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兽医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编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6096·57
  • 页数:53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祖国兽医学的发展沿革及其成就 1

第一篇 基础理论及诊法 1

一、整体观念 5

第二节 祖国兽医学的特点 5

二、辨证论治 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8

第一节 阴阳学说 8

第二章 阴阳和五行学说 8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上的运用 9

二、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 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1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兽医学上的应用 12

小结 14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 15

第一节 脏腑的生理病理 15

第三章 脏腑 15

二、肝与胆 17

三、脾与胃 18

四、肺与大肠 19

五、肾与膀胱 21

附: 三焦 23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4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4

第三节 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2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5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25

一、气 26

二、血 27

小结 28

四、津液 28

三、精 28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和作用 31

第四章 经络 31

二、经络在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 32

一、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的作用 32

二、十二经脉 33

一、经络的命名和分类 33

第二节 经络的分类、分布和循行 33

三、经别、奇经和络脉 34

四、十二经筋和皮部 36

一、六淫 37

第一节 病因 37

第五章 病因与病理 37

三、饥、饱、劳、逸 39

二、疫疠 39

第二节 病理 40

四、其他致病因素 40

三、寒热进退 41

二、上下升降 41

一、表里出入 41

五、气血失调 42

四、邪正虚实 42

小结 43

六、阴阳盛表 43

三、判断病证(辨证)的意义 44

二、诊察病情的意义和方法 44

第六章 诊法 44

第一节 诊断概述 44

一、中兽医诊断学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 44

五、中西兽医在临床诊断、治疗原则上的特点 45

四、由认识回到实践,判定疗效 45

一、望诊 46

第二节 马病四诊 46

二、闻诊 56

三、问诊 57

四、切诊 58

一、望诊 63

第三节 牛病四诊 63

四、切诊 66

三、问诊 66

二、闻诊 66

一、望诊 67

第四节 猪病四诊 67

四、切诊 70

三、问诊 70

二、闻诊 70

小结 71

第一节 辨证的含义 72

第七章 八纲辨证 72

第二节 表证和里证 73

第三节 寒证和热证 74

第四节 虚证和实证 75

第五节 阴证和阳证 77

小结 78

第一节 心与小肠证治 79

第八章 脏腑辨证论治 79

第二节 肝与胆证治 81

第三节 脾与胃证治 84

第四节 肺与大肠证治 87

第五节 肾与膀胱证治 90

小结 92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治 94

第九章 温热病的辨证论治 94

第二节 六经证治 98

小结 100

一、强调整体,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102

第一节 总的治疗原则 102

