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 当代文学的概念内涵与历史范畴 2
二 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与时代新质 4
三 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与本书追求的文学史编写目标 7
上编1949—1978年间的文学 13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13
第一节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 13
第二节 政治调整与文学的迷茫 17
第三节 拨乱反正与文学的新时期 22
第二章 诗歌 25
第一节 概述 25
第二节 郭沫若的诗歌 30
第三节 闻捷、李瑛的诗歌 33
第四节 流沙河、公刘的诗歌 45
第五节 大跃进新民歌与天安门诗歌 52
第六节 毛泽东等的旧体诗词 61
第三章 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 67
第一节 郭小川的诗歌 67
第二节 贺敬之的诗歌 80
第四章 散文 93
第一节 概述 93
第二节 魏巍的散文 98
第三节 刘宾雁的特写 103
第四节 邓拓及其“三家村”的杂文 107
第五章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113
第一节 杨朔的散文 113
第二节 秦牧的散文 122
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 131
第六章 小说(一) 140
第一节 中短篇小说概述 140
第二节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143
第三节 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宗璞的《红豆》 152
第四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 162
第五节 李準的小说 174
第七章 小说(二) 183
第一节 长篇小说概述 183
第二节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 188
第三节 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
第四节 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 201
第五节 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 210
第八章“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的小说 216
第一节 赵树理及其“山药蛋派”的小说 216
第二节 孙犁及其“荷花淀派”的小说 231
第九章 柳青的小说 245
第一节 时代内容的把握及其历史评价 245
第二节 形象塑造及其美学评价 251
第三节 题叙、结构与心理描写 256
第十章 姚雪垠、梁斌的小说 265
第一节 姚雪垠的《李自成》 265
第二节 梁斌的《红旗谱》 277
第十一章 戏剧 290
第一节 概述 290
第二节《十五贯》等传统戏 295
第三节《洪湖赤卫队》等新歌剧 302
第四节《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现代戏 308
第五节“革命样板戏” 315
第十二章 郭沫若、田汉、曹禺的戏剧 333
第一节 郭沫若的《蔡文姬》 333
第二节 田汉的《关汉卿》 342
第三节 曹禺的《胆剑篇》 351
第十三章 老舍的戏剧 360
第一节 新时代的颂歌:老舍前期的戏剧 360
第二节《茶馆》:对旧社会的诅咒与对下层市民的人道主义关爱 366
第三节 老舍剧作的京味与幽默 369
中编1978—1989年间的文学 379
第十四章 社会文化背景 379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主义的冲击 379
第二节 创作自由与审美意识的觉醒 383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精神思想的失调 387
第十五章 诗歌 391
第一节 概述 391
第二节“七月诗群”的诗歌 392
第三节“九叶诗群”的诗歌 397
第四节 昌耀、雷抒雁的诗歌 404
第十六章 朦胧诗及其他 409
第一节 朦胧诗的崛起与风波 409
第二节 北岛的诗歌 416
第三节 舒婷、顾城的诗歌 421
第四节 杨炼、江河的诗歌 433
第五节 海子的诗歌 443
第十七章 艾青的诗歌 450
第一节 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450
第二节 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455
第三节 内敛的情感与深沉的哲思 458
第十八章 散文 466
第一节 概述 466
第二节 巴金的散文 468
第三节 孙犁、杨绛的散文 476
第十九章 报告文学 488
第一节 概述 488
第二节 徐迟的报告文学 491
第二十章 小说 505
第一节 概述 505
第二节 刘心武的小说 510
第三节 蒋子龙的小说 521
第四节 谌容的《人到中年》 529
第五节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539
第二十一章 王蒙的小说 546
第一节 中年作家的先锋派 546
第二节 历史反思与批判精神 550
第三节 政治情结与艺术创新 555
第二十二章 汪曾祺、林斤澜的小说 567
第一节 汪曾祺的小说 567
第二节 林斤澜的小说 577
第二十三章 高晓声、张贤亮、路遥的小说 585
第一节 高晓声的小说 585
第二节 张贤亮的小说 594
第三节 路遥的小说 603
第二十四章 莫言、马原的小说 613
第一节 莫言的小说 613
第二节 马原的小说 626
第二十五章 戏剧 637
第一节 概述 637
第二节《丹心谱》等戏剧 640
第三节《狗儿爷涅槃》等戏剧 654
第二十六章 沙叶新、高行健、魏明伦的戏剧 669
第一节 沙叶新的戏剧 669
第二节 高行健的戏剧 677
第三节 魏明伦的戏曲 686
下编1989—2000年间的文学 701
第二十七章 社会文化背景 701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文学三元格局的形成 701
第二节 文化守成与作家边缘化的写作 706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的世纪末重构 709
第二十八章 诗歌 714
第一节 概述 714
第二节 于坚、韩东的诗歌 718
第三节 翟永明的诗歌 729
第二十九章 散文 735
第一节 概述 735
第二节 汪曾祺、张中行的散文 737
第三节 贾平凹、周涛的散文 744
第三十章 余秋雨的散文 750
第一节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 750
第二节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余秋雨散文 754
第三节 余秋雨散文的成就与局限 761
第三十一章 小说 769
第一节 概述 769
第二节 陈染、林白的小说 775
第三节 王小波的小说 788
第三十二章 陈忠实、贾平凹、高行健的小说 797
第一节 陈忠实的《白鹿原》 797
第二节 贾平凹的《废都》 808
第三节 高行健的《灵山》及其他 818
第三十三章 张承志、张炜的小说 823
第一节 张承志的小说 823
第二节 张炜的小说 835
第三十四章 王安忆、余华、苏童的小说 846
第一节 王安忆的小说 846
第二节 余华的小说 852
第三节 苏童的小说 860
第三十五章 大众文学 868
第一节 概述 868
第二节 王朔的小说 874
第三十六章 戏剧 884
第一节 概述 884
第二节《闲人三部曲》、《思凡》等戏剧 886
附编 当代台港澳文学 905
第三十七章 台港澳文学概述 905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905
第二节 香港文学概述 914
第三节 澳门文学概述 921
第三十八章 白先勇、陈映真的小说 927
第一节 白先勇的小说 927
第二节 陈映真的小说 938
第三十九章 余光中的诗歌与散文 947
第一节 余光中的诗歌 947
第二节 余光中的散文 957
第四十章 金庸的武侠小说 965
第一节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地位 965
第二节 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内涵 971
第三节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 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