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事病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4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德文主编(军事医学科学院)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21367X
  • 页数:174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总论篇 3

第一章 军事医学中的几个特殊医学问题 3

第一节 军事医学与一般医学的关系 3

第二节 军事病理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作用和任务 4

第三节 推动军事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5

第四节 特种武器、高技术武器引发的医学问题 8

第五节 特殊环境引发的医学问题 9

第六节 特殊作业和在特殊环境中作业引发的医学问题 12

第七节 战时的“病多于伤” 14

第八节 立足于救治短期内突然发生的大批伤病员 15

第二章 军事病理学概论 17

第一节 军事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7

一、军事病理学的概念 17

二、军事病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一、军事病理学的研究任务 19

第二节 军事病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方法 19

二、军事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0

第三节 军事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22

一、古代和早期军事病理学的发展 22

二、近代军事病理学的发展 23

五、震动伤的生理生化改变 23

三、未来军事病理学的展望 25

第二篇 特种武器伤害病理学 29

第三章 防原医学病理学 29

第一节 核武器杀伤作用概述 29

一、核武器简介 29

二、核武器的杀伤效应 30

三、核武器的杀伤范围 35

第二节 光辐射烧伤病理学 36

一、皮肤烧伤的局部病理变化 36

二、烧伤的内脏病理变化 42

三、特殊部位烧伤的病理变化 55

一、冲击伤的分类及其致伤原理 82

第三节 冲击伤的病理变化 82

二、直接冲击伤的病理变化 84

三、间接冲击伤的病理变化 95

四、冲击伤的病变特点 97

五、冲击伤的伤情判定及其分布规律 98

六、冲击伤的主要死亡原因 99

第四节 早期核辐射损伤病理变化 101

一、早期核辐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102

二、造血系统(骨髓)的病理变化 105

三、淋巴免疫系统的病理变化 116

四、消化道的病理变化 124

五、消化腺的病理变化 128

六、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 137

七、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 140

八、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 145

九、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 148

十、内分泌系统的病理变化 150

十一、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 151

十二、眼的病理变化 152

十三、皮肤的病理变化 154

十四、急性放射病的死亡原因 157

十五、中子辐射损伤病理变化及其特点 158

十六、辐射远期效应的病理变化 159

第五节 复合伤病理学 162

一、复合伤的分类及其伤情划分原则 162

二、复合伤的发生情况 163

三、非放射性复合伤的病理变化 165

四、放射性复合伤的病理变化 191

第六节 震动伤病理学 221

一、震动伤的发生条件 222

二、震动伤的发生机制 223

三、震动伤的病理变化 224

四、震动伤的临床特点 229

六、几个部位震动伤的临床征象、诊断和治疗原则 233

七、震动伤的防护原则 235

八、人员的容许震动标准 235

第七节 高场强电磁脉冲损伤病理学 236

一、关于核爆炸电磁脉冲的致伤效应 237

二、关于核爆炸电磁脉冲损伤的基本病变 237

三、各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 240

四、关于核爆炸电磁脉冲损伤的“靶器官” 248

第八节 放射性落下灰损伤的病理变化 249

一、落下灰及其放射性污染 249

五、关于核爆炸电磁脉冲致伤犬死亡原因分析 249

二、落下灰γ射线外照射损伤的病理改变 251

三、落下灰β射线皮肤损伤的病理改变 256

四、放射性落下灰内照射损伤的病理改变 258

第四章 防化医学病理学 270

第一节 化学武器和防化医学病理学 270

一、化学武器引人关注 270

二、化学武器的特点 271

三、军用毒剂简介 271

四、防化医学病理学 272

五、病理解剖的特殊要求 273

第二节 神经性毒剂 274

一、概述 274

二、毒性 274

三、毒理作用 275

四、病理变化 282

五、迟发损伤 288

六、有机磷农药 292

第三节 皮肤糜烂性毒剂 293

一、概述 293

二、毒性 294

三、毒理作用 296

四、病理变化 300

五、迟发损伤 311

一、概述 313

二、毒性 313

第四节 失能性毒剂 313

三、毒理作用 314

第五节 全身中毒性毒剂 315

一、概述 315

二、毒性 316

三、毒理作用 317

四、病理变化 318

一、概述 319

二、毒性 319

第六节 窒息性毒剂 319

三、毒理作用 320

四、病理变化 322

第七节 刺激性毒剂 325

一、概述 325

五、迟发损伤 325

二、毒性 326

三、毒理作用 328

四、病理变化 329

第八节 军用植物杀伤剂 330

一、概述 330

五、迟发损伤 330

二、毒性 332

三、毒理作用 333

四、病理变化 335

五、迟发损伤 335

第一节 生物武器概述 338

一、生物战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338

第五章 防生医学病理学 338

二、生物武器研制简史 340