第十章 治则 102

三、抓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03

二、重视内因,正确处理正与邪的关系 103

第二节 常用治疗方法 105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105

小结 111

二、中药的保存 112

一、中药的采集 112

第二篇 中药与方剂 112

第一章 基本知识 112

第一节 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112

一、炮制目的 113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113

二、炮制方法 114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115

三、四气和五味的关系 116

二、五味 116

一、四气 116

四、升降浮沉 117

二、方剂的组成 118

一、方剂的定义 118

五、归经 118

第四节 方剂的组成和应用 118

三、方剂中药物的配合 119

知母 121

(一)清热降火药 121

第二章 中药与方剂 121

第一节 清热方药 121

一、清热药 121

夏枯草 122

石膏 122

栀子 122

黄芩 123

黄连 123

芦根 123

(二)清热燥湿药 123

苦参 124

茵陈 124

黄柏 124

龙胆草 124

金银花 125

白药子 125

胡黄连 125

(三)清热解毒药 125

黄药子 125

蒲公英 126

连翘 126

山豆根 126

马齿苋 127

青黛 127

板蓝根 127

槐花 128

生地 128

绿豆 128

(四)清热凉血药 128

犀角 129

白头翁 129

牡丹皮 129

紫草 129

银柴胡 130

地骨皮 130

(五)清虚热药 130

玄参 130

葛根芩连汤 132

凉膈散 132

二、清热方 132

(一)清热泻火方 132

石膏知母汤 132

清咽利膈散 133

消黄散 133

三黄石膏汤 133

泻心汤 133

普济消毒饮 134

清瘟败毒饮 134

辛荑散 134

(二)清热解毒方 134

黄连解毒汤 134

清营汤 135

(四)清热凉血方 135

(三)清热燥湿方 135

白头翁汤 135

芍药汤 135

茵陈蒿汤 135

清骨散 136

增液汤 136

犀角地黄汤 136

化斑汤 136

(五)清虚热方 136

第二节 解表方药 137

青蒿鳖甲汤 137

秦艽鳖甲汤 137

桂枝 138

麻黄 138

一、解表药 138

(一)辛温解表药 138

防风 139

荆芥 139

细辛 139

白芷 140

生姜 140

紫苏 140

升麻 141

柴胡 141

辛荑 141

(二)辛凉解表药 141

薄荷 142

葛根 142

菊花 142

淡豆豉 143

蔓京子 143

牛蒡子 143

蝉蜕 143

麻黄汤 144

桂枝汤 144

二、解表方 144

(一)辛温解表方 144

解表除烦汤 145

解表化饮汤 145

荆防败毒散 145

桑菊饮 146

银翘散 146

苍耳子散 146

防风通圣散 146

(二)辛凉解表方 146

第三节 泻下和逐水方药 147

小柴胡汤 147

升麻葛根汤 147

番泻叶 148

朴硝 148

一、泻下和逐水药 148

(一)攻下药 148

大黄 148

火麻仁 149

(二)润下药 149

巴豆 149

续随子 149

牵牛子 150

(三)逐水药 150

郁李仁 150

麻油 150

蜂蜜 150

甘遂 151

芫花 151

葶苈子 151

大戟 151

大承气汤 152

(一)攻下方 152

二、泻下和逐水方 152

舟车丸 153

十枣汤 153

(二)润下方 153

麻子仁丸 153

(三)逐水方 153

大戟散 153

猪苓 154

一、渗湿利水药 154

逐水导滞散 154

第四节 渗湿利水方药 154

车前子 155

泽泻 155

茯苓 155

通草 156

木通 156

滑石 156

薏苡仁 157

地肤子 157

瞿麦 157

篇蓄 157

金钱草 158

海金砂 158

茵陈五苓散 159

(二)清热利湿方 159

二、渗湿利水方 159

(一)利水消肿方 159

五苓散 159

五皮饮 159

温阳利水汤 159

清热渗湿汤 160

滑石散 160

八正散 160

三仁汤 160

桔梗 161

(一)止咳平喘药 161

加味茵陈散 161

第五节 化痰止咳平喘方药 161

