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顾 1
1 数学“研究型教学”的成果 1
1.1 各类科技竞赛中的业绩 1
1.2 升学状况 11
2 取得成果的原因分析(一):宏观环境 11
2.1 上海市为促进青少年人才成长营造的学术氛围 11
2.2 复旦附中的办学方针 14
3 取得成果的原因分析(二):实施“研究型教学” 19
3.1 认识过程 19
3.2 教师个人的准备 24
第二章 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 26
1 树立正确的观念 26
1.1 教育观念 26
1.2 教学观念 26
2 狠抓两个方面 28
2.1 指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8
2.2 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捕捉思维的闪光点 32
3 尝试科研之道(研究、发现才是真正的学习) 33
3.1 指导学生学写数学小论文,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 33
3.2 指导学生确立专题,进一步尝试科研之道 33
4 关键之举:培养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 36
4.1 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实践和竞赛活动 36
4.2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38
5 对“研究型教学”的评价 39
5.1 领导的评价 39
5.2 学生的评价 46
5.3 家长的评价 61
第三章 学生积极参与 71
1 狠抓基础,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77
2 投身竞赛勇夺冠 97
2.1 各类竞赛的获奖情况 98
2.2 获奖学生的“现身说法” 103
3 积极进行小论文创作,硕果累累 128
4 理解数学 144
附录1 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161
附录2 丘成桐与“丘成桐中学数学奖” 166
附录3 上海市科协、英特尔英才俱乐部的领导和组织阵容 184
附录4 “上海市青少年人才培养计划”顾问团 185
附录5 美国坦普顿基金会3教授来访纪要 186
附录6 域外报告·法国教育行 194
附录7 作者开设的专题讲座内容 206
附录8 作者教学论文和论著目录 210
附录9 作者的教学成果一览 214
附录10 参加研究型学习的学生袁家晖、沈渊的学术成绩 217
附录11 王之任获ISEF奖的论文 225
附录12 作者的获奖论文 237
参考文献 255
后记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