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认知语言学与言语交际的认知观第一章 导 论1.1 引言 3
1.2 国外研究简介 4
1.3 国内研究简介 6
1.4 内容导读 8
第二章 认知研究简介 11
2.1 引言 11
2.2 术语理解 11
2.2.1 认知 11
2.2.2 认知科学 15
2.3 两代认知科学的划分 17
2.3.1 第一代认知科学 17
2.3.2 第二代认知科学 19
2.4 两代认知科学的语言观 22
2.5 小结 26
3.2 概况简介 28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 28
3.1 引言 28
3.3 认知语言学权宜性定义及主要内容 31
3.4 认知语言学与认知语用学 35
3.5 小结 41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42
4.1 引言 42
4.2 哲学理论背景 42
4.3 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 44
4.3.1 心智的体验性 44
4.3.2 认知的无意识性 47
4.3.3 思维的隐喻性 48
4.4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 50
4.5 小结 52
5.1 引言 53
第五章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53
5.2 语言世界观 54
5.3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 56
5.3.1 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 57
5.3.2 认知反映现实,依靠语言凝化 61
5.3.3 语言反映和影响认知,认知反映和影响现实 62
5.3.4 文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与认知和语言密不可分 66
5.3.5 现实、认知、语言、文化诸要素多元融合 67
5.4 小结 69
第六章 语言的体验性 70
6.1 引言 70
6.2 概况简介 70
6.3 身体—空间基础论 72
6.3.1 身体经验 72
6.3.2 空间体验 74
6.3.3 互动方式 77
6.3.4 综述 78
6.4 词汇化的体验性 80
6.5 小结 83
第七章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85
7.1 引言 85
7.2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语用研究 86
7.3 拟象性话语 90
7.4 象似性原则与语用原则比较 93
7.4.1 数量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93
7.4.2 顺序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 96
7.4.3 标记象似性的语用分析 99
7.5 小结 103
8.1 引言 105
第八章 连接词语的认知分析 105
8.2 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 106
8.3 连接词语的认知分析 107
8.4 代词的认知分析 115
8.5 小结 119
第九章 语篇的认知分析 120
9.1 引言 120
9.2 语篇研究的语言学理论简介 121
9.3 认知世界与语篇连贯 123
9.3.1 认知世界 123
9.3.2 ICM与背景知识 127
9.3.3 认知世界对于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 131
9.4 动态分析 136
9.5 连贯的程度与原型理论 137
9.6 小结 141
第二部分 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145
第一章 导论 145
1.1 话语标记语的界定 145
1.2 国外研究综述 149
1.3 国内研究综述 156
1.3.1 语法—语义研究 156
1.3.2 语法—语义—语用三维研究 160
1.4 内容导读 164
第二章 话语理解的认知模式 167
2.1 引言 167
2.2 语码论 167
2.3 推理论 169
2.4 关联理论的话语理解观 173
2.4.1 基本框架 173
2.4.2 认知语境观 176
2.4.3 明示—推理交际 180
2.4.4 理解过程及其制约 181
2.5 小结 184
第三章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认知功能 185
3.1 引言 185
3.2 话语生成与语用制约 185
3.3 话语理解与语用制约 190
3.4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 194
3.5 小结 200
第四章 话语标记语与含意解读 202
4.1 引言 202
4.2 隐喻的含意解读 202