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161

白果 162

马兜玲 162

杏仁 162

款冬花 162

前胡 163

蛤蚧 163

旋复花 163

天南星 164

丰夏 164

百部 164

曼陀罗 164

(二)化痰降气药 164

枯矾 165

紫苏子 165

紫菀 165

瓜萎 166

天花粉 166

(三)润肺化痰止咳药 166

贝母 166

百合 167

麦门冬 167

天门冬 167

沙参 168

枇杷叶 168

(四)清肺化痰止咳药 168

桑白皮 168

定喘汤 170

麻杏石甘汤 170

二、化痰止咳平喘方 170

(一)止咳平喘方 170

止嗽散 170

三子平喘汤 170

养阴清肺汤 171

补肺阿胶汤 171

荆防散 171

(二)化痰降气方 171

苏子降气汤 171

清金化痰汤 171

(三)润肺化痰止咳方 171

白芨枯矾散 172

沙参散 172

沙参麦冬汤 172

百合固金汤 172

双花清肺散 173

清燥救肺汤 173

(四)清肺化痰止咳方 173

清肺散 173

黄芩泻肺汤 173

陈皮 174

青皮 174

第六节 理气与消食方药 174

一、理气与消食药 174

(一)理气药 174

莱菔子 175

厚朴 175

枳实(附:枳壳) 175

香附子 176

白豆蔻 176

沉香 176

木香 176

乌药 177

大腹皮 177

砂仁 177

山楂 178

神曲 178

代赭石 178

(二)消食药 178

醋 179

鸡内金 179

麦芽 179

木香槟榔丸 180

(一)理气方 180

二、理气与消食方 180

保和丸 181

平胃散 181

木香导滞丸 181

旋复代赭汤 181

丁香散 181

(二)消食方 181

青皮散 182

健胃散 182

枳实导滞丸 182

曲芽散 182

桃仁 183

红花 183

第七节 理血方药 183

一、理血药 183

(一)行血药 183

荆三棱 184

没药 184

乳香 184

延胡索 185

郁金 185

莪术 185

血竭 186

赤芍药 186

川芎 186

自然铜 187

益母草 187

蒲黄 187

五灵脂 187

牛膝 188

丹参 188

土鳖虫 188

地榆 189

(二)止血药 189

穿山甲 189

刘寄奴 189

酒 189

白芨 190

三七 190

茜草 190

侧柏叶 191

乌贼骨 191

白茅根 191

大蓟(附:小蓟) 191

血余 192

化生汤 193

当归散 193

二、理血方 193

(一)行血方 193

膈下逐瘀汤 194

复元活血汤 194

活络效灵丹 194

消疮饮 194

小蓟饮子 195

(二)止血方 195

失笑散 195

瓜蒌散 195

接骨丹 195

白芨拔毒散 195

第八节 祛寒方药 196

槐花散 196

地榆散丸 196

秦艽散 196

肉桂 197

附子 197

一、祛寒药 197

草豆蔻 198

吴茱萸 198

干姜 198

艾叶 199

高良姜 199

丁香 199

茴香 199

厚朴散 200

附子理中汤 200

二、祛寒方 200

回阳救急汤 201

四逆汤 201

桂心散 201

橘皮散 201

香薷 202

藿香 202

加减桂心散 202

第九节 祛暑方药 202

一、祛暑药 202

香薷散 203

二、祛暑方 203

青蒿 203

白扁豆 203

甘露消毒饮(丹) 204

清暑益气汤 204

藿香正气散 204

独活 205

羌活 205

第十节 祛风止痛方药 205

一、祛风止痛药 205

苍术 206

木瓜 206

秦艽 206

藁本 206

桑寄生 207

威灵仙 207

五加皮 207

木鳖子 208

防己 208

乌头 208

独活寄生汤 209

二、祛风止痛方 209

菖蒲 210

一、开窍药 210

乌头汤 210

羌活胜湿汤 210

第十一节 开窍方药 210

牛黄 211

冰片 211

麝香 211

皂角(附:皂刺) 211

神犀丹 212

菖蒲郁金汤 212

二、开窍方 212

开窍通关散 212

朱砂 213

远志 213

第十二节 安神镇痉方药 213

一、安神镇痉药 213

(一)安神定心药 213

酸枣仁 214

柏子仁 214

茯神 214

琥珀 214

天麻 215

白僵蚕 215

天竺黄 215

(二)镇痉熄风药 215

钩藤 216

乌梢蛇 216

蜈蚣 216

全蝎 216

羚羊角 217

蛇蜕 217

地龙 217

镇心散 218

(一)安神镇心方 218

二、安神镇痉方 218

千金散 219

