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新闻学 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皓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14045028
  • 页数:46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言:应对媒体 1

第一节 新眼光:认识媒体 2

一 社会转型更加凸显了媒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

二 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媒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3

三 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闻执政的要求 4

四 信息社会带来了媒体时代 5

五 网络时代向传统的新闻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5

七 西方新闻观念对年轻的新闻从业者的影响不容忽视 6

六 市场经济会带来媚俗、庸俗、低俗现象 6

八 新闻媒体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7

第二节 新意识:重视媒体 9

一 忧患意识:党管媒体,事关存亡 9

二 管理意识:掌控媒体,天下同理 10

三 责任意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1

第三节 新思维:借助媒体 13

一 重在“策划”,借媒体之力做好正面宣传 14

二 重在“督辅”,借媒体之力做好舆论监督 16

第四节 新技巧:引导媒体 17

一 新闻发布: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 20

二 新闻预案: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 22

三 突发事件:把通稿在第一时间分享给记者 22

四 横向沟通:把换位思维传递给记者 23

五 批评见面:把不同声音展示给记者 24

第五节 新态度:善待媒体 24

一 理解新闻 24

二 尊重记者 25

四 服务媒体 26

三 宽容舆论 26

第六节 新学科:研究媒体 27

第二章 绪论:新学科的探索 29

第一节 政府新闻学的定义 29

第二节 政府新闻学的基本架构 31

一 基础理论:重新认识媒体 31

二 核心策略:“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 32

三 操作方法:应对媒体的具体手段 33

二 政治性 34

一 针对性 34

第三节 政府新闻学的特征 34

三 实践性 35

四 交叉性 35

五 开放性 35

第四节 政府新闻学的研究方法 35

一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35

二 比较的方法 36

三 借鉴的方法 36

四 实证和实践的方法 36

五 系统的方法 37

六 制度的方法 37

第三章 新闻学的基本理论 38

第一节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 38

一 新闻学的起源和发展 38

二 新闻学的分类 40

三 我国新闻学研究现状 42

一 主要理论流派 43

第二节 西方主要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 43

二 重要的传播学概念 4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54

一 马克思、列宁的新闻观 55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闻思想 59

第四章 认识媒体、记者和新闻 69

第一节 媒体 69

一 媒体的定义 69

二 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71

三 媒体与舆论的关系 76

四 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78

第二节 记者 82

一 记者的界定 82

二 记者的队伍结构 82

三 记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85

四 记者与政府的关系 86

第三节 新闻 89

一 新闻的定义 89

二 新闻的类型和特点 91

三 新闻价值 93

四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95

第五章 政府新闻议程 99

第一节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 99

一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99

二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 101

第二节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意义 103

一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106

二 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环境 107

第三节 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原则 109

三 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 109

一 新闻性原则:围绕热点、引领关注 110

二 目标性原则:主导舆论、凝聚人心 113

三 工具性原则:政府主导、服务中心 114

四 整体性原则:总体规划、具体策划 117

五 示范性原则:形成范例、规范议程 119

六 灵活性原则:信息把关、有增有减 121

七 情感性原则:弘扬主流、以人为本 123

第四节 政府新闻议程的设置 125

一 议程级别分类 126

二 议程功能定位 129

三 议程目标设定 132

四 议程主导设置 134

五 议程媒体选择 136

六 议程角色安排 138

七 议程互动设计 140

九 议程总结回顾 141

八 议程防范预设 141

第六章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 144

第一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内涵和意义 144

一 争夺社会舆论主导权 145

二 赢得新闻宣传工作主动权 146

三 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影响力 148

第二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149

一 宣传策划的价值取向 149

二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基本原则 152

第三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种类 155

一 策划主体分类 156

二 策划对象分类 157

三 策划目的分类 159

四 策划时机分类 160

五 策划功能分类 161

第四节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162

一 策划目标 162

二 策划准备 166

三 策划方案 168

四 策划实施 170

五 策划评估 171

第七章 政府新闻的发布 174

第一节 新闻发布 174

一 新闻发布的定义 174

二 新闻发布的意义 175

三 新闻发布的原则 177

第二节 新闻发言人 180

一 新闻发言人的定义 180

二 新闻发言人的形象 182

三 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184

第三节 新闻发布会 185

一 新闻发布会形式 186

二 新闻发布会的全程设计 190

三 提高新闻发布会的质量 197

第八章 危机新闻处置 207

