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节 艺术载体的本土化 2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本土化 4
第三节 艺术审美的本土化 6
第一章 佛教建筑的本土化 10
第一节 印度佛教建筑形式 10
第二节 中亚地区佛教建筑 22
第三节 从西域到中原 27
第二章 多教合窟的造像 59
第一节 多教合窟遗存梳理 60
第二节 多教合窟造像的艺术特征 73
附 历代多教合窟简表 81
第三章 观音菩萨的女性化 84
第一节 菩萨女性化的佩饰要素 86
第二节 观音菩萨女性化的演变 93
第三节 佛教典籍的描述和观点 109
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推动作用 115
第四章 本土化的地狱造像 118
第一节 本土化的死后世界观 118
第二节 敦煌石窟的地狱造像 130
第三节 巴蜀石窟的地狱造像 150
第四节 十王造像的南北比较 161
第五章 敦煌石窟中的屏风式变相 168
第一节 敦煌屏风式变相的起源 169
第二节 敦煌屏风式变相与变文 179
第六章 水陆法会与水陆画 192
第一节 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基本内容 192
第二节 水陆画的艺术创作 201
第三节 两种形制水陆画的比较 209
第四节 水陆画的宗教思想与教化功用 216
第七章 佛教造像的帝王化 224
第一节 皇家造像的昙曜五窟 225
第二节 帝后化身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230
第三节 帝王“圣君”的弥勒造像 235
第四节“福地善果”的帝后礼佛图 242
附录 249
明代“还宗教”宝卷《昙忏凡脱圣圆觉地藏经》 249
本土化的文殊菩萨造像组合 263
青州佛教造像的本土化特征 271
唐代铜镜与佛教本土化 280
明代的佛教版画 288
后记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