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1
绪论 从哲学层面理解中国改革 1
二、任务的回顾 3
三、“解读”的定位 4
四、浴火重生的哲学 7
五、本书的逻辑结构 9
第一章 定位论:国情定位再认识图解 11
一、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地位纠错 1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二维图示与讨论:“超阶段”错误与改革 16
三、三维图示与讨论:国情定位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18
四、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书写历史 27
五、“弱者道之用”的哲理 31
一、匠心独具的设计 36
第二章 设计论:中国改革的成功奠基 36
二、内乱和分裂的代价中国绝对付不起 39
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风险分析 43
四、珍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政治生态 47
五、化“腐朽”为神奇的互补 49
六、百年振兴,和平崛起 58
第三章 动力论:几种改革模式的比较 63
一、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 63
二、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69
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73
四、综合比较与分析 76
第四章 特色论:中国体改是扬弃资本 83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进程 83
二、资本的善恶二重性分析 87
三、劳资关系发展史回顾 91
四、从生态系统论意义上看扬弃 95
五、扬弃资本,而不是简单地消灭资本 98
六、中国改革是对资本的否定之否定 99
七、“公有资本”的人格化塑造 101
第五章 反成论:对手改革的正面意蕴 104
一、危机中的特殊选择 104
二、“新政”的内容 108
三、唯物史观对“新政”的解读 114
四、相反相成的历史 121
五、历史规律与人 128
第六章 史鉴论:中国古代改革之鉴戒 134
一、改革贯穿中国历史 134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特点 135
三、“庆历新政”的历程与反思 141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程与反思 147
五、戊戌变法及其反思 155
六、关于中国历史上改革成败原因的讨论 164
第七章 正名论:改革与革命相兼史观 171
一、革命史观反思 171
二、改革内涵考辨 175
三、唯物史观的意义扩展 178
第八章 科学论:改革理论的科学考辨 188
一、两种科学理论的区分 188
二、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演化 194
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建设推向前进 201
后记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