4.2.1 隐喻标记语研究 203
4.2.2 隐喻标记与关联引导 206
4.3 首词重复的含意解读 213
4.3.1 首词重复的含意推导 214
4.3.2 对寻找关联过程的制约 216
4.3.3 话语标记语与首词重复 217
4.4 小结 222
第五章 插入语的话语标记特性 224
5.1 引言 224
5.2 插入语的界定 224
5.3 插入语的形式 226
5.4 插入语的话语标记功能 227
5.5 插入语的宏观分析 234
5.5.1 类型与功能 235
5.5.2 言语行为解读 240
5.5.3 语用认知解读 243
5.6 小结 248
第六章 信息整合、语用照应与话语标记6.1 引言 249
6.2 衔接与连贯 250
6.2.1 话语的衔接 251
6.2.2 话语的连贯 252
6.2.3 话语标记语对话语连贯的影响 255
6.3 信息粘连与信息整合 257
6.3.1 话语标记语与粘连关系 257
6.3.2 信息整合 259
6.3.3 话语标记 261
6.4 语用照应 265
6.4.1 语用照应的定义 266
6.4.2 话语标记语对语用照应的作用 270
6.5 小结 278
7.1 引言 279
第七章 元表征、元语用与话语标记 279
7.2 元表征及其分类 280
7.2.1 表征与元表征 280
7.2.2 显性元表征与隐性元表征 282
7.2.3 元表征的理解 284
7.3 元语用及其标示 288
7.3.1 元语用现象的相关研究 289
7.3.2 元语用意识及其标示语 291
7.4 话语标记语对元语用意识的标示 294
7.5 小结 301
第八章 英语常用标记语分析 303
8.1 引言 303
8.2 Well的语用功能 303
8.3 You know的语用功能 311
8.4 In otherwords 321
8.5 对比性标记语but 325
8.6 小结 331
第九章 汉语常用标记语分析 332
9.1 引言 332
9.2 “老实说”的语用功能 332
9.3 “你看”、“你想”等的功能 338
9.4 末尾标记语“吧”的功能 342
9.5 “X不X”附加问句的功能 352
9.6 小结 360
第十章 英语话语标记语的理解与习得:调查与实验10.1 引言 361
10.2 And等语序标记语的实验研究 361
10.2.1 理论概述与研究目的 362
10.2.2 话语生成实验:假设与设计 364
10.2.3 语序标记语的使用与功能 367
10.3 话语标记语与英语写作:调查与分析 372
10.3.1 程序意义及语言编码 373
10.3.2 话语标记语的程序意义 374
10.3.3 写作中的关联: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376
10.3.4 调查与分析 377
10.4 小结 381
第一章 导论 385
1.1 语用照应的界定 385
1.2 相关研究概述 388
1.3 理论取向及价值 390
1.4 内容导读 391
第二章 含意推理与语用照应 393
2.1 引言 393
2.2 合作原则与含意推理 394
2.3 含意与语用照应 395
2.4.1 直接照应 397
2.4 语用照应的类型 397
2.4.2 间接照应 398
2.5 语用照应的确定 404
2.6 小结 405
第三章 语用照应的真实性标准 407
3.1 引言 407
3.2 新—旧信息契约论 408
3.3 焦点算法论 411
3.4 场景论 415
3.5 真实性与语用照应 417
3.6 贡献与不足 424
3.7 小结 426
第四章 语用照应的连贯性标准 427
4.1 引言 427
4.2.1 衔接的产生理据 428
4.2 话语的衔接 428
4.2.2 衔接手段的选择及效果 431
4.3 话语的连贯性 435
4.3.1 连贯的含义 435
4.3.2 连贯理论简述 436
4.3.2.1 决定连贯关系的四大要素 437
4.3.2.2 连贯关系举偶 438
4.4 连贯理论对语用照应的解释 441
4.5 连贯理论的局限 445
4.6 小结 451
第五章 语用照应的关联性标准 453
5.1 引言 453
5.2 关联理论概述 453
5.3 语用照应的关联解析 457
5.4 关联法与连贯法 464
5.5 小结 467
第六章 英汉语用照应的认知对比分析 468
6.1 引言 468
6.2 语用照应与认知活动 468
6.2.1 框图结构 469
6.2.2 常规关系 470
6.2.3 思维模式 473
6.3 认知环境与照应 475
6.4 语用照应与跨文化交际 475
6.5 小结 476
第七章 语用照应选择与交际效果 477
7.1 引言 477
7.2 语言选择的顺应性 478
7.3.1 对话题的顺应 481
7.3 语用照应选择的顺应性 481
7.3.2 对信息结构的顺应 482
7.3.3 对语境的顺应 484
7.4 语用照应的选择机制 488
7.5 语用照应选择与修辞效果 490
7.6 小结 492
第八章 语用照应的实证研究 493
8.1 引言 493
8.2 推理照应的理解假设及其测定 494
8.3 调查与分析 495
8.3.1 问卷调查1 495
8.3.2 问卷调查2 500
8.4 小结 506
附 录 507
参考文献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