三、常规生物战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347

四、基因武器的兴起和研究进展 351

五、生物武器的性能特点和局限性 354

六、防生物战病理学研究进展 357

第二节 细菌和毒素战剂伤害病理学 360

一、细菌战剂概述 360

二、鼠疫 367

三、霍乱 371

四、炭疽 375

五、野兔热 382

六、布氏杆菌病 387

七、鼻疽 392

八、类鼻疽 395

九、伤寒与副伤寒 398

十、军团病 402

十一、细菌性痢疾 404

十二、肉毒中毒 408

十三、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411

第三节 病毒战剂伤害病理学 414

一、病毒战剂概述 414

二、黄热病 418

三、东方马脑脊髓炎 421

四、西方马脑脊髓炎 423

五、森林脑炎 425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428

七、天花 432

八、马尔堡病毒病 435

九、拉沙热 438

十、埃博拉病毒病 441

十一、流行性出血热 442

十二、玻利维亚出血热 449

十三、阿根廷出血热 451

十四、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453

十五、委内瑞拉马脑炎 455

十六、基孔肯雅病 457

十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459

十八、裂谷热 463

十九、流行性感冒 466

第四节 立克次体战剂伤害病理学 470

一、立克次体战剂概述 470

二、Q热 476

三、流行性斑疹伤寒 480

四、落矶山斑点热 483

五、恙虫病 487

六、战壕热 490

第五节 衣原体战剂伤害病理学 493

一、衣原体战剂概述 493

二、鹦鹉热-鸟疫 497

三、沙眼 501

四、衣原体性肺炎 504

第六节 真菌战剂伤害病理学 507

一、真菌战剂概述 507

二、球孢子菌病 510

三、组织胞浆菌病 512

四、镰刀菌毒素中毒 515

第六章 现代火器伤病理学 529

第三篇 常规武器伤害病理学 529

一、枪弹 530

第一节 现代杀伤性枪弹弹药简介 530

二、破片(弹片) 532

三、影响致伤效应的物理因素 535

第二节 弹头和破片所致直接损伤效应 537

一、致伤方式 538

二、投射物对肢体的直接损伤 539

三、投射物对各脏器的直接损伤 543

一、致伤机制 545

第三节 弹头破片所致间接损伤效应 545

二、各部位间接损伤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548

三、间接损伤的战伤资料调查 552

五、机体内压力波的传递规律 553

四、伤道外远隔部位损伤效应 553

第一节 爆炸伤的特点 557

第七章 爆炸性武器伤病理学 557

一、地雷的历史 558

第二节 地雷伤及其病理变化 558

二、地雷的特点和在战争中的应用 559

三、世界上地雷分布 560

四、地雷的结构和种类 561

五、地雷损伤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 562

一、燃料空气炸弹的原理和发展简史 564

第三节 燃料空气炸弹伤 564

三、燃料空气炸弹爆炸的特点 566

二、燃料空气炸弹的结构性能 566

四、燃料空气炸弹的致伤机制及伤情特点 567

五、燃料空气炸弹伤的防护 569

二、集束炸弹结构和原理 570

一、概述 570

第四节 集束炸弹伤 570

三、集束炸弹杀伤效应和伤类伤情特点 571

二、菠萝弹伤情特点 572

一、菠萝弹结构特点 572

第五节 菠萝弹伤 572

二、炸药爆炸伤类伤情特点 573

一、炸药爆炸致伤机制 573

第六节 炸药爆炸伤 573

三、炸药爆炸致人体不同部位损伤的早期组织学所见 574

一、残愈后表现 575

第七节 破片伤残愈特点 575

四、炸药爆炸伤情发生规律 575

二、致残愈原因 576

第一节 冷兵器的概述 578

第八章 冷兵器伤病理学 578

第三节 冷兵器损伤的分类和病理形态特征 579

第二节 冷兵器的特点 579

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冷兵器伤及其特点 580

二、激光武器 587

一、激光特性及种类 587

第四篇 高新技术武器损伤病理学 587

第九章 激光武器损伤病理变化 587

第一节 激光与激光武器 587

一、视觉器官中屈光系统对激光的聚焦作用 588

第二节 激光致盲的生物学基础 588

三、激光武器的构成 588

四、激光武器的特点 588

五、激光致盲武器 588

四、可见激光能引起闪光盲 589

三、不同发射方式激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损伤 589

二、不同波长激光可造成不同眼组织损伤 589

四、照射时间 590

三、瞳孔大小 590

第三节 激光致盲的影响因素 590

一、眼组织对激光的透射与吸收特性 590

二、视网膜光斑大小 590

四、中远红外激光对眼的损伤 591

三、近红外激光对眼的损伤 591

五、激光照射部位与视网膜色素 591

第四节 激光眼损伤效应 591

一、紫外激光对眼的损伤 591

二、可见激光对眼的损伤 591

六、激光引起的慢性损伤 592

五、激光意外眼损伤的病例分析 592

一、紫外激光眼损伤的病理变化 593

第五节 激光眼损伤病理学 593

二、可见和近红外激光眼损伤的病理变化 594

三、中红外与远红外激光眼损伤的病理变化 595

五、激光眼损伤中的视网膜细胞凋亡与bFGF的作用 596

四、激光致视网膜中自由基形成的机制 596

二、高功率微波的发展简史 598

一、高功率微波的概念 598

第十章 高功率微波武器损伤病理变化 598

第一节 高功率微波概述 598

三、高功率微波源的研究进展 599

二、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特点 600

一、高功率微波武器的概念 600

第二节 高功率微波武器概述 600

三、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类型 601

五、高功率微波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 602

四、高功率微波武器的作用原理 602

六、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研究进展 604

二、微波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现状 605

