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健康和体适能 1
上篇 1
一、人类对健康的理解和基本健康目标 2
二、体适能 6
三、影响体适能和健康的因素 9
四、提高体适能和增进健康 10
第二节 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性 13
二、运动强度 14
一、制订身体活动计划的基本原则 14
三、体育活动对人体的影响 15
四、运动风险 16
第三节 终身体适能计划与健康 17
一、预期寿命与生理年龄 18
二、未来体适能目标 19
三、行为改变的策略 20
一、评价标准 31
第一节 健康状况评价 31
第二章 健康评估 31
二、健康状况问卷 32
三、体适能测试 34
第二节 体育锻炼计划的制订 37
一、制订体育锻炼计划的基本依据 37
二、运动医务监督的指导原则 38
三、运动医务监督的具体操作 41
一、测量量表 44
第一节 测量的基础知识 44
第三章 测量评价的基本理论 44
二、测量误差 47
第二节 测量的可靠性 49
一、可靠性概述 49
二、可靠性的分类 50
三、可靠性的估价方法 51
四、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56
一、有效性概述 57
第三节 测量的有效性 57
二、有效性的分类 58
三、有效性的估价方法 60
四、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61
第四节 测量的客观性 62
一、客观性概述 62
二、客观性的分类 62
三、客观性的估价方法 63
四、影响客观性的因素 64
第五节 评价的基本形式 64
一、诊断评价 65
二、形成期评价 65
三、终末评价 65
第六节 评价标准的类型 66
一、比较标准 66
三、个体标准 67
第七节 评价量表 67
二、理想标准 67
一、标准分量表 68
二、百分位数量表 69
三、回归量表 69
第八节 常用的评价方法 70
一、离差法 70
二、百分位数法 72
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73
四、制订和使用评价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74
第九节 健身计划中测量评价的意义 75
一、个体健康状况判断的标准 75
二、提高和建立体适能目标 76
三、倡导健康行为 77
四、反馈测试结果 77
第四章 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及其营养 78
第一节 身体活动中的能量消耗 78
一、能量消耗的测量方法 78
二、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 80
第二节 运动与营养 95
一、基本营养素 95
二、估算进食量 102
三、饮食、运动和血脂成分 103
四、身体活动者的营养 105
第五章 身体成分与控制体重 108
第一节 身体成分和健康 108
一、脂肪含量与健康 108
二、身体成分测量的基本方法 110
第二节 肥胖的病因学基础 111
一、遗传因素 111
二、生活方式因素 112
第三节 合理减体重 113
一、估算每日热量需要 113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控制体重 115
三、减体重的运动处方 116
第四节 改进行为方式与控制体重 117
一、坚持记录 118
二、精心安排正餐 118
三、建立支持体系 119
四、建立并遵守行为导向目标 119
五、设计奖励体系 120
六、避免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120
七、控制热量与身体活动相结合 121
八、改变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方式 121
九、终身保持合理体重 121
十、减体重方面的误区 122
十一、心理因素和体重 123
第五节 饮食失调 123
一、饮食失调的原因 123
二、饮食失调的表现 125
三、增加体重 125
第一节 心肺机能概述 127
一、心肺机能的含义 127
第六章 心肺机能及其改善 127
二、测量心肺机能的意义 128
三、心肺机能测试的危险性 129
第二节 运动处方 130
一、运动处方与药物处方的比较 130
二、运动效应 132
三、身体活动的基本原则 133
二、活动多样 134
一、筛选参与对象 134
第三节 心肺机能运动处方的一般步骤 134
三、循序渐进 135
四、持之以恒 135
五、善始善终 135
六、定期测试 136
第四节 提高心肺机能运动处方的制订 136
一、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136
二、运动强度的测定 137
三、未经运动试验人群的指导原则 144
四、机能良好人群的运动处方 145
第五节 根据分级运动试验制订运动处方 145
一、分级运动试验结果的分析 145
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146
三、运动处方的选择 146
第六节 运动处方与环境因素 148
一、热环境与空气湿度 149
二、运动与冷环境 151
三、空气污染 153
第七章 肌肉力量和耐力及其改善 157
第一节 肌肉的力量及其训练 158
一、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158
二、肌肉对抗阻训练的一般适应 159
第二节 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理论基础 163
