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十五”时期重大战略举措、重大事件、巨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科学发展观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加入世贸组织 5
宏观调控 6
扩大内需 7
西部大开发 8
免征农业税 9
改革攻坚 10
就业 11
公共卫生 12
粮食生产 13
农民工 14
修宪 15
反分裂国家法 17
行政许可法 18
公务员法 18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19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 20
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大陆 21
抗击非典 22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23
农村税费改革 24
文化体制改革 24
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26
人民币汇率改革 27
银行股改上市 28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9
党的先进性建设 30
党内民主 32
公民道德建设 33
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 34
“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35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 37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四个准确认识、四个发展 38
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 38
重要战略机遇期 4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 43
科学发展 45
五个统筹 47
以人为本 48
六个必须 49
“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50
约束性指标 50
单位能源消耗 51
山东省“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52
探月工程 52
一个目标 53
三个转变 54
三个更加 54
五个更加重视 54
六大步伐 54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 56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57
统筹城乡发展 58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59
多予少取放活 60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61
乡村规划 61
新型农民 63
现代农业建设 64
农村综合改革 6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67
农民收入 68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69
农村义务教育 70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 72
新型工业化道路 73
产业结构调整 74
先进制造业 74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 76
服务业 77
生产性服务业 78
国家创新体系 79
集成创新 80
原始创新 80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81
创新型强省 81
高新技术产业 81
人力资本强国 82
人才强省战略 83
三个一批 84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85
刺激消费需求 86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 87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 88
统筹城乡发展 89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90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91
中部地区崛起 92
天津滨海新区 93
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93
新“四化”建设 94
主体功能区 95
三个突破 96
青岛龙头带动作用 97
半岛城市群 98
济南城市圈 99
鲁南经济带 100
县域经济(“双30”工程) 100
三个亮点 101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0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05
资源节约型社会 106
节约型增长方式 107
节约型消费模式 109
环境友好型社会 109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110
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111
能源安全 112
生态省建设 113
绿色山东 114
“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 115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改革 117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118
政府职能转变 118
公共服务 119
户籍制度 120
事业单位改革 121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21
深化金融、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 122
非公有制经济 123
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124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25
国家经济安全 126
利用外资 127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127
实施“走出去”战略 128
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 130
社会发展 131
社会保障 132
就业优先 132
收入分配 133
教育优先 134
公共卫生服务 135
文化事业 136
文化产业 137
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事业 137
体育事业 139
计划生育 141
平安山东建设 142
文明山东建设 144
和谐山东建设 146
民主法制建设 147
民心工程 149
九、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1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52
牢记“两个务必” 153
求真务实 154
“三个体系”建设 154
后记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