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建国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4129133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是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材。本教材共15章,它的编写是以化学的物质结构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为基础,以化学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定量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及滴定分析、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

1.1.1 电子云 1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

1.1.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1.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4

1.2.1 保利不相容原理 4

1.2.2 能量最低原理 4

1.2.3 洪德规则 5

1.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7

1.3.1 周期与能级组 7

1.3.2 族与价层电子构型 8

1.3.3 周期表元素分区 9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9

1.4.1 原子半径(r) 9

1.4.2 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 11

1.4.4 元素的氧化值 12

1.4.3 电负性(X) 12

习题 14

第二章 分子结构 17

2.1 共价键理论 17

2.1.1 价键理论 17

2.1.2 共价键的特征 18

2.1.3 共价键的类型 20

2.2 键参数 21

2.2.1 键长 22

2.2.2 键能 22

2.2.3 键角 22

2.3 分子的几何构型 23

2.3.1 杂化轨道理论 23

2.3.2 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几何构型 24

2.4 分子间力和氢键 25

2.4.1 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 25

2.4.2 分子间力 28

2.4.3 氢键 29

2.5 热化学 30

2.5.1 反应热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30

2.5.2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31

2.5.3 热化学定律 31

2.5.4 生成热(生成焓) 33

习题 35

第三章 元素综述 37

3.1 元素概述 37

3.1.1 元素分布 37

3.1.2 元素分类 38

3.2 s区元素 39

3.2.1 s区元素概述 39

3.2.2 重要的元素和化合物用途简介 41

3.3 p区元素 41

3.3.1 p区元素的通性 41

3.3.2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用途简介 49

3.4 d区元素 50

3.4.1 d区元素的通性 50

3.4.2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用途简介 51

3.5 ds区元素 51

3.5.1 ds区元素的通性 51

3.5.2 重要化合物用途简介 57

习题 59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 60

4.1 气体 60

4.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60

4.1.2 气体分压定律 61

4.1.3 气体分体积定律 62

4.2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 63

4.2.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63

4.2.2 碰撞理论与活化能 64

4.2.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66

4.2.4 化学平衡 68

4.2.5 化学平衡的移动 73

习题 79

第五章 滴定分析法及数据处理 83

5.1 概述 83

5.1.1 滴定分析基本概念 83

5.1.2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83

5.1.3 滴定方式 84

5.2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84

5.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84

5.2.2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85

5.2.3 滴定分析的计算 87

5.3 误差与数据处理 89

5.3.1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89

5.3.2 误差表示方法 90

5.3.3 误差的减免 91

5.3.5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92

5.3.4 正确记录测量数据 92

习题 94

第六章 酸碱平衡 96

6.1 电解质溶液 96

6.2 酸碱理论 96

6.2.1 酸碱离解理论 96

6.2.2 酸碱质子理论 97

6.3 水的离解平衡 99

6.3.1 水的离解平衡 99

6.3.2 水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100

6.3.3 酸碱指示剂 101

6.4 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 101

6.4.1 一元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 101

6.4.2 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 103

6.5 缓冲溶液 104

6.5.1 缓冲溶液的概念 104

6.5.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105

6.5.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106

习题 109

第七章 酸碱滴定法 112

7.1 酸碱平衡体系中浓度及酸度的计算 112

7.1.1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112

7.1.2 酸的浓度和酸度 112

7.1.3 质子条件式 113

7.1.4 不同溶液的pH值计算 114

7.2 酸碱指示剂 117

7.2.1 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 117

7.2.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117

7.2.3 混合指示剂 119

7.3 一元酸碱的滴定 119

7.3.1 强碱滴定强酸 119

7.3.2 强碱滴定弱酸 122

7.4.1 多元酸的滴定 124

7.4 多元酸碱的滴定 124

7.3.3 强酸滴定弱碱 124

7.4.2 多元碱的滴定 126

7.5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27

7.5.1 酸标准溶液的标定 127

7.5.2 碱标准溶液的标定 127

7.6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和计算示例 128

习题 133

第八章 沉淀溶解平衡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35

8.1 沉淀溶解平衡 135

8.1.1 溶解度与溶度积 135

8.1.2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136

8.1.3 溶度积规则及应用 137

8.1.4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39

8.2 沉淀滴定法 141

8.2.1 莫尔法——以铬酸钾为指示剂 141

8.2.2 佛尔哈德法——以铁铵矾为指示剂 143

8.2.3 吸附指示剂法——法扬司法 144

8.3 重量分析法 145

8.3.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45