一、有关高功率微波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的几个概念 605

第三节 高功率微波辐射的生物效应研究 605

四、关于人体对高功率微波吸收率的基本模型 606

三、高功率微波武器的致伤效应 606

一、主要进展 607

第四节 高功率脉冲微波辐射损伤效应及其病理变化 607

二、高功率微波对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609

五、高功率脉冲式微波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610

四、高功率脉冲式微波对激素的影响 610

三、高功率脉冲式微波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610

一、高功率连续微波的致死效应 611

第五节 高功率连续微波损伤效应及其病理变化 611

二、高功率微波的损伤效应 613

三、高功率连续波微波辐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特点 616

四、高功率微波损伤的靶器官及死亡原因 618

五、NO/NOS与高功率微波损伤 619

六、原癌基因c-fos与高功率微波脑损伤 620

八、高功率微波损伤机制探讨 621

七、热休克蛋白与高功率微波损伤 621

一、电磁脉冲武器发展状况 624

第一节 电磁脉冲武器概述 624

第十一章 电磁脉冲武器损伤及其病理变化 624

二、电磁脉冲模拟实验技术 625

一、电磁脉冲模拟方式 625

二、电磁脉冲弹的基本原理 625

第二节 电磁脉冲模拟器简介 625

一、概述 626

第三节 生物学效应 626

三、国外电磁脉冲模拟器简介 626

二、电磁脉冲所致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现状 627

二、次声武器 638

一、超声武器 638

第十二章 次声武器损伤及其病理变化 638

第一节 声学武器的分类和基本损伤效应 638

四、强声惊吓武器 639

三、噪声致昏武器 639

一、次声的性质及其来源 640

第二节 次声的产生及生理和病理作用 640

二、次声对人体作用的宏观效应 641

四、次声对神经系统的效应 642

三、次声对红细胞及酶的效应 642

五、次声对听觉系统的效应 644

九、结论 646

八、次声对肝的效应 646

六、次声对心脏的效应 646

七、次声对肺的效应 646

一、铀——重要的核工业原料 649

第一节 贫铀与贫铀武器概述 649

第十三章 贫铀武器损伤及其病理变化 649

二、铀的富集及其副产物——贫铀 650

三、贫铀的军事应用——贫铀武器 651

一、贫铀武器的战争使用及其后果 652

第二节 贫铀武器的危害 652

二、贫铀武器危害 655

一、急性铀中毒时肾脏的病理变化 658

第三节 铀中毒的病理变化 658

二、慢性铀中毒时肾脏病理变化 659

三、铀中毒的肝脏病理变化 660

四、铀中毒的血液病理变化 661

第四节 结语 662

二、非致命防暴武器的性能和特点 669

一、非致命防暴武器的概念 669

第五篇 警用非致命武器损伤和军事法医病理学 669

第十四章 非致命防暴武器损伤病理变化 669

第一节 概述 669

一、防暴手榴弹 672

第二节 防暴武器类型 672

三、40mm榴弹发射器及其防暴弹 673

二、防暴枪榴弹 673

七、多口径防暴枪系统 674

六、信号枪防暴弹药 674

四、37/38mm防暴霰弹枪及其弹药 674

五、12号防暴霰弹枪及防暴弹 674

九、车载、机载防暴武器及弹药 675

八、单人使用的防暴药剂喷射器和声响发生器 675

十、强光防暴装置 676

一、橡皮弹所致损伤 677

第三节 几种防暴武器损伤的病理变化 677

二、声波弹伤 678

三、闪光弹伤(“闪光盲”) 679

四、刺激性毒剂所致损伤 681

一、防弹衣的种类和结构 684

第四节 防弹衣损伤 684

二、防弹衣的防护效果和引发的医学问题 685

三、防弹衣直接和间接损伤的病理变化 686

第二节 死亡学 688

第一节 概述 688

第十五章 军事法医病理学 688

一、脑死亡 689

二、死亡过程 691

三、死亡分析 692

一、尸体现象 693

第三节 尸体现象与死亡时间的推断 693

二、死亡时间的推断 700

一、形成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因素 703

第四节 机械性损伤病理变化 703

二、机械性损伤的分类 704

三、机械性损伤的死因分析 709

四、机械性损伤的时间推断 711

五、致伤物的推断 713

六、机械性损伤案件性质判定 714

一、烧伤(死) 716

第五节 特殊环境伤病的法医学鉴定 716

二、冻伤(死) 718

三、电击伤 720

四、雷击伤 724

一、急死概述 726

第六节 青壮年急死综合征 726

二、青壮年急死综合征 727

一、失重的基本概念 733

第一节 失重研究的基本概念 733

第六篇 特殊军事环境与军事作业伤害病理学 733

第十六章 航天医学病理学 733

二、失重生理的研究方法 734

三、失重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机制 735

四、生理系统的适应和再适应过程 737

二、航天运动病的病程 738

一、航天运动病的发病率 738

第二节 航天运动病 738

四、航天运动病的危害 739

三、航天运动病的特点 739

五、发病机制 740

六、航天运动病的防护和治疗 742

一、航天血淤症 743

第三节 血循环系统紊乱 743

二、心血管功能失调 748

三、失重血循环紊乱的防护措施 751

一、航天性肌萎缩的表现 753

第四节 航天性肌萎缩 753

三、肌萎缩对航天员的影响 757

二、航天性肌萎缩的机制 757

四、防护措施 758

一、航天性骨质疏松的表现 759

第五节 航天性骨质疏松 759

二、骨质脱钙的机制及危害 761

三、防护措施 762

一、航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763

第六节 免疫功能降低 763

二、免疫功能变化的机制 767

三、免疫系统变化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 768

四、防护措施 768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769

第七节 胸-背向超重的病理变化 769

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770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771

