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古典诗词鉴赏理论 5
1 古典诗词的审美形态与特征 5
古典诗词的形式美及其特征 6
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特征 18
古典诗词的抒情美及其特征 25
2 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28
比兴 29
意象 31
象征 32
用典 33
列锦 35
歧义或复义 36
通感 38
省略 39
佯谬 41
反衬 42
3 古典诗词鉴赏的审美基础 45
鉴赏主体的基本要求 46
审美再创造 52
4 古典诗词鉴赏的审美过程 59
鉴赏的开始阶段 60
鉴赏的发展阶段 65
鉴赏的深入阶段 72
鉴赏的升华阶段 75
摽有梅 81
诗经·召南 81
5 咏人篇 81
下编 古典诗词鉴赏实践 81
屈原 83
湘君 83
山鬼 85
无名氏 88
行行重行行 88
曹植 90
杂诗(其四) 90
柳宗元 91
渔翁 91
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 93
李煜 93
王安石 94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94
黄庭坚 96
醉蓬莱[对朝云?叇] 96
李清照 97
渔家傲[天接云涛] 97
声声慢[寻寻觅觅] 99
关汉卿 101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101
沈炼 103
哭杨椒山 103
桂枝香——悭吝 105
薛论道 105
思维训练题 106
6 叙事篇 109
诗经·豳风 109
东山 109
无名氏 112
上山采蘼芜 112
李颀 114
古从军行 114
贾岛 115
题兴化寺园亭 115
白居易 116
观刈麦 116
清明 117
杜牧 117
苏轼 118
临江仙[夜饮东坡] 118
辛弃疾 120
摸鱼儿[更能消] 120
杨载 122
到京师 122
卢挚 123
沉醉东风——闲居 123
高启 125
卖花词 125
听朱生说《水浒传》 127
袁宏道 127
吴嘉纪 128
绝句 128
郑燮 129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29
思维训练题 131
7 状物篇 133
诗经·邶风 133
绿衣 133
李白 135
月下独酌(其一) 135
忆江南 136
刘禹锡 136
李商隐 137
蝉 137
曹邺 139
官仓鼠 139
林逋 140
山园小梅 140
苏轼 14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41
寇准 142
江南春[波渺渺] 142
李清照 144
鹧鸪天[暗淡轻黄] 144
纸鸢 145
黄任 145
郑燮 147
竹石 147
袁枚 148
咏钱 148
思维训练题 149
8 写景篇 152
王粲 152
七哀诗(其一) 152
陶渊明 154
杂诗(其二) 154
春江花月夜 155
张若虚 155
王维 159
汉江临泛 159
贾岛 159
题李凝幽居 159
杜牧 161
九日齐山登高 161
温庭筠 162
商山早行 162
柳永 163
望海潮[东南形胜] 163
欧阳修 164
渔家傲[花底忽闻] 164
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166
黄庭坚 166
辛弃疾 167
水龙吟[楚天千里] 167
曹伯启 170
南乡子[蜀道古来难] 170
张翥 171
临江仙[羡杀渔村] 171
朱彝尊 172
越江词 172
顾春 173
风蝶令[春水才平岸] 173
思维训练题 174
有所思 177
无名氏 177
9 言情篇 177
无名氏 179
饮马长城窟行 179
曹植 181
七哀 181
潘岳 183
悼亡诗 183
鲍照 185
拟行路难(其五) 185
无名氏 187
西洲曲 187
题都城南庄 189
崔护 189
刘禹锡 190
和乐天春词 190
白居易 192
长恨歌 192
温庭筠 197
梦江南[梳洗罢] 197
柳永 199
雨霖铃[寒蝉凄切] 199
苏轼 201
江城子[十年生死] 201
鹊桥仙[纤云弄巧] 203
秦观 203
陆游 204
钗头凤[红酥手] 204
唐寅 206
一剪梅[雨打梨花] 206
无名氏 207
锁南枝——风情 207
思维训练题 208
10 明理篇 211
张衡 211
四愁诗 211
阮籍 214
咏怀(其一) 214
乞食 215
陶渊明 215
谢灵运 217
斋中读书 217
陆机 219
猛虎行 219
刘禹锡 22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21
李商隐 222
无题 222
柳永 224
蝶恋花[伫倚危楼] 224
浣溪沙[一曲新词] 225
晏殊 225
陆游 226
游山西村 226
辛弃疾 227
青玉案[东风夜放] 227
杨慎 229
临江仙[滚滚长江] 229
赵翼 230
论诗 230
黄景仁 231
杂感 231
思维训练题 233
参考文献 236
后记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