(二)镇痉熄风方 219

柏子仁丸 219

养心汤 219

竹黄泻心汤 219

大定风珠 220

天麻散 220

羚羊钩藤汤 220

牵正散 220

夜明砂 221

草决明 221

第十三节 平肝明目方药 221

一、平肝明目药 221

石决明 221

谷精草 222

青箱子 222

密蒙花 222

木贼草 222

泻肝散 223

二、平肝明目方 223

炉甘石 223

蕤仁 223

明目地黄汤 224

龙胆泻肝汤 224

决明散 224

防风散 224

党参 225

(一)补气药 225

第十四节 补养方药 225

一、补养药 225

白术 226

黄芪 226

大枣 227

甘草 227

山药 227

白芍 228

当归 228

(二)补血药 228

熟地 229

何首乌 229

阿胶 229

鳖甲 230

龟板 230

(三)养阴药 230

枸杞子 230

菟丝子 231

(四)助阳药 231

山莱萸 231

石斛 231

杜仲 232

益智仁 232

骨碎补 232

续断 232

肉苁蓉 233

巴戟天 233

补骨脂 233

四味汤 234

(一)补气方 234

二、补养方 234

人参养荣汤 235

升阳益胃汤 235

补中益气汤 235

参苓白术散 235

六味地黄丸 236

(三)养阴方 236

(二)补血方 236

四物汤 236

炙甘草汤 236

补心丹 236

加减复脉汤 237

杞菊地黄丸 237

大补阴丸 237

第十五节 固涩方药 238

益智仁散 238

(四)助阳方 238

肾气丸 238

乌梅 239

诃子 239

一、固涩药 239

(一)涩肠止泻药 239

天仙子 240

伏龙肝 240

肉豆蔻 240

赤石脂 240

龙骨 241

(二)敛汗涩精药 241

秦皮 241

石榴皮 241

五味子 242

麻黄根 242

牡蛎 242

浮小麦 242

金樱子 243

健脾丸 244

郁金散 244

桑螵蛸 244

二、固涩方 244

(一)涩肠止泻方 244

乌梅散 244

猪苓散 245

养脏汤 245

四神丸 245

痛泻要方 245

玉屏风散 246

当归六黄汤 246

(二)敛汗涩精方 24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46

牡蛎散 246

圆精丸 246

苦楝皮(附:苦楝子) 247

使君子 247

巩堤丸 247

第十六节 驱虫杀虫方药 247

一、驱虫杀虫药 247

硫黄 248

雷丸 248

槟榔 248

疥癣膏 249

乌梅丸 249

二、驱虫杀虫方 249

胡芦巴 250

淫羊藿 250

第十七节 催情和催乳方药 250

一、催情和催乳药 250

阳起石 250

生乳散 251

二、催情和催乳方 251

王不留行 251

乳藤 251

附:常用植物及有效化学成分名词解释 252

通乳汤 252

第一节 兽医针灸术的特点及补泻 254

第一章 基本知识 254

第三篇 针灸术 254

第二节 兽医针灸俞穴 255

第一节 针术 259

一、针具的种类及附属用具 259

第二章 兽医针灸术 259

三、针刺角度、深浅和间隔 261

二、针刺手法 261

五、针治方法 264

四、消毒及针后处理 264

七、针治发生事故的处理 272

六、针治一般注意事项 272

八、针治病畜保定法 273

一、灸法 278

第二节 灸烙术 278

二、烧烙术 281

抽筋 285

通堂 285

第三章 针灸穴位 285

第一节 马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 285

一、头颈部 285

大风门 285

通天 285

垂睛 285

龙会 285

太阳 286

眼脉 286

降温 286

分水 286

脑俞 286

上关 286

下关 286

锁口 286

开关 286

抱腮 286

喉门 287

颈脉(鹘脉) 287

三江 287

血堂 287

鼻俞 287

开天 288

骨眼 288

睛俞 288

睛明 288

大眼角 288

球后(盲俞) 288

气海 289

玉堂 290

内唇阴 290

姜牙 290

承浆 290

槽结 290

耳尖 290

挺耳 290

风池 291

天门 291

通关(舌阴) 291

膊尖 292

二、前肢部 292

风门(小风门) 292

伏兔 292

九委(上上委、上中委、上下委、中上委、中中委、中下委、下上委、下中委、下下委) 292

颈中委 292

冲天 293

天宗 293

膊中 293

膊栏 293

弓子 293

肺门 293

肺攀 293

肩贞 293

