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城市群发展 1
1.1.2 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 2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3
1.2.1 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3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5
1.2.3 尚待研究的问题 6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8
1.3.1 问题的提出 8
1.3.2 研究的意义 9
1.3.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1
1.3.4 本书框架 12
第2章 城市群区域规划相关理论的研究 14
2.1 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14
2.1.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14
2.1.2 中心地理论 16
2.1.3 戈特曼的“大都市带理论” 19
2.2 区域公共经济理论 24
2.2.1 关于公共物品提供的理论 24
2.2.2 地方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和最优政府规模 27
2.2.3 公共经济理论对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意义 30
2.3 区域治理理论 32
2.3.1 “治理”与区域公共事务管理 32
2.3.2 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37
2.3.3 治理在区域和地方层面的运用 39
2.3.4 多中心区域治理 41
2.4 概念界定 44
2.4.1 区域与城市 44
2.4.2 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 46
小结 50
第3章 国外区域规划案例借鉴和评述 53
3.1 欧洲空间展望 53
3.1.1 欧洲空间一体化规划的出台 53
3.1.2 认同的规划政策目标 56
3.1.3 制定规划的途径——多层次、多舞台的谈判协商 57
3.1.4 规划实施——多层级体系中治理 58
3.1.5 规划的监控与评价措施 61
3.1.6 ESDP的不足之处 62
3.1.7 对我国区域规划政策的启示 64
3.2 纽约大都市区规划——“第三部门”主导区域规划的范式 67
3.2.1 纽约规划协会(RPA)的发展 67
3.2.2 经验借鉴 70
小结 77
第4章 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现状分析 78
4.1 我国城市群区域规划现状 78
4.1.1 我国城市群区域协调规划的主要引导类型 78
4.1.2 区域规划运行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82
4.2 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系统的演进 87
4.2.1 政策主体的社会多元化 88
4.2.2 政策客体的空间分化 90
4.2.3 政策环境复杂化 91
小结 94
第5章 构建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区域规划政策 96
5.1 城市群区域政策主体结构 96
5.1.1 城市群的多核多中心结构 97
5.1.2 网络社会和网络组织 99
5.1.3 城市群区域规划主体的网络结构 101
5.2 政府间博弈与管理 106
5.2.1 政府间博弈的主要类型 106
5.2.2 博弈对策——层级中政府的经济行动 108
5.2.3 政府之间的管理 115
5.3 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及管理 119
5.3.1 公共事务领域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 119
5.3.2 政府与企业在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关系 120
5.4 社会与政府关系及参与机制 122
5.4.1 公众在公共事务领域的基本界定 122
5.4.2 社会与政府之间代理和监督关系 123
5.4.3 公共决策中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参与机制 125
5.5 建构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 127
5.5.1 网络状主体的区域规划政策特征 127
5.5.2 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区域规划政策 128
小结 131
第6章 参与式的区域规划制定 133
6.1 参与的界定 133
6.1.1 多元的参与 133
6.1.2 规划参与的方式 135
6.2 区域规划参与的主体和目标 136
6.2.1 区域规划政策参与者 136
6.2.2 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参与的目标 138
6.2.3 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参与者 140
6.3 城市群区域规划参与的途径 141
6.3.1 纵向参与——谈判成为城市话语权的表达形式 141
6.3.2 横向(水平)参与 143
6.4 区域规划制定参与的机制设计 145
6.4.1 多层级政府参与的规划制定组织机构——层级与对话 147
6.4.2 规划问题筛选和目标确立——多元社会主体参与 149
6.4.3 规划编制过程——城市的话语权 151
6.4.4 规划选择——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152
6.4.5 规划审批(决策与合法化)——超区域政治组织的作用 156
小结 160
第7章 基于委托代理的区域规划合作实施 166
7.1 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 166
7.1.1 合作伙伴关系 166
7.1.2 组建区域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 168
7.2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政策实施运作机制 172
7.2.1 区域公共服务代理问题的产生和激励机制 173
7.2.2 以城市群地域空间为载体建立政府间的委托代理 175
7.2.3 以社会主体为对象建立政企间的委托代理 180
7.3 区域规划实施的关键领域 185
7.3.1 经济空间发展结构 185
7.3.2 城镇体系和居住人口布局的引导 187
7.3.3 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利用 190
7.3.4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整合 193
7.3.5 环境治理和保护 196
小结 202
第8章 多元和动态的区域规划监测评价和监控 204
8.1 基于“3S”平台的政策监测 204
8.1.1 区域规划政策监测 205
8.1.2 区域规划监测指标体系 206
8.1.3 区域规划政策监测组织运行 209
8.2 以“3S”框架开展规划政策评价 213
8.2.1 区域规划政策评价的框架 214
8.2.2 政策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215
8.2.3 区域规划政策评价的实施 219
8.3 区域规划政策监控 221
8.3.1 政策监控及其作用 221
8.3.2 区域规划政策监控机制 222
小结 226
第9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 228
9.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 228
9.1.1 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概况 228
9.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演变 231
9.1.3 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进程 233
9.2 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机遇与挑战 236
9.2.1 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选择 236
9.2.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国内外研究 238
9.2.3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政策和空间范围 242
9.2.4 成长中长三角区域规划政策环境 244
9.3 面向网络状主体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政策 247
9.3.1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政策问题 247
9.3.2 构建网络状的政策主体 249
9.4 长三角区域规划的重点政策领域 252
9.4.1 政策制定的重点领域 253
9.4.2 政策推行的核心保障——组织领导机制 257
9.4.3 政策监控的关键点 262
小结 266
第10章 结语 268
10.1 主要研究内容 268
10.2 主要研究成果 270
10.3 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