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概论:《内经》治疗疾病的原则、方法及饮食调养 3
第一节《内经》治疗原则 4
一、《内经》治疗原则的特点 4
(一)因时制宜 4
(二)因地制宜 7
(三)因人制宜 8
二、《内经》治疗原则 10
(一)因势利导 10
(二)治病求本 11
(三)补虚泻实 13
(四)寒热温清 14
(五)预防与早治 14
第二节《内经》治疗方法 15
一、针灸疗法 15
(一)针刺深度及留针时间 15
(二)针刺补泻 15
(三)针刺法 16
(四)灸法的壮数及补泻 24
二、药物疗法 24
(一)药物的气味及其性能 24
(二)五味所入 25
(三)五味所禁 25
(四)选用药物方法 26
三、其它疗法 27
(一)按蹻导引疗法 27
(二)情志疗法 28
(三)手术疗法 29
(四)束指及牵引疗法 30
(五)其它疗法 30
第三节 护理与调养 31
一、饮食护理与调养 31
(一)饮食五味的选择 31
(二)饮食种类选择及数量控制 32
(三)饮食寒温的调节 33
二、调节寒暖 活动肢体 33
三、调节精神情绪 34
临证应用论:外感病症(风、寒、暑、湿、燥、火) 35
第一节 风病证 37
一、风伤肌表 37
(一)恶风 37
(二)恶风、汗出 38
(三)恶风、汗出、头痛 38
(四)恶寒、战栗、无汗、头痛、身重 38
二、风伤经脉 39
(一)邪伤太阳经 39
(二)邪伤阳明经 41
(三)邪伤足太阳与足少阴二经(风厥〕 42
三、风伤表里 43
(一)风逆证 43
(二)表里俱实证 45
四、风入俞穴 45
(一)酒风 46
(二)脑风 46
(三)首风 47
(四)内风 47
五、风入脏腑 48
(一)胃风 48
(二)肠风 49
(三)肝风 50
(四)心风 51
(五)脾风 52
(六)肺风 53
(七)肾风(含肾小球肾炎) 54
六、其它风病证 60
(一)疠风(含麻风病) 60
(二)劳风(含支气管扩张、肺脓疡) 62
(三)隐轸(含荨麻疹、牛皮癣) 64
第二节 寒病证 68
一、寒邪伤表 69
(一)恶寒无汗,不发热,腹胀烦闷 69
(二)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 70
(三)发热,恶寒,无汗,咳喘干呕 71
二、邪伤表里 73
(一)寒邪挟湿 73
(二)寒挟风邪 74
三、寒伤四肢脑髓 76
(一)寒伤四肢(含雷诺氏病) 76
(二)寒犯脑痛(含血管神经性头痛) 77
四、寒伤脏腑 79
(一)寒伤肺 80
(二)寒伤脾 80
(三)寒伤肾 80
(四)寒伤肝 82
(五)寒伤胃 82
附:《素问玄机保命集》依脉象选穴及刺法 83
第三节 暑病证 85
一、暑邪挟寒 85
(一)暑邪挟寒 86
(二)暑邪挟寒,内伤湿滞 86
二、暑邪挟湿 87
(一)以发热汗出口渴和身重为主症 87
(二)以发热头痛烦渴腹痛吐泻小便赤涩为主症 87
三、外暑内热 88
四、暑邪伤肺 88
五、暑燔阳明 89
六、暑伤气阴 90
七、暑热犯心 91
附:《古今医统大全·暑证门》载治暑简易方 92
第四节 湿病证 94
一、湿伤肌表 95
(一)伤湿感冒 95
(二)霉湿感冒 95
(三)湿伤肌表 96
(四)痤疿 97
二、湿伤肢体经脉 98
(一)湿痹 98
(二)拘挛痿躄 99
(三)肾著 101
(四)湿伤表里 101
(五)发黄 101
三、湿伤三焦脏腑 102
(一)湿困中焦 102
(二)湿郁三焦 102
(三)湿邪伤肺 102
(四)湿邪伤脾 103
(五)湿邪伤肾 104
(六)湿伤脾肾 104
(七)湿热伤大肠 105
附1.《时病论》载湿病治疗提纲 106
附2.《古今医统大全·湿证门》载治湿病简易方 106
第五节 燥病证 107
一、燥邪表证 108
(一)凉燥表证 108
(二)温燥表证 108
二、燥伤形体及清窍 109
(一)燥伤皮肤 109
(二)燥伤清窍 109
(三)燥伤筋脉 109
三、燥伤肺 110
(一)燥热伤肺 110
(二)痰浊而燥 112
四、燥伤胃肠 112
(一)燥热伤胃 112
(二)肠燥便秘 113
五、燥伤肝 113
六、燥伤肾 114
第六节 火热病证 115
一、治疗热病的腧穴 116
(一)《素问》热病五十九腧及其适应范围 116
(二)《灵枢·热病》所载热病五十九俞 120
二、六经热病分证论治 124
(一)热在太阳 125
(二)热在阳明 125
(三)热在少阳 126
(四)热在太阴 126
(五)热在少阴 126
(六)热在厥阴 127
(七)热病饮食调养 127
三、据热病的先见症状施治 128
(一)热病先见皮肤痛鼻塞面部浮肿 128
(二)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宁 128
(三)热病先见手臂痛 129
(四)热病先见头胀痛 129
(五)热病先见足胫痛 130
(六)热病先见身重,骨痛,耳聋,喜睡 130
(七)热病先见眩晕,胸胁满 130
四、据热病的脉象施治 131
(一)热病三日,寸口脉静,人迎脉躁 131
(二)热病七八日,寸口脉动疾如喘 131
五、据主要兼症施治 131
(一)热病身体滞涩不爽,心中烦闷,唇咽干燥 131
(二)热病头脑作痛,面色青,手足躁动,足痿,泪出 132
(三)热病屡发惊痫,手足抽搐,精神狂乱,毛发脱落 132
(四)热病头痛,两鬓骨及眼部的筋脉抽掣作痛,鼻衄 132
(五)热病身体重,肠中热 133
(六)热病脐周拘急疼痛,胸胁痞满 133
六、五脏热病分证论治 134
(一)肝热病 134
(二)心热病 136
(三)脾热病 138
(四)肺热病 140
(五)肾热病 141
七、六腑热病及热入血室分证论治 142
(一)胆热病 142
(二)胃热病 143
(三)小肠热病 144
(四)大肠热病 145
(五)三焦热病 146
(六)膀胱热病 146
(七)热入血室 147
附1.治热病简易方 148
附2.《素问·刺法论》载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