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
一、地理 1
二、山脉 3
三、河流 6
四、气候 8
第二节 物产资源 9
一、农牧资源 9
二、森林资源 10
三、水利资源 11
四、矿藏资源 13
五、野生动物资源 14
六、野生植物和药材资源 14
七、风能资源 15
八、优势畜种 15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19
一、人口 19
二、民族 33
第四节 行政区划 60
一、同仁县 60
二、尖扎县 62
三、泽库县 63
四、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64
第五节 名胜古迹 66
一、黄南名胜 66
二、文化遗存 72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78
第一节 旧治沿革 78
第二节 政教制度 81
第三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85
一、迎接解放,建立政权 85
二、剿匪平叛,维稳维安 90
第四节 民主改革 103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 105
一、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 105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109
三、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10
四、改造与反改造 111
第六节 拨乱反正 112
一、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13
二、加强统战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13
三、落实宗教政策,确保宗教信仰自由 115
第七节 改革开放 118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123
第一节 建立自治地方政权 123
第二节 自治机关建设 125
一、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125
二、州人民政府 129
三、自治机关民族化 134
第三节 法制建设 137
第四节 民族关系 141
一、扶助贫苦农牧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141
二、调解历史纠纷,消除民族隔阂 143
三、团结教育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 145
第五节 人民生活 146
一、不堪回首的旧社会 146
二、万民称颂的新生活 148
第四章 农牧业 159
第一节 农业 15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状况 159
二、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状况 160
三、改革开放后的农业发展状况 162
第二节 畜牧业 174
一、畜牧业的发展 174
二、草场建设 177
三、饲养管理 183
四、畜种改良 184
五、畜疫防治 187
第三节 林业 188
一、森林资源 188
二、森林保护 189
三、植树造林 194
第四节 水利 200
一、灌渠治理 200
二、水利水电工程 201
三、人畜饮水工程 204
四、防汛抗旱及水土保持工程 205
五、水利管理 209
第五章 工业 211
第一节 地方工业 211
一、农牧机械修造业 213
二、建材工业和粮油副食品加工业 213
三、矿产工业 214
四、畜产品加工 215
第二节 电力工业 217
一、电力工业企业 217
二、水电站 220
三、电网建设 221
四、电气化建设 222
第三节 民族工业 223
第六章 交通通信 226
第一节 公路交通 226
第二节 邮政电信 231
第七章 财政金融 235
第一节 财政 235
第二节 税务 239
第三节 金融 241
第四节 保险 246
一、人寿保险 246
二、财产保险 247
第八章 贸易 249
第一节 私营贸易 249
第二节 民族贸易 251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254
第九章 旅游 256
第一节 旅游资源 256
第二节 旅游产业 259
第十章 对外开放 262
第一节 招商引资 262
第二节 对外交流 263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265
第一节 教育 265
一、寺院教育 265
二、中小学教育 266
三、教学成果 269
四、办学条件 270
五、教师队伍 271
六、中等专业及职业技术教育 272
七、扫盲教育 276
第二节 科学技术 280
一、机构与人员 280
二、科技成果 280
三、科技活动 283
第三节 文学艺术 286
一、概述 286
二、民族文学 286
三、民族歌舞 292
四、民族艺术 297
第四节 图书服务与发行 307
第五节 广播电视 308
第六节 体育 309
一、群众体育 309
二、体育设施 311
三、体育竞赛 311
四、学校体育 312
第七节 医疗卫生 313
一、机构与人员 313
二、藏医藏药 315
三、疾病防治 316
四、妇幼保健 318
五、公共卫生 318
第八节 社会保障 320
一、社会救济 320
二、扶贫 323
三、救灾 326
四、社会保障 329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335
第一节 城镇建设 335
第二节 主要城镇 340
一、隆务镇 340
二、保安镇 341
三、马克唐镇 342
四、康杨镇 342
五、坎布拉镇 342
六、泽曲镇 343
七、优干宁镇 343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 344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346
第一节 环境形势 346
第二节 环境保护 349
附录:大事记 355
后记 429
修订后记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