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之波主编;杨新华,朱人求副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6049486
  • 页数:3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具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伟大意义。

第一节 哲学及其特点 1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重大意义 5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1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1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 2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22

二、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25

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26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7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29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9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34

第二章 物质、意识与人的实践活动 36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36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36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4

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8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52

一、实践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52

二、实践的基本环节 57

三、实践与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59

第三节 物质、实践与意识 62

一、物质、实践与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 62

二、意识的结构 67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68

一、世界是多样性物质的统一 71

第四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71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证明 72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要求 75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77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77

一、联系及特性 77

二、联系与系统 83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88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90

一、发展的实质 91

二、发展的过程性 96

三、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的关系 101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02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102

二、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04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05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07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107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07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9

一、质、量、度 127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27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32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35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37

一、肯定和否定 138

二、辩证的否定 139

三、否定之否定 143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5

第五章 世界联系发展的基本环节 148

第一节 原因与结果 148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48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51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52

第二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 154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5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56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58

第三节 现实性与可能性 161

一、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含义 161

二、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 164

三、现实性与可能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65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 166

一、内容与形式的含义 167

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168

三、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71

第五节 本质与现象 172

一、本质与现象的含义 172

二、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173

三、本质与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75

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78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178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78

二、反映与信息、选择、建构 181

三、认识的系统结构 183

第二节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84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85

二、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186

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188

第三节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90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91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94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与无限发展 19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

一、辩证思维方法 200

第四节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 200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04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205

第七章 真理与价值 208

第一节 真理 208

一、真理的客观性 208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11

三、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14

第二节 价值 221

一、价值的含义 222

二、价值的特征 225

三、价值的评价 228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231

一、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232

二、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35

三、真、善、美的关系 238

第八章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42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形成 242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242

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245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250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50

二、旧哲学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根本错误 252

三、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57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作用 260

一、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60

二、人口因素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63

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中的决定作用 265

第九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269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269

一、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270

二、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278

三、阶级与阶层 281

一、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285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285

二、国家的起源、实质与职能 287

三、国家的类型 290

第三节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293

一、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293

二、文化结构及其构成 298

三、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303

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304

一、社会文明及其构成 305

二、三个文明的内在联系及其社会作用 306

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308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14

第十章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314

第一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14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16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 317

第二节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20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20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24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25

四、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运动 327

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331

第三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331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33

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36

四、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340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345

一、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345

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347

第十一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350

第一节 社会进步及其特点 350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与表现 350

二、社会进步的趋势和道路 351

三、社会进步的判断标准 353

四、社会进步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55

第二节 人的属性、本质和价值 357

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57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59

三、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361

第三节 人的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 364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364

二、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367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