第八节 冲击损伤 772

四、其他脏器的变化 772

一、整体减速冲击损伤 773

二、弹射跳伞冲击损伤 777

第九节 火箭推进剂损伤病理变化 778

一、概述 779

二、肼类燃料的毒性损伤及其病理变化 780

三、四氧化二氮的毒性损伤及其病理变化 783

四、冲击伤与火箭推进剂中毒复合伤的伤情特点和病理变化 785

一、急性高空缺氧时脑损伤 792

第一节 低压缺氧环境 792

第十七章 航空医学病理学 792

二、低压缺氧对心脏的影响 801

三、低压缺氧对肺脏的影响 802

四、低压缺氧对胃脏的影响 813

第二节 高空高速飞行的耳气压损伤 817

第三节 变压性眩晕 818

三、飞行后血小板聚集电镜分型和分级 819

二、飞行员PAgC的定值 819

第四节 飞行应激 819

一、血小板和血小板聚集堆(PAgC)电镜分型 819

四、应激反应与血小板释放反应 820

一、+Gz引起肺脏的形态学改变 822

第五节 加速度负荷 822

二、高持续+Gz作用(至心电拉平)下大鼠和家兔机体某些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改变 825

四、+Gz作用下大鼠线粒体和胞浆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比较 826

三、+Gz对大鼠脑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826

二、调查的各个阶段 828

一、飞行事故调查的组织 828

第六节 飞行事故调查 828

三、大规模空难事故调查 829

四、飞行事故损伤形式分析 834

五、环境因素资料分析 838

六、原有的疾病 839

七、实验室试验及其结果的解释 841

一、概述 845

第一节 高气压、潜水病理学 845

第十八章 航海医学病理学 845

二、潜水减压病 846

三、我国在潜水减压病研究中的新进展 850

第二节 高压氧作用与氧中毒病理学 852

二、高压氧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853

一、高压氧对机体的生物生理作用 853

三、氧中毒 854

四、高压氧作用及氧中毒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855

一、舰艇有害气体的生物作用及其病理变化 859

第三节 舰艇毒理病理学 859

二、舰艇磁场对机体影响及其病理学变化 863

三、电离辐射损伤的病理变化 866

第四节 海水浸泡伤病理学 868

一、海水浸泡肢体伤 870

二、海水浸泡胸部开放伤 871

三、海水浸泡腹部开放伤 875

四、海水浸泡烧伤 881

五、海水浸泡创伤性脑水肿 882

二、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887

一、高原的概念及地区分布 887

第十九章 高原医学病理学 887

第一节 高原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887

一、历代对高原病的认识 889

第二节 高原病的发展简史 889

二、近代对高原病的研究 890

一、高原反应 891

第三节 高原病的分型及诊断 891

四、高原心脏病 892

三、急性高原肺水肿 892

二、高原昏迷(高原脑水肿) 892

第四节 高原病的病理变化 893

七、混合型高原病 893

五、高原血压异常 893

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893

一、心脏的病理改变 894

二、肺脏的病理改变 898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902

四、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骨髓象和病理学改变 905

五、高原病其他脏器的改变 908

第五节 高原疾病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910

六、高原病与血栓形成 910

一、预防 911

第六节 高原病的防治工作 911

第七节 高原战创伤病理生理变化及救治问题 912

三、治疗 912

二、高原上总的救护原则 912

一、高原地区战创伤的类型及伤因 913

二、高原战创伤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914

三、高原环境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916

四、高原战创伤的救治问题 919

一、高原地区病理常规制片技术的探讨 921

第八节 高原地区常用病理制片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改进与探讨 921

二、高原地区石蜡快速切片诊断实践的体会 922

一、冷伤概念与平战时发生情况 924

第一节 概述 924

第二十章 寒区冷损伤病理学 924

二、冷伤的致病因素与危险因素 925

四、“三北”寒带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冷损伤 926

三、冷伤的地域分布 926

五、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冷损伤 929

六、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冷损伤 930

第二节 全身性寒冷损伤——冻僵 931

一、冻结性冷伤—冻伤 932

第三节 局部寒冷损伤——冻伤 932

二、非冻结性冷伤 942

第四节 高原冻伤 943

一、流行性出血热 945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945

第二十一章 热带丛林医学病理学 945

三、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948

二、汉坦病毒肺型综合征 948

四、黄热病 950

五、狂犬病 951

六、诺瓦克病毒和诺瓦克样病毒腹泻 952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953

八、新疆出血热 955

九、森林脑炎 956

十、夸赛纳森林病 957

十一、埃博拉出血热 958

十三、HTLV-I相关性髓质病及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HAM/TSP) 959

