导言 2
第一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产业经济——经济恢复时期的产业经济(1949年10月~1952年) 2
第一章 建立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
第一节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3
第二节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雏形 9
第三节 实施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国营企业管理制度 14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 21
第二章 实行土地改革,保护和发展个体经济 23
第一节 实行土地改革,保护和发展个体农民经济 23
第二节 保护和发展个体手工业经济 26
第三章 发展合作社经济 30
第一节 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30
第二节 发展手工业合作组织 31
第三节 发展供销合作社 34
第一节 扶植有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6
第四章 保护并有限制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6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和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7
第三节 开展“五反”运动和进一步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40
第四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改组 44
第五章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6
第一节 工业中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迅速发展 46
第二节 工业中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初步发展 47
第三节 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48
第六章 恢复产业经济的政策措施 50
第一节 恢复全部产业的政策措施 50
第二节 恢复第一产业的政策措施 56
第三节 恢复第二产业的政策措施 60
第四节 恢复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 67
第七章 恢复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69
导言 74
第二编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产业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产业经济(1953~1957年) 74
第一章 实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5
第一节 1953~1955年上半年,农业合作化在反冒进中稳步发展 75
第二节 1955年夏季以后,毛泽东发动农业合作化高潮 77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82
第二章 实现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85
第一节 1953~1955年,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普遍发展 85
第二节 1954年以后,有计划地扩展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 90
第三节 1956年初,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93
第四节 对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99
第三章 实现对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3
第一节 1953~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 103
第二节 1956年上半年,实现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106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10
第四节 个体商业的合作化 112
第一节 1956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14
第四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改进方案的提出 114
第二节 1957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进方案的提出 121
第五章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27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政策措施 127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49
第六章 1953~1957年,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53
第一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153
第二节 发展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54
第三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经济(一)——“大跃进”阶段的产业经济(1958~1960年) 158
导言 158
第一章 “大跃进”运动 159
第一节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 159
第二节 1958年,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161
第三节 1959年上半年,对生产建设高指标的调整 167
第四节 1959年夏,庐山会议后再次掀起“大跃进” 169
第一节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兴起 173
第二章 人民公社化运动 173
第二节 1958年冬到1959年夏,对农村人民公社化中“左”的错误的初步纠正 175
第三节 1959年夏,庐山会议后农村人民公社化中“左”的错误再次泛滥 178
第四节 城市人民公社化 179
第五节 手工业和商业合作组织的全民化 181
第三章 改进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 184
第一节 改进经济管理体制 184
第二节 改进企业管理制度 191
第四章 1958~1960年,发展产业经济的成就和“大跃进”的严重后果及主要教训 195
第一节 1958~1960年,发展产业经济的成就 195
第二节 “大跃进”对产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 196
第三节 “大跃进”的主要教训 201
第四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经济(二)——经济调整阶段的产业经济(1961~1965年) 208
导言 208
第一章 调整经济 209
第一节 1961年,工业的初步调整 209
第二节 1962年,工业全面调整的决定性阶段 211
第三节 1963~1965年,工业继续全面调整 221
第四节 调整农业 225
第五节 调整第三产业 227
第二章 调整企业体制和整顿企业管理 231
第一节 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231
第二节 整顿国营工业企业 237
第三节 调整和整顿手工业集体企业 246
第三章 再次调整经济管理体制 253
第一节 再次集中经济管理权限 253
第二节 试办托拉斯 260
第三节 调整后期重新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管理权限 265
第四章 调整时期恢复、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267
第一节 调整时期恢复、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267
第二节 调整时期恢复、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经验 270
导言 276
第五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经济(三)——“文化大革命”阶段的产业经济(1966~1976年9月) 276
第一节 1966~1968年,全面内乱与经济衰退 278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支配下经济运行的曲折进程 278
第二节 1969~1973年,“三个突破”与经济调整 279
第三节 1974~1976年,经济整顿的成效与夭折后经济增幅的急剧下滑 282
第二章 备战战略指导下的“三线”建设 286
第一节 “三线”建设的实施 286
第二节 “三线”建设的主要成就和严重后果 288
第三章 经济管理体制的再次改进与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动 290
第一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再次改进 290
第二节 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动 296
第四章 1966~1976年,产业经济的进展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及主要教训 298
第一节 1966~1976年,产业经济的进展 298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产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303
第三节 在经济领域“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 308
导言 312
第六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业经济(四)——经济恢复与“洋跃进”阶段的产业经济(1976年10月~1978年) 312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与恢复经济 313
第二章 “左”的政策的继续与“洋跃进” 317
第七编 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产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产业经济(一)(1979~1984年) 322
导言 322
第一章 经济调整 325
第一节 1979~1980年,工业的初步调整 325
第二节 1981年,工业的决定性调整 328
第三节 1982~1984年,工业的继续调整 332
第四节 农业的调整 337
第五节 第三产业的调整 340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突破 342
第一节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发展过程 342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和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 346
第一节 国有经济实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特征的改革 348
第三章 国有经济实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特征的改革和企业整顿 348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整顿与企业领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357
第四章 非国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65
第一节 城镇集体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与发展 365