一、训练原则 164
二、骨骼肌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165
第三节 负重训练法 167
一、静力性练习 167
二、动力性练习 168
三、不同负重训练方法的比较 173
四、抗阻训练法 174
五、负重训练和骨密度 175
第四节 力量训练中的安全合理性 175
一、过度运动 175
二、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 176
三、力量训练的安全提示 177
四、力量训练运动处方 177
第八章 柔韧性和腰背功能及其改善 180
第一节 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181
一、年龄和性别 181
二、先天因素和后天训练 181
三、人体姿势 181
四、相关的疾病 181
第二节 关节活动度和腰背功能 182
一、脊椎的解剖结构 182
二、脊柱的运动 184
三、脊柱的运动范围 186
四、髋关节的运动范围 186
第三节 腰背痛 187
一、成年人的腰背痛 187
二、青少年的腰背痛 187
三、预防和治疗腰背痛的运动处方 188
四、提高腰背功能的运动 189
第九章 健身运动指导 194
第一节 健身运动的开展 194
一、影响参与健身运动的因素 194
二、健身运动指导员的工作 195
三、健身运动指导员的职责 196
四、健身运动指导员的行为策略 198
第二节 健身运动程序 199
一、第一阶段:定期步行 199
一、安全因素 200
第三节 各种健身运动处方 200
二、第二阶段:走-慢跑交替 200
三、第三阶段:持续运动 200
二、步行/跑步运动处方 201
三、自行车运动处方 204
四、体育游戏处方 205
五、水上运动处方 206
六、音乐运动处方 208
第四节 运动器械 211
第一节 儿童运动处方 212
第十章 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 212
一、儿童与成人比较 213
二、儿童运动处方 213
第二节 中老年人运动处方 215
一、中老年运动员与不运动者比较 215
二、中老年人运动的重点 216
第三节 孕妇运动处方 217
一、孕妇运动的禁忌症 217
三、停止运动的指征 218
二、运动方式的选择 218
四、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219
第四节 部分常见病的运动处方 219
一、骨关节疼痛 220
二、糖尿病 220
三、哮喘 224
四、高血压 225
五、慢性阻塞性肺病 226
六、心血管疾病 228
七、癫痫病 229
第十一章 个性、健身运动、应激和健康 230
第一节 个性与健身运动 230
一、制订健身运动处方时的个性问题 231
二、不同个性锻炼动机的强化 233
三、与健身者交流时个性因素的考虑 235
第二节 应激、健身运动与健康 235
一、应激的组成成分 235
二、健身运动与应激 237
三、应激与健康 238
第三节 运动行为的促成与加强 242
一、运动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 242
二、运动行为改变的初级阶段策略 245
三、督促运动行为改变的方法 248
四、旧行为复发的预防 249
五、健身指导者的交流技巧 250
第一节 身体形态测评概述 253
一、人体主要测量点 253
第十二章 身体形态测评 253
下篇 253
二、身体形态测评注意事项 255
第二节 体格测评 256
一、体格测量 256
二、体格评价 262
第三节 身体成分测评 266
一、常用的测评方法 266
二、身高体重指数 275
三、计算目标体重 276
第四节 体型测量 276
一、体型测量概述 276
二、体型测量方法 277
第五节 身体姿势测评 284
一、躯干部 284
二、臂部 285
四、足部 286
三、腿部 286
第十三章 身体机能测评 288
第一节 心肺机能测评 288
一、心率测评 288
二、血压测评 294
三、呼吸机能测评 298
四、心血管机能测评(场地法) 301
五、心血管机能测评(实验室法) 308
二、直立—卧位试验 316
第二节 神经系统机能测评 316
一、膑腱反射检查 316
三、卧位—直立试验 317
第三节 感觉机能测评 318
一、上肢定位测验 318
二、感知跳跃距离测验 318
三、平衡机能测评 319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测评 322
第一节 速度测评 322
一、位移速度测评 323
二、动作速度测评 324
三、反应速度测评 325
第二节 力量测评 328
一、肌肉力量测评 328
二、肌肉耐力测评 331
三、爆发力测评 333
第三节 耐力测评 335
一、定量计时测评 336
二、定时计量测评 337
三、极限式测评 337
第四节 柔韧性测评 340
一、肩关节 341
二、髋关节 342
三、腰背部 344
四、腰背部和髋关节 344
第五节 灵敏性测评 347
一、10s立卧撑 348
二、10s反复横跨 349
三、10s象限跳 349
第六节 各国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成套测验 350
附录 352
1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实验报告 352
2 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检测指标 356
3 常用英文缩写中文对照 357
主要参考文献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