十二、基孔肯雅热 959

一、鼠疫 960

第二节 细菌性、螺旋体性疾病 960

二、兔热病 961

三、麻风 962

四、钩端螺旋体病 963

五、蜱传回归热 965

六、莱姆病 967

八、雅司病 968

七、品他病 968

一、肺吸虫病 969

第三节 寄生虫性疾病 969

二、疟疾 971

三、利什曼病 974

四、弓形体病 978

五、细粒棘球蚴病 980

六、泡状棘球蚴病 981

七、锥虫病 982

八、巴贝西虫病 983

九、血吸虫病 984

十、龙线虫病 987

十一、类圆线虫病 988

十二、广州管圆线虫病 989

一、恙虫病 990

第四节 立克次体病 990

二、Q热 991

三、落矶山斑点热 992

四、埃利希体病 993

第五节 真菌病 994

五、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 994

一、着色真菌病 995

二、孢子丝菌病 996

三、足菌肿 997

四、隐球菌病 998

一、蝎螫伤 1000

第六节 热带丛林常见动物螫伤、咬伤 1000

五、组织胞浆菌病 1000

二、毒蛛螫伤 1001

三、毒蛇咬伤 1002

五、蚁螫伤 1003

四、毒蜂及蜂类螫伤 1003

一、毒蕈中毒 1004

第七节 热带丛林常见有毒植物中毒 1004

六、其他动物咬伤 1004

二、木薯中毒 1005

第八节 急性热疾患 1006

四、菠萝过敏症 1006

三、荔枝病 1006

一、热射病病理变化 1007

二、热休克蛋白在热损伤中的作用 1008

第一节 概述 1014

第二十二章 热暴露损伤病理学 1014

二、中枢神经系统 1015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 1015

第二节 过热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 1015

四、循环系统 1016

三、消化系统 1016

六、内分泌系统 1017

五、血液系统 1017

第三节 过热引起生化与免疫功能的改变 1018

八、其他 1018

七、泌尿系统 1018

第四节 热暴露对心、肺、肾、小肠、肝脏等超微结构的影响 1019

第六节 热应激与热休克蛋白 1020

第五节 高温环境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020

第一节 沙漠戈壁在我国的地域分布 1022

第二十三章 沙漠戈壁地域伤病病理变化 1022

第二节 沙漠戈壁地域常见疾病及病理变化 1029

一、克山病 1029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 1030

三、大骨节病 1031

五、棘球蚴病 1032

四、地方性氟中毒 1032

一、概述 1033

第三节 沙漠戈壁地域创-冻复合伤病理变化 1033

二、创-冻复合伤的病理变化 1034

三、创-冻复合伤后血管损伤及血液指标动态变化 1037

四、创-冻复合伤的修复愈合 1040

五、创-冻复合伤的防治 1043

一、概述 1044

第四节 沙漠戈壁地域烧-冻复合伤病理变化 1044

二、烧-冻复合伤的伤情分类 1045

三、烧-冻复合伤局部病理学改变 1047

四、内脏器官损伤的基本病变 1048

五、血液指标动态变化 1050

一、声音的基本特性 105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054

第二十四章 噪声病理学 1054

三、噪声的特点 1055

二、噪声的定义及分类 1055

一、特异性噪声病——听觉器官损伤 1056

第三节 噪声对机体的影响 1056

第二节 军事噪声 1056

一、军事噪声的一般特性 1056

二、军事噪声评价的基本原则 1056

二、噪声对机体其它系统的影响 1059

三、次声武器的可能性 1061

二、次声对机体的影响 1061

第四节 次声对机体的影响 1061

一、基本概念 1061

一、定义 1063

第二节 振动的基础知识 1063

第二十五章 振动伤病理学 1063

第一节 概述 1063

三、振动的物理概念 1064

二、分类 1064

五、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065

四、受到振动影响的主要作业 1065

一、概述 1067

第三节 局部振动病 1067

二、发病机制 1068

三、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069

四、振动病的临床分型和病程分期 1075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1076

六、振动病的防治原则 1078

一、全身振动的定义及其描述 1081

第四节 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1081