肩井 293

抢风 293

胸堂 294

攒筋 294

肩颙 294

肩外颙 294

肘俞 294

乘重 294

三阳络 294

前三里 294

过梁 294

膝眼(腕眼) 294

前臼(天平) 295

前蹄门 295

夹气(涅中) 295

膝脉(腕脉) 295

前缠腕 295

前蹄头 295

明堂 295

督俞 296

阳关 296

三、躯干部 296

大椎 296

?甲 296

三川 296

命门 296

气海俞 297

脾俞 297

厥阴俞 297

肺俞 297

膈俞 297

胆俞 297

胃俞 297

肝俞 297

三焦俞 297

肾俞 298

肾棚 298

大肠俞 298

关元俞 298

小肠俞 298

膀胱俞 298

肺之俞 298

肝之俞 298

腰前 298

腰中 298

腰后 298

尾尖 299

尾本 299

肾角 299

百会 299

八窖(上、次、中、下窖) 299

肷俞 299

尾根(追风) 299

后海 299

雁翅 300

路股 300

黄水 300

云门 300

阴俞(会阴) 300

莲花 300

前槽 300

带脉 300

五花 300

四、后肢部 300

巴山 300

外膝眼 301

阳陵 301

丹田 301

居憀 301

环跳 301

环中 301

环后 301

大胯 301

小胯 301

后伏兔 301

阴市 301

合子 302

乌筋 302

会阳 302

邪气 302

汗沟 302

仰瓦 302

牵肾 302

掠草 302

丰隆 302

后三里 302

后蹄头 303

劳堂 303

肾堂 303

曲池 303

鹿节 303

后缠腕 303

垂泉 304

后臼(天臼) 304

后蹄门 304

骨眼 310

睛朗(睛灵) 310

第二节 牛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 310

一、头颈部 310

天门 310

龙会 310

山根(人中) 310

鼻中(三关) 310

承浆(命牙) 310

太阳 310

大眼角 310

睛俞 310

耳根 311

通关(知甘) 311

三江 311

鼻俞(过梁) 311

喉门(锁喉) 311

颈脉(大脉) 311

风门 311

开关(牙关) 311

抱腮 311

顺气(垂津) 311

胸堂 312

肘俞(下腕) 312

耳尖(血印) 312

二、前肢部 312

膊尖(雁翅、云头) 312

膊栏 312

肺门(滋元) 312

肺攀 312

肩井(中膊、撞膀) 312

冲天 312

肩外颙 312

抢风(中腕) 312

三川(天福) 313

?甲(三台) 313

腕后(追风、曲尺) 313

膝眼(腕眼) 313

膝脉(腕脉) 313

前缠腕(前寸子) 313

涌泉 313

前蹄头(?子、前八字) 313

前灯盏(背风) 313

三、躯干部 313

丹田 313

脾俞(六脉) 314

肝俞 314

苏气 314

安福(通筋) 314

天平 314

命门(肾门) 314

安肾 314

滴明 314

海门(云门、天枢) 314

肺俞 314

肷俞(饿眼) 315

中? 315

胃俞(六脉) 315

大肠俞(六脉) 315

关元俞 315

食胀 315

百会(千金) 315

肾俞(左归尾、右尾归) 315

肾角 315

肾棚 315

腰中(腰带) 315

环后 316

环中 316

尾根 316

尾本 316

尾尖(垂珠) 316

带脉 316

阳明 316

后海(交巢) 316

四、后肢部 316

居髎 316

环跳 316

滴水 317

后缠腕(后寸子) 317

大胯 317

小胯 317

阳陵(后通膊) 317

掠草(梳子骨) 317

邪气(黄金) 317

汗沟 317

仰瓦(扯脚) 317

肾堂 317

曲池(承山) 317

后灯盏 318

后蹄头(后八字) 318

承浆 323

转脑(透脑) 323

第三节 猪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 323

一、头颈部 323

天门 323

大风门(顶门) 323

山根(人中) 323

鼻中(鼻梁) 323

睛俞 323

睛明(睛灵) 323

太阳 323

脑俞 323

耳上筋(脑筋) 324

耳门 324

锁口(口角) 324

开关(颊车) 324

抱腮(牙关) 324

风池 324

风门 324

玉堂 324

耳尖(血印) 324

卡耳 324

耳根 324

前结带 325

抢风(肱俞) 325

耳中筋(心筋) 325

喉门(锁喉) 325

颈黄 325

刮喉 325

二、前肢部 325