第一节 危机的处置 207

一 危机的定义 207

二 危机的特征 209

三 危机处置的基本原则 212

四 危机处置中的政府责任 214

五 危机处置的步骤和措施 215

第二节 危机新闻处置的原则 217

一 时间原则 217

二 导向原则 218

三 层次原则 221

四 先例原则 223

五 统一原则 226

一 现场控制 228

第三节 危机新闻处置的程序 228

二 初步表态 229

三 组织通稿 230

四 沟通媒体 233

五 滚动发布 235

六 防患未然 236

第四节 危机新闻处置中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238

一 认真制订新闻预案 238

二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239

三 牢牢掌握报道主动 240

四 有礼有节对待记者 241

五 冷静处理媒体炒作 242

六 高度重视网络影响 244

第九章 政府形象的媒体塑造 246

第一节 政府形象的界定 246

一 什么是政府形象 246

二 政府形象的要素构成 246

三 政府形象的特点 248

四 政府形象的现实意义 250

第二节 政府形象设计 252

一 政府形象设计的立足点 252

二 政府形象设计的原则 253

三 政府形象设计的目标 254

四 政府形象策划要略 256

第三节 政府形象的媒体塑造 260

一 政府形象传播 260

二 塑型传播与矫型传播 265

三 政府形象管理 268

第四节 政府官员形象的媒体塑造 272

一 政府形象与政府官员形象 272

二 政府官员形象的影响因素 273

三 政府官员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275

第十章 政府工作的新闻监督 278

第一节 新闻监督的含义和特征 278

一 新闻监督的含义 278

二 新闻监督的特征 281

第二节 新闻监督的意义 284

一 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286

二 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87

三 具有调节社会的功能 288

四 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 290

第三节 接受新闻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294

一 闻过则喜,过而能改 294

二 不纠缠细节,以免弄巧成拙 297

三 自曝自身不足,赢得工作主动 300

四 及时公开真相,切忌粉饰过失 302

五 不说“无可奉告”,主动配合支持 305

六 抵制不良行为,依法维护权益 307

第四节 新闻监督的策划和运用 311

一 建立机制 312

二 选准主题 314

三 把握力度 316

四 措施跟进 318

第一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界定和意义 321

一 政府媒体调查的五要素 321

第十一章 政府工作的媒体调查 321

二 政府媒体调查的类别和作用 324

第二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特点和原则 331

一 政府媒体调查的特点 332

二 政府媒体调查的原则 336

第三节 政府媒体调查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339

一 调查策划 339

二 调查实施 343

一 得到增强的官方调查统计机构 344

第四节 政府媒体调查现状和展望 344

三 调查总结 344

二 迅速成长的民间统计机构 345

三 越来越融入政府议程的综合社会调查 347

四 走向未来的中国政府媒体调查 347

第十二章 政府的新闻管理 350

第一节 新闻管理的意义 351

一 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351

二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 352

三 引导媒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353

四 满足公众媒体需求的需要 354

一 社会各层次信息来源 356

第二节 新闻管理的对象 356

二 媒体与新闻从业人员 357

三 新闻产品与社会效果 359

第三节 新闻管理的原则 361

一 党委政府主导原则 361

二 依法管理原则 363

三 和谐发展原则 364

四 服务公众原则 365

一 坚持党管媒体和分类管理 367

第四节 新闻管理的方法 367

二 强化市场竞争和行政监管 370

三 完善自律和他律机制 373

第十三章 网络媒体的运用与管理 377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起源与内涵 377

一 互联网的产生 377

二 网络媒体的定义 378

三 网络媒体的特征 380

一 传播功能 383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功能与局限性 383

二 监督功能 385

三 网络媒体的局限性 388

第三节 网络媒体的运用 391

一 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391

二 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392

三 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 395

第四节 挑战与对策 397

一 网络媒体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 397

二 依法管理,从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399

三 加强网络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 400

四 建立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 401

第十四章 政府与媒体的协调 405

第一节 协调媒体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作用 405

一 现行管理体制的补充 405

二 政府行政的政治需要 407

三 沟通民意的社会需要 409

四 有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411

一 服务原则 413

第二节 政府与媒体协调的基本原则 413

二 平衡原则 415

三 合作原则 417

四 多赢原则 419

第三节 协调媒体的组织形式 420

一 新闻媒体联席会 421

二 新闻宣传例会 423

三 新闻报道策划会 425

四 新闻作品评审会 427

第四节 协调媒体的工作内容 428

一 信息沟通 428

二 思维沟通 429

三 情感沟通 434

四 服务沟通 434

第十五章 政府官员的新闻素养 438

第一节 政府官员的受众特点 438

一 角色特殊性 438

三 个体差异性 439

二 天然关联性 439

四 鲜明职务性 440

第二节 新闻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440

一 新闻素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441

二 新闻素养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 443

三 新闻素养是优化政府形象的必备条件 444

四 新闻素养是适应传媒发展的必然选择 445

第三节 新闻素养的构成要素 446

一 知识要素 447

二 态度要素 451

三 形象要素 454

四 技巧要素 458

第四节 新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463

一 增强意识:让新闻融入工作 463

二 主动锻炼:抓住每一个机会 464

三 学习借鉴:吸取成功的经验 465

四 加强培训:让干部充满活力 465

五 激励引导:让提高成为自觉 466

后记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