二、人体对全身振动的传播和主观感觉 1082

第一节 军事训练医学的基本概念 1086

第二十六章 军事训练伤病理学 1086

二、研究特点 1087

一、研究内容 1087

第二节 军事训练伤病理学 1087

三、常见的军事训练伤病理 1088

四、军事训练伤病理学研究工作的展望 1098

一、静电场和稳恒磁场 1100

第一节 电磁学基本物理基础 1100

第二十七章 电磁波损伤病理学(电磁波与电磁波生物效应) 1100

二、电介质和磁介质 1106

三、电磁场和电磁波 1109

第二节 静电场与人体静电 1112

一、静电产生机制 1113

二、人体带电方式 1114

三、静电场的测量 1115

四、静电防护 1117

五、静电场生物效应与临床应用 1118

一、微波基本理论 1119

第三节 微波的基础理论与医学应用 1119

二、微波生物效应 1126

三、微波的热效应 1129

五、微波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1130

四、微波的非热效应 1130

六、分米波和毫米波的医学应用 1132

七、微波电磁场的防护 1133

一、平战时机体可接触到的电磁波 1135

第四节 电磁波的生物效应 1135

二、瞬间电磁脉冲 1138

三、电磁波生物效应 1141

四、电磁波生物效应机制 1152

二、毒理学发展过程 1163

一、毒理学概述 1163

第二十八章 毒理病理学 1163

第一节 概论 1163

三、毒理病理学与其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1164

二、毒物的分类 1165

一、毒物 1165

第二节 毒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1165

三、毒物的毒性及其分级 1166

四、毒物的毒性作用 1167

五、毒物的中毒量和致死量 1168

一、组织病理学基础 1169

第三节 毒理病理学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 1169

二、毒理病理学研究方法 1172

一、胃肠 1175

第四节 中毒机体的病理变化 1175

五、肺 1176

四、心 1176

二、肝 1176

三、肾 1176

六、中枢神经系统 1177

第二节 坑道的特点 1178

第一节 概述 1178

第二十九章 坑道作业伤病病理变化 1178

一、上呼吸道感染 1179

第三节 坑道内常见病的病理学改变 1179

二、下呼吸道感染 1180

三、支气管哮喘 1181

四、细菌性痢疾 1182

六、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1183

五、骨关节炎 1183

一、能量和蛋白质缺乏的临床分类 1186

第二节 能量和蛋白质缺乏与过剩 1186

第三十章 营养障碍病理学 1186

第一节 概论 1186

二、能量和蛋白质缺乏的病理变化 1187

三、能量与蛋白质过剩及其病理变化 1188

二、钾的缺乏与过量 1189

一、钠的缺乏与过量 1189

第三节 矿物盐的缺乏和过量 1189

三、钙的缺乏与过量 1190

第四节 微量元素的缺乏与过量 1191

五、磷的缺乏与过量 1191

四、镁的缺乏与过量 1191

二、铜的缺乏与过量 1192

一、铁的缺乏与过量 1192

三、锌的缺乏与过量 1193

四、碘的缺乏与过量 1194

第五节 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 1195

五、硒的缺乏与过量 1195

二、维生素D的缺乏与过量 1196

一、维生素A的缺乏与过量 1196

三、核黄素的缺乏与过量 1197

四、叶酸的缺乏与过量 1198

一、烧伤的致伤因素分类 1203

第一节 烧伤的致伤因素 1203

第七篇 创(烧)伤及其修复病理学 1203

第三十一章 烧伤的病理形态变化 1203

二、热能对局部组织和全身的损害 1204

二、Ⅱ度烧伤 1205

一、Ⅰ度烧伤 1205

第二节 烧伤深度的划分及各度的病理变化 1205

三、Ⅲ度烧伤 1207

第三节 烧伤创面感染的基础与病变 1208

二、葡萄球菌性创面感染病变 1209

一、绿脓杆菌性创面感染病变 1209

一、上呼吸道病变 1210

第四节 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 1210

三、真菌性创面感染病变 1210

四、病毒性创面感染病变 1210

五、厌氧菌性创面感染病变 1210

二、气管及支气管树病变 1211

三、肺实质的病变 1212

四、烧伤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217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 1218