第二节 乡镇集体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与发展 368
第三节 个体经济的恢复 370
第五章 市场体系的开始发展与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起步 372
第一节 市场体系的开始发展 372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起步 373
第六章 对外开放的初步发展 377
第七章 1979~1984年,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380
第一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380
第二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经验 383
第八编 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产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产业经济(二)(1985~1992年) 390
导言 390
第一节 国有经济实行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特征的改革 391
第一章 国有经济实行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特征的改革和企业内部改革 391
第二节 国有企业内部的改革 403
第二章 非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410
第一节 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410
第二节 乡镇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413
第三节 个体经济的发展 417
第四节 私营经济的初步发展 419
第三章 继续发展市场体系和深化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422
第一节 继续发展市场体系 422
第二节 深化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423
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426
第五章 经济调控与运行 430
第一节 1985~1988年,经济在乏力的调控中从过热走向过热 430
第二节 1989~1991年,经济在治理整顿中发展 435
第三节 1992年,经济在邓小平谈话精神鼓舞下迅速步入高增长 441
第一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444
第六章 1985~1992年,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444
第二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经验 447
第九编 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的产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产业经济(三)(1993~2000年) 452
导言 452
第一章 国有经济实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改革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管理 454
第一节 国有经济实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改革 454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管理 467
第二章 非国有经济的改革深化与发展 476
第一节 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深化与发展 476
第二节 乡镇集体经济的改革深化与发展 478
第三节 个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481
第四节 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83
第三章 现代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框架的初步建立 485
第一节 现代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 485
第二节 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框架的初步建立 486
第四章 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的初步形成 491
第五章 经济调控与运行 495
第一节 1993~1997年,经济由过热到实现“软着陆” 495
第二节 1998~2000年,在反过冷、反通缩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504
第六章 1993~2000年,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511
第一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511
第二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经验 514
第十编 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完善阶段的产业经济——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产业经济(四)(2001~2004年) 518
导言 518
第一章 国有经济实行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经济改革 519
第一节 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19
第二节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524
第三节 推进国有垄断行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 528
第四节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532
第二章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37
第一节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制度 538
第二节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 541
第三节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544
第三章 继续推进非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548
第一节 大力推进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548
第二节 继续推进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 549
第三节 继续推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551
第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 556
第一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556
第二节 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 558
第五章 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 569
第六章 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战略 576
第一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76
第二节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579
第三节 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82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586
第五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 587
第一节 2001年,实现“十五”计划良好开局 591
第七章 经济调控与运行 591
第二节 2002年,凸显经济稳步上升 593
第三节 2003年,在抗击“非典”和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中实现经济平稳高速增长 596
第四节 2004年,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实现经济平稳高速增长 599
第八章 2001~2004年,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604
第一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604
第二节 发展产业经济的主要经验 607
结束语 610
附表 613
附表1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613
附表2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614
附表3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615
附表4 各种价格指数 616
附表5 全国从业人员、职工人数和失业率 617
附表6 国际收支 618
附表7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619
附表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20
附表9 社会劳动生产率 621
附表10 全国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 622
附表11 全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 623
附表12 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和指数 624
附表13 全国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总产值 625
附表14 全国轻、重工业总产值及比重 626
附表15 重工业产值中采掘、原材料和制造业产值及比重 627
附表16 轻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和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及比重 628
附表17 工业大、中、小型企业产值及比重 629
附表18 东、中、西部(沿海、内地)工业产值及比重 630
附表19 建筑业企业概况 631
附表20 全国旅客周转量 632
附表21 全国货物周转量 633
附表22 全国邮电业务量 634
附表23 全国城市公用事业 635
附表24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36
附表25 全国房地产、技术和旅游市场 637
附表26 全国证券市场概况 638
附表27 全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和留学人员数 639
附表28 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底专业技术人员数 640
附表29 全国艺术、文化和出版 641
附表30 全国卫生机构、人员和床位数 642
附表31 政府指令价、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比重 643
附表32 全国乡镇企业 644
附表33 全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645
附表34 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646
附表35 全国利用外资 647
附表36 全国对外经济合作 648
附表37 全国黄金和外汇储备 649
后记 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