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和指要 1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2
第三节 古代汉语学习应注意的事项 5
第一章 文字 7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 7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7
二、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9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2
一、象形 13
二、指事 14
三、会意 15
四、形声 17
五、转注 19
六、假借 20
第三节 古今字 20
一、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21
二、古今字在形体上的特点 22
三、古今字在语音上的特点 22
第四节 异体字繁简字 22
一、异体字 22
二、繁简字 23
(一)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式 23
(二)繁简字应注意的问题 24
第五节 汉字的形体演变 25
一、甲骨文 25
二、金文 27
三、战国文字 28
四、秦系大篆和小篆 31
五、隶书 32
六、草书楷书行书 35
【文选】 39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39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40
第二章 音韵 43
第一节 学习音韵的重要性 43
第二节 中古音韵 44
一、中古声调 44
二、中古韵部 46
三、中古声纽 53
第三节 上古音韵 57
一、上古声纽 57
二、上古韵部 60
三、上古声调 61
第四节 反切条例 62
一、反切的规则及局限 63
二、反切变读 64
第五节 诗体韵律 67
一、律诗的基本格式 68
二、律诗的变化格式 70
三、古诗的主要特点 72
第六节 古音通假 73
一、双声叠韵 73
二、古音通假 74
【文选】 77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77
△柳桥晚眺(陆游) 78
△赠孟浩然(李白) 78
△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79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79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80
【资料】 81
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 81
诗韵常用字表 88
第三章 词汇 98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发展 98
一、单音词 99
(一)单音词在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地位 99
(三)单音词的发展变化 100
(二)单音词的特点 100
二、复音词 101
(一)单纯复音词 101
(二)派生词 104
(三)复合词 104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109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109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差异很大 109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110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110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13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15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15
二、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 116
(一)分析字形 116
(二)考核文献 117
(一)链条式引申 118
三、词义引申的形式 118
(二)辐射式引申 119
(三)综合式引申 120
四、词义引申的方式 121
(一)相似引申 122
(二)相关引申 122
(三)反向引申 125
第四节 同义词 127
一、什么是同义词 127
(一)同义词的性质和范围 127
(二)同义词的类型 128
(三)同义词的作用 129
二、确定同义词的方法和依据 129
(一)利用古书注释 129
(二)利用互文 130
(三)利用异文 130
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31
鸿门宴(《史记·项羽本纪》) 134
【文选】 134
△李广酣战(《史记·李将军列传》) 139
△周亚夫军细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43
第四章 词类 145
第一节 实词 145
一、名词 146
(一)名词用为动词 146
(二)名词作状语 149
(三)名词作谓语 150
二、动词 150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50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151
(三)动词用为名词 152
三、形容词 152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 152
(二)形容词用为名词 153
(一)数量表示法 154
四、数词和量词 154
(二)名量和动量 156
(三)数词用为动词 157
五、代词 157
(一)人称代词 157
(二)指示代词 162
(三)疑问代词 163
(四)无定代词 166
(五)代词用为动词 166
(一)程度副词 167
第二节 虚词 167
一、副词 167
(二)时间副词 168
(三)范围副词 169
(四)语气副词 170
(五)否定副词 171
(六)表敬副词 173
二、介词 174
三、连词 177
(一)结构助词 181
四、助词 181
(二)音节助词 184
五、语气词 185
(一)维(惟、唯)、夫、盖 185
(二)也、矣(已)、耳(尔) 186
(三)哉 188
(四)乎、邪(耶)、与(欤) 188
(五)焉、诸 189
(六)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190
【文选】 191
△宋及楚平(《左传·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191
△郑子直从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94
第五章 句式 197
第一节 变式句 197
一、谓语前置式 197
二、宾语前置式 198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 198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 199
(三)借助“之”、“是”的前置宾语 200
三、定语后置式 200
(一)“者”字结构作定语常后置 200
(二)借助“之”的定语后置 200
第二节 判断句 201
一、古代判断句的特点和类型 201
二、“是”和“为” 202
(二)压缩性的判断句 204
(一)比喻性的判断句 204
三、特殊判断句 204
(三)因果性的判断句 205
第三节 被动句 205
一、意念型的被动句 205
二、结构型的被动句 205
(一)动词后面用“于(于、乎)” 206
(二)动词前面用“见” 206
(四)动词前面用“被” 207
(三)动词前面用“为” 207
第四节 省略句 208
一、句子成份的省略 208
(一)主语的省略 208
(二)宾语的省略 209
(三)谓语的省略 209
二、介词的省略 209
三、特殊的省略 209
第五节 固定式 210
第六节 复句和紧缩复句 212
一、复句 212
(一)联合复句 213
(二)偏正复句 214
(三)多层复句 215
二、紧缩复句 216
【文选】 216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 216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秦策》) 221
第六章 修辞 225
第一节 譬喻 225
一、明喻 226
二、隐喻 227
三、借喻 227
四、博喻 228
第二节 变文 复文 228
一、变文 228
二、复文 229
第三节 代称 割裂 230
一、代称 231
二、割裂 232
第四节 夸饰 委婉 引用 233
一、夸饰 233
二、委婉 235
三、引用 237
一、互文 240
第五节 互文 并提 倒置 240
二、并提 242
三、倒置 243
【文选】 244
齐桓公伐楚(《左传·僖公四年》) 244
子鱼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45
△毛颖传(韩愈) 247
△丰乐亭记(欧阳修) 249
一、古代句读 251
第七章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251
第一节 文言文的标点 251
二、标点文言文的原则 253
(一)标点后的句子符合原意 253
(二)标点后的句子符合情理 255
(三)标点后的句子符合规范 255
三、标点文言文错误的类型 256
(一)因误解词义而错断 256
(二)因不明古代文化知识而错断 257
(四)因误单音词为双音词而错断 258
(三)因不识通假而错断 258
四、标点文言文的注意事项 259
(一)明词义 259
(二)通语法 261
五、标点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 263
(一)步骤 263
(二)方法 264
(一)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268
第二节 文言文的翻译 268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268
(二)达—译文要规范 271
(三)雅—译文要体现原作的风格 272
二、文言文翻译的形式 273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274
【白文】(151则) 277
一、《尔雅》 298
第一节 按意义分类编制的辞书 298
第八章 辞书 298
二、《方言》 300
三、《释名》 300
四、《广雅》 301
五、《诗词曲语辞汇释》 302
第二节 按形体分类编制的辞书 303
一、《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 303
二、《康熙字典》 306
三、《中华大字典》 307
四、《辞源》 307
五、《辞海》 307
六、《联绵字典》 310
七、《汉语大词典》 311
八、《汉语大字典》 313
一、《广韵》 314
二、《集韵》 314
九、《古汉语通用字字典》 314
第三节 按声韵分类编制的辞书 314
三、《佩文韵府》(附拾遗) 315
四、《助字辨略》 315
五、《经籍纂诂》 316
六、《经传释词》 316
七、《词诠》 317
八、《辞通》 317
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18
一、索引的性质和种类 319
第四节 索引 319
二、常用索引举例 320
【附录一】 322
古代文化知识举要 322
【附录二】 337
汉语拼音方案 337
国际音标(古今汉语通用) 340
汉字繁简对照表 341
三版后记 347
主要参考书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