一、心脏的病变 1219

一、消化管的病变 1226

第六节 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 1226

二、血管的病变 1226

二、肝脏的病变 1228

四、胰腺的病变 1233

三、胆囊的病变 1233

一、肾脏的病理变化 1236

第七节 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 1236

二、烧伤后肾功能不全 1241

一、睾丸的病变 1244

第八节 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 1244

三、前列腺的病变 1246

二、附睾的病变 1246

一、骨髓与周围血液的改变 1247

第九节 淋巴、造血系统的病理变化 1247

四、卵巢的病变 1247

三、淋巴结的病变 1249

二、胸腺的病变 1249

四、脾脏的病变 1250

一、脑垂体的病变 1252

第十节 内分泌系统的病理变化 1252

二、肾上腺的病变 1253

三、甲状腺的病变 1256

一、脑的病变 1258

第十一节 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 1258

二、周围神经的病变 1260

一、致伤因素及致伤机制 1261

第十二节 吸入性损伤 1261

二、呼吸道及肺实质的病理变化 1262

三、肺外器官的形态变化 1272

二、烧伤内毒素血症内脏的病理变化 1274

一、内毒素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1274

第十三节 烧伤内毒素血症的病理变化 1274

二、战时和平时复合伤的发生情况 1280

三、伤类和伤情 1280

第三十二章 复合伤病理学 1280

第一节 概述 1280

一、定义 1280

一、放射复合伤的发生情况 1281

第二节 放射复合伤病理变化 1281

二、放射损伤与其他伤害的复合效应 1282

三、重要病理过程的复合效应 1289

五、轻重致伤因素的致伤顺序和时间间隔对复合效应的影响 1290

四、复合效应在病程不同阶段的表现 1290

六、创伤、烧伤局部变化和创伤愈合 1291

七、放射性污染复合伤 1292

第三节 烧冲复合伤病理学 1293

一、烧冲复合伤病理变化的几个特点 1294

二、几个重要脏器病理变化 1295

二、MODS病因及发病机制 1305

一、名称概念的演变 1305

第三十三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学 1305

第一节 概念 1305

第二节 MODS的病理形态改变 1306

一、肺 1307

二、肾脏 1316

三、肝脏 1317

五、心肌 1321

四、胃肠 1321

六、脑 1322

七、免疫器官 1324

第三节 MODS临床诊断与治疗 1327

第二节 创伤修复基本病理过程 1328

第一节 概述 1328

第三十四章 创伤修复病理学 1328

一、创伤修复的基础——再生 1329

二、肉芽组织的形成及其意义 1331

三、创伤愈合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1333

四、创伤修复愈合的类型 1336

五、皮肤创伤的愈合障碍 1337

一、热力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1340

第三节 不同类型创伤的修复愈合病理 1340

二、电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1343

三、核爆炸光辐射烧伤创面修复病理 1345

四、化学性皮肤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1348

五、皮肤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创伤伤口修复愈合病理 1354

六、激光损伤的修复愈合病理 1365

七、冻伤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1368

八、高原环境中创伤修复愈合病理 1370

九、海水浸泡伤口修复愈合病理 1373

十、糖尿病性下肢溃疡创面的修复愈合病理 1375

十一、血循环障碍性肢体溃疡创面修复愈合病理 1376

一、成纤维细胞 1378

第四节 创伤修复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及其作用 1378

二、巨噬细胞 1388

三、血小板 1391

四、肥大细胞及其分泌的化学介质和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1394

五、白细胞 1398

六、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淋巴因子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1401

一、胶原与创伤修复 1406

第五节 基质成分及其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1406

二、结构性糖蛋白与创伤修复 1407

三、蛋白聚糖与创伤修复 1409

第六节 创伤愈合中血管再生及其调控 1410

二、创伤愈合中毛细血管长消规律 1411

一、创伤愈合病变规律 1411

三、血管内皮对创伤修复的影响 1412

四、内皮衍生收缩因子—内皮素对组织创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 1413

五、血管再生的调控 1414

一、自由基的概念 1421

第七节 自由基与创伤愈合 1421

六、结语 1421

三、自由基与创伤愈合 1422

二、自由基反应与产生 1422

一、概述 1425

第八节 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 1425

二、细胞凋亡在单纯伤口愈合中的发生规律和意义 1426

三、细胞凋亡在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的发生规律及其在辐射延迟伤口愈合中的作用 1427

五、创伤愈合其他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1430

四、难愈创面细胞凋亡与愈合延迟机理 1430

六、创伤愈合中细胞凋亡的调控因素 1431

一、神经组织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 1433

第九节 几种内脏器官和组织的创伤修复 1433

七、研究创伤愈合中细胞凋亡的意义 1433

二、肌组织的创伤修复 1434

三、肝组织的创伤(损伤)修复 1437

五、消化道粘膜的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 1438

四、肾组织创伤(损伤)后再生修复 1438

六、呼吸道粘膜损伤后再生修复 1439

七、骨髓造血组织损伤后再生修复 1440

九、骨组织的创伤修复 1441

八、淋巴组织损伤后再生修复 1441

一、伤口愈合的基本病理过程 1442

第十节 创伤修复研究的主要进展 1442

七、病理状态下的创伤修复 1443

六、瘢痕的形成与控制 1443

二、细胞的基质成分与创伤修复 1443

三、细胞成分与创伤修复 1443

四、细胞因子与创伤修复 1443

五、再上皮化过程 1443

十一、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 1444

十、创伤修复程度评价 1444

八、组织坏死范围的判定方法与清创术的改进 1444

九、组织替代物 1444

一、实验动物等级的划分 1451

第二节 不同等级实验动物对生物医学研究的影响 1451

第八篇 军事医学实验动物及药物毒性病理学 1451

第三十五章 实验动物在军事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451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在军事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451

二、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感染对生物医学研究的干扰作用 1452

一、防原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1456

第三节 军事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1456

二、防化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1460

三、防生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1463

第四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其在军事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465

