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释义 2
绪论 2
二、“艺术心理”释义 10
三、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心理 14
第一编 中国艺术心理思想的源头 25
第一章 由和而乐——儒家艺术心理思想的基调 25
第一节 中和之乐 27
第二节 兴、观、群、怨的心理学诠释 38
第三节 知言养气与以意逆志 50
第二章 由忘到适——道家艺术心理思想的基调 60
第一节 齐以静心 61
第二节 欲言而忘言 65
第三节 吾丧我 79
第四节 忘适之适 89
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指向——轻外重内 92
第三章 从哲学的体验论到艺术的体验论 92
第二节 道德的自省与艺术的体验 100
第三节 抒情者的体验与叙事者的体验 109
第二编 从外部向内部的转变 121
第四章 作者的社会态度与艺术创作心理动力——“发愤”说的心理学内涵 121
第一节 怨愤作为创作心理动力的普遍性与正当性 121
第二节 诗穷而后工 130
第三节 悲音为美 134
第五章 作家的自然观与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兴论的心理学内涵 141
第一节 民歌中的兴及其心理机制 141
第二节 文人诗歌中的兴及其心理机制 152
第三编 玄风影响下人性的自觉与诗性的自觉 162
第六章 才气论 162
第一节 名教与自然 163
第二节 文以气为主 171
第三节 气之清浊、阴阳、刚柔 176
第七章 言意之辨和声无哀乐论 180
第一节 言意之辨与味外之味 180
第二节 声无哀乐论与形式情绪 190
第八章 神思论 202
第一节 神思与想象 207
第二节 神思与兴会 215
第四编 佛学对艺术心理思想的影响 227
第九章 自性与佛性 227
第一节 念佛观相与熟想默识 227
第二节 自性见佛与作家的主体性 233
第十章 顿悟与渐悟 240
第一节 悟是对于关系的把握 241
第二节 顿悟与渐悟的互相依存 247
第十一章 境与味 255
第一节 境与境界 255
第二节 味与体味 267
第五编 理学与反理学思潮下的艺术心理思想 283
第十二章 以物观物、涵养性情与理学家的诗学 283
第一节 以物观物与邵雍的诗学思想 283
第二节 涵养性情与朱熹的诗学思想 288
第十三章 理学的情欲心理思想与艺术心理的关系 298
第一节 理欲观的历史演变及与文艺的关系 300
第二节 朱熹对于《诗经》中“淫诗”的论述 312
第十四章 小说戏曲创作和接受心理中的理欲关系 319
第一节 礼教对于模仿的艺术的排斥和压制 322
第二节 小说、戏曲中的情欲的正面表现 326
第三节 理欲关系中主体的自律与自由 332
第十五章 狂禅作风与文学创作和批评态度 340
第一节 从“赤子之心”到性灵说 345
第二节 文学批评态度与存在的时间焦虑 353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