膊尖(肩冲) 325

膊栏(肩中) 325

肺门 325

肺攀 325

三台 326

大椎 326

刮泽 326

七星 326

前灯盏 326

前缠腕(前寸子) 326

涌泉 326

前蹄头(前八字) 326

前蹄门 326

前蹄叉 326

三、躯干部 326

带脉 327

理中(膻中) 327

?甲(身柱) 327

苏气 327

三川(灵台) 327

肺俞 327

肝俞 327

脾俞(六脉) 327

胃俞(六脉) 327

大肠俞(六脉) 327

关元俞 327

中脘 328

上脘 328

刮肋 328

肾门 328

百会(千金) 328

上窖、中窖、下窖(六眼) 328

开风 328

尾根 328

尾本 328

尾尖 328

巨阙 328

大胯 329

环后 329

下脘 329

肚口 329

海门(天枢) 329

阳明 329

莲花 329

后海(交巢) 329

乳基 329

阴俞(会阴) 329

四、后肢部 329

环中 329

后蹄门 330

后灯盏 330

小胯 330

后结带 330

掠草 330

后三里 330

曲池(追风) 330

刮曲 330

后缠腕(后寸子) 330

滴水 330

后蹄头(后八字) 330

后蹄叉 331

开关 337

锁口(口角) 337

第四节 骆驼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 337

一、头颈部 337

大风门 337

龙会(顶门) 337

鼻缺 337

分水(命牙) 337

脑顶 337

三江 337

血堂 337

鼻俞 337

颈脉(鹘脉) 338

嗓黄 338

眼脉 338

大眼角 338

骨眼 338

睛明 338

内唇阴 338

通关 338

耳尖 338

耳姜牙 338

风门 338

伏兔 338

胸堂 339

肘俞 339

九委(上上委、上中委、上下委、中上委、中中委、中下委、下上委、下中委、下下委) 339

二、前肢部 339

膊尖 339

膊栏 339

肩井 339

肩颙 339

肩外颙 339

抢风 339

冲天 339

丹田 340

峰尖 340

夹气 340

过梁 340

前缠腕 340

涌泉(蹄窝) 340

蹄夹 340

蹄门 340

蹄沿(蹄掌) 340

三、躯干部 340

前峰 340

尾根 341

百会 341

脊俞 341

后峰 341

带脉 341

云门 341

肺俞 341

肝俞 341

脾俞(六脉) 341

胃俞(六脉) 341

大肠俞(六脉) 341

关元俞 341

环后 342

四、后肢部 342

尾旁 342

尾本 342

尾尖 342

腰后 342

肾棚 342

肾俞 342

肾角 342

次窖 342

后海 342

莲花 342

后蹄门 343

后蹄夹 343

大胯 343

小胯 343

掠草 343

阳陵 343

汗沟 343

仰瓦 343

肾堂 343

后缠腕 343

滴水(后蹄窝) 343

后蹄沿 344

上关 347

骨眼 347

第五节 羊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 347

一、头颈部 347

天门 347

龙会 347

山根(水沟) 347

外唇阴 347

太阳 347

大眼角 347

睛俞 347

睛明 347

顺气(通气) 348

内唇阴 348

三江 348

鼻俞(过梁) 348

开关(牙关) 348

抱腮 348

耳尖(血印) 348

耳根 348

风门 348

伏兔 348

颈脉 348

涌泉 349

前缠腕(前寸子) 349

玉堂 349

通关(知廿) 349

二、前肢部 349

膊尖 349

肩井(中膊、撞膀) 349

抢风(中腕) 349

肘俞(下腕) 349

胸堂 349

前三里 349

膝眼(腕眼) 349

关元俞 350

大肠俞 350

前蹄头(前八字) 350

前灯盏 350

三、躯干部 350

?甲(丹田) 350

苏气 350

肺俞 350

肝俞 350

脾俞 350

胃俞 350

脐前 351

肷俞(肚角) 351

腰椎 351

百会(千金) 351

尾根 351

尾本 351

尾尖 351

腰中 351

肾棚 351

肾俞 351

肾角 351

仰瓦 352

汗沟 352

肚口(脐中) 352

海门(天枢) 352

脐后 352

后海(交巢) 352

四、后肢部 352

环中 352

环后 352

大胯 352

小胯 352

邪气 352

滴水 353

后缠腕(后寸子) 353

掠草 353

后三里 353

曲池 353

太阳(眼角) 359

垂髯(冠下) 359