一、狂犬病 1468

第一节 实验动物常见的病毒性疾病 1468

第三十六章 军事医学实验动物病理学 1468

三、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1469

二、流行性出血热 1469

四、猴B病毒感染 1470

六、仙台病毒感染 1471

五、鼠痘 1471

七、小鼠肝炎病毒感染 1472

九、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1473

八、兔病毒性出血症 1473

十、犬瘟热 1474

十二、传染性犬肝炎 1475

十一、犬细小病毒感染 1475

十三、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476

一、沙门菌病 1477

第二节 实验动物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1477

十四、猪瘟 1477

二、巴氏杆菌病 1478

三、结核病 1479

五、布氏杆菌病 1480

四、细菌性痢疾 1480

六、泰泽菌病 1481

一、弓形虫病 1482

第三节 实验动物常见的寄生虫性疾病 1482

七、支原体病 1482

四、犬恶丝虫病 1483

三、球虫病 1483

二、脑胞内原虫病 1483

五、犬钩虫病 1484

二、药物毒性病理学的意义 1486

一、药物毒性病理学的概念 1486

第三十七章 药物毒性病理学 1486

第一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的概念和意义 1486

第二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1487

一、药物毒性病理学评价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488

第三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488

二、药物毒性病理学评价和研究的基本要求 1489

一、关于受试药物和动物的要求 1490

第四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检查中涉及的基本问题 1490

三、关于病理学检查中须分析的几个问题 1491

二、关于实验设计中实际与理论的差别 1491

五、关于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蓄积库及生物转化 1492

四、关于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为诊断提供完整病理资料 1492

六、关于诱癌试验的病理检查 1493

二、实验动物的大体解剖和系统检查 1494

一、病理检查的层次 1494

第五节 药物毒性病理学检查中的技术要求 1494

三、取材要求 1497

四、固定液的选择和固定要求 1498

五、组织病理学检查中的若干问题 1499

七、药物或毒物致靶器官损伤的基本病变和作用机制 1502

六、超微结构损伤的基本形态变化 1502

八、影响形态学观察的因素 1504

一、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1505

第六节 药物毒性作用引起各脏器的病理学改变 1505

九、病理诊断的鉴别 1505

二、药物引起的肾脏损伤 1509

三、药物引起的肺脏损伤 1511

五、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损伤 1512

四、药物引起的消化道损伤 1512

七、药物引起的骨髓造血系统损伤 1514

六、药物引起的免疫器官损伤 1514

九、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 1515

八、药物引起的肾上腺损伤 1515

十、药物引起的骨和关节肌肉损伤 1516

十三、药物引起的皮肤损伤 1517

十二、药物引起的听觉损伤 1517

十一、药物引起的眼球损伤 1517

二、方法和原理 1521

一、概述 1521

第九篇 现代军事病理学技术 1521

第三十八章 分子病理学技术 1521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521

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操作示例(ABC法) 1522

四、免疫组化染色的一般注意事项 1523

一、概述 1525

第二节 原位杂交技术 1525

三、探针 1526

二、基本原理 1526

五、原位杂交的基本步骤 1528

四、原位杂交的分类 1528

八、原位杂交操作程序示例 1530

七、原位杂交的应用 1530

六、原位杂交应用注意事项 1530

二、细胞凋亡的特征及检测手段 1533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 1533

第三节 细胞凋亡及检测方法 1533

三、凋亡与其他类型的细胞死亡 1534

四、细胞凋亡的基因和分子调控 1535

五、细胞凋亡检测手段 1538

六、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凋亡细胞法 1541

七、细胞悬液DNA提取及凝胶电泳检测凋亡细胞的生化特征方法 1543

第四节 原位PCR 1545

一、概论 1545

二、原位PCR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案 1546

三、原位PCR方法分类 1547

四、几种常用的原位PCR方法和设计方案 1547

五、原位PCR基本步骤 1549

六、原位PCR方法的选择 1551

七、原位PCR操作注意事项 1552

八、原位PCR存在的问题和结果分析 1554

九、原位PCR的应用 1554

十、原位PCR操作程序示例 1555

一、概念 1559

二、定量病理学基本程序 1559

三、图像分析技术应用领域 1559

第五节 定量病理技术 1559

四、定量病理学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561

第一节 概述 1563

一、形态计量学的语言 1563

第三十九章 形态定量分析技术 1563

二、体视学符号 1565

一、组织切片 1566

二、切片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1566

第二节 基本原理 1566

三、几何概率 1568

四、随机切片 1570

五、Delesse原理 1570

第三节 样本及其抽样方法 1571

一、多阶段抽样及多级抽样 1571

二、无序及有序组织的抽样 1574

三、样品容量的确定 1576

四、样品制备及最终放大倍数的选择 1579

第四节 测量工具 1581

一、直尺 1582

二、模板测试系统 1585

三、相干模板测试系统 1585

四、图像分析仪 1595

第五节 图像测量及二维形态计量学参数 1596

一、几种重要的点计数 1596

二、特征物计数 1599

三、面积和周长的测量 1601

四、径长测量 1601

五、由二维图像测量值导出的形态学参数 1604

六、光密度测量 1607

第六节 密度参数 1609

一、体积密度测算 1610

二、表面积密度测算 1613

三、长度密度测算 1616

四、平均曲率密度测算 1617

五、粒子数密度测算 1618

第七节 尺寸参数 1626

一、粒子平均直径 1626

二、粒子平均体积(?) 1629

三、粒子平均表面积 1635

四、屏障厚度 1636

第八节 形状参数 1639

一、表面积体积比 1639

二、平均曲率 1640

三、轴比 1641

四、球度 1641

五、三维形状因子 1642

六、三维粒子凹面度概念及测算方法 1643

第九节 分布参数 1646

一、结构成分整体分布参数 1646

二、粒子自身尺寸分布 1648

第十节 器官(或组织)体积的测定和结构成分总量的推算 1653

一、器官体积测定 1653

第十一节 形态计量学研究与应用中需重视的几个问题 1654

一、如何正确选择参数 1654

二、结构成分总量的推算 1654

二、重视测量装置的灵敏度 1656

三、正确选择参照(包容)空间 1658

四、样品单位如何确定 1658

五、论文书写中的几个问题 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