8.2.4 应用示例 145

8.3.2 沉淀法 146

8.3.3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49

习题 152

9.1 氧化还原反应 154

9.1.1 基本概念 154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154

9.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55

9.2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157

9.2.1 原电池 157

9.2.2 电极电势和能斯特方程 158

9.3 电极电势的应用 160

9.3.1 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60

9.3.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161

9.3.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162

9.3.3 选择氧化剂和还原剂 162

习题 164

第十章 氧化还原滴定 166

10.1 概述 166

10.2 氧化还原平衡 166

10.2.1 条件电极电势 166

10.2.2 氧化还原平衡与条件平衡常数 166

10.3 氧化还原滴定法 167

10.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67

10.3.2 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确定 168

10.4 氧化还原滴定法示例 168

10.4.1 高锰酸钾法 168

10.4.2 重铬酸钾法 170

10.4.3 碘量法 172

习题 175

11.1.1 配合物及其组成 176

11.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76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176

11.1.2 配合物的命名 177

11.2 配合物的稳定性 178

11.2.1 配离子的配位平衡和稳定常数 178

11.2.2 配离子的逐级稳定常数与累积常数 179

11.3 配位平衡的移动及其应用 179

11.3.1 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 180

11.3.2 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180

11.3.4 配位平衡之间的转化 181

11.3.3 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 181

11.3.5 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 182

11.4 配合物的分类及螯合物 182

11.4.1 配合物的分类 182

11.4.2 螯合物的性质 183

11.5 配合物形成体在周期表中的分布 183

习题 185

12.1.1 配位滴定剂(EDTA) 186

第十二章 配位滴定法 186

12.1 概述 186

12.1.2 配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188

12.1.3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190

12.2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90

12.2.1 配位滴定曲线 190

12.2.2 滴定突跃的影响因素 192

12.2.3 终点误差 192

12.2.4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92

12.2.5 金属离子指示剂 194

12.3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96

12.4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197

12.4.1 配位滴定方式 198

12.4.2 配位滴定的应用 199

习题 203

13.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05

第十三章 吸光光度法 205

13.1 光吸收基本原理和分光光度计 205

13.1.2 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计 206

13.1.3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207

13.2 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208

13.2.1 朗伯定律 208

13.2.2 比耳定律 208

13.2.3 朗伯-比耳定律 208

13.3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209

13.3.1 朗伯-比耳定律的局限性 210

13.3.2 非单色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210

13.3.3 由于溶液本身发生化学变化的原因而引起的偏离 210

13.4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210

13.4.1 显色反应的要求 211

13.4.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211

13.5.2 光度计读数范围的选择 213

13.5.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213

13.5 仪器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213

13.5.3 参比溶液的选择 214

13.6 吸光光度法应用 215

13.6.1 单一组分的测定 215

13.6.2 多组分的测定 215

13.6.3 应用计算示例 216

习题 217

第十四章 现代仪器分析法选介 219

14.1 电位分析法 219

14.1.1 概述 219

14.1.2 离子选择性电极 222

14.1.3 直接电位法 225

14.1.4 电位滴定法 230

1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32

14.2.1 概述 232

14.2.2 原子吸收的基本原理 233

14.2.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34

14.2.4 定量分析方法 237

14.3 色谱分析法 238

14.3.1 概述 238

14.3.2 色谱分析法的原理 239

14.3.3 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241

14.3.4 气相色谱仪及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243

14.3.5 高效液相色谱仪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245

习题 247

第十五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248

15.1 取样 248

15.1.1 气体试样的采取 248

15.1.2 固体试样的采取 249

15.1.3 水样的采集与制备 249

15.2 样品的处理 249

15.2.1 样品的初步处理 249

15.2.3 有机试样的消化 250

15.2.2 试样的溶解和熔融 250

15.3 干扰物质的分离与测定方法的选择 251

15.3.1 干扰物质的分离 251

15.3.2 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 252

15.3.3 共存组分的影响 253

15.3.4 实验室的条件 253

习题 254

附录 255

附录一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 255

附录二 常见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 257

附录三 标准电极电势(18~25℃) 259

附录四 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 263

附录五 常用混合指示剂 264

附录六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65

附录七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997) 268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