后蹄头(后八字) 359

后灯盏 359

肾堂 359

第六节 家禽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 359

一、头部 359

冠项(朝阳、当头、风冠) 359

冠基(后冠) 359

鼻俞 359

鼻隔(钻山) 359

耳下(静脑) 360

耳窝 360

锁口 360

虎门(嘴角) 360

飞天 361

羽?(主翼) 361

承浆(?珠) 361

舌筋(舌尖) 361

二、躯翼部 361

翼脉 361

展翅(翅筋) 361

嗉囊(放气) 361

胸脉(开膛) 361

钩后 362

钩前(膝节) 362

背脊 362

尾脂(尾峰) 362

后海(莲花、交巢) 362

尾椎 362

三、肢部 362

股端 362

膝盖 362

膝弯 362

胯外 362

胯内 362

土地(脚?) 363

脚底(趾底) 363

脚脉(活血) 363

脚盘(内、外、中趾) 363

舌疮 366

第一节 心经病 366

第四篇 治疗 366

第一章 内科疾病 366

木舌 367

中暑 368

心热风邪 368

脑黄 369

?症 371

肝热传眼 372

第二节 肝经病 372

夜盲 373

云翳遮睛 373

黄疸 374

月盲 374

脾虚慢草 376

第三节 脾经病 376

脱肛 378

宿水停脐 379

感冒 380

第四节 肺经病 380

咳嗽 382

流鼻 384

鼻血 386

气喘 387

肺痈 389

颡黄 389

肺痛 390

胸水 391

异物呛肺 392

肾虚腿肿 393

肾痛 393

第五节 肾经病 393

垂缕不收 394

外肾黄 394

阳痿 395

滑精 396

草? 398

第六节 胃肠膀胱病 398

伤料 400

胃寒 401

肚胀 402

胃热 402

大肚结 405

宿草不转 406

翻胃吐草 409

百叶干 410

误食异物 411

冷痛 413

结症 414

肠入阴 423

肠绞痛 424

泄泻 426

便秘 429

便血 430

胞转 431

尿血 432

淋浊 433

一、概述 436

第一节 疮黄 436

第二章 外科疾病 436

项痈 438

顶门疮 438

二、常见疮症的证治 438

肩痈 439

腮黄 441

耳黄 441

三、常见黄症的证治 441

肚底黄 442

胸黄 442

创伤 443

第二节 外伤 443

鞍伤 444

烫火伤 445

第三节 四肢病 447

冻伤 447

膊尖痛 452

膊前痛 453

膊上痛 453

肩膊痛 454

脱膊 455

抢风痛 455

乘重痛 456

胪膝 457

缠腕痛 458

攒筋痛 458

内夹气 459

胯瓦痛 460

腰胯痛 460

迎风痛 461

小胯痛 461

合子骨肿痛 462

痹症 463

掌骨瘤 463

蹄头痛(冠关节捻伤) 466

漏蹄(蹄叉腐烂、白线裂) 467

蹄伤(钉伤、蹈创) 467

五攒痛(蹄叶炎) 468

毛边漏(蹄冠尖、蹄球炎) 468

败血凝蹄(慢性蹄炎) 469

风蹄(裂蹄) 470

筋毒(水疵病) 471

第四节 骨折 472

遍身黄 480

第五节 皮肤病 480

湿毒 482

肺风毛燥 482

第六节 畜禽阉割术 483

马骡阉割术 484

(一)公牛阉割术 489

牛羊阉割术 489

(一)小母猪阉割术(小挑花) 491

猪阉割术 491

(二)公羊阉割术 491

(二)大母猪阉割术(大挑花) 493

(三)公猪阉割术 495

公鸡阉割术 496

(四)隐睾和阴囊疝气猪的阉割术 496

术后护理 498

阴囊痿管 499

内膜外翻和精索外露(吐穗) 499

术后并发病的治疗 499

术后出血 499

阴囊肿胀 499

肠粘连 500

破伤风 500

破伤风 501

流行性感冒 501

第三章 传染病 501

喉骨胀 503

锁喉风 504

猪丹毒 505

仔猪白痢 506

猪羊痘疹 507

疥癣 509

虱 509

第四章 寄生虫病 509

马胃蝇幼虫病 510

蛔虫病 511

马蛲虫病 513

绦虫病 513

马混睛虫病 514

第五章 胎产及幼畜病 515

第一节 胎产病 515

胎气 515

胎动与流产 516

难产 517

胎衣不下 517

产后腹痛 518

阴道脱出及子宫脱出 519

胎风 521

乳痈 521

缺乳 523

不孕症 523

第二节 幼畜病 524

胎粪难下 524

新驹奶泻 525

幼驹尿血 526

第六章 杂症 528

跳肷 528

虚劳 529

歪嘴风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