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把国家作为系统整体来考察 1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呼唤:再问“国家是什么?” 1
第二节 全面认识国家问题的基本方法 7
一 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考察国家属性 7
二 从阶级个体和阶级整体的关系揭示国家本质 12
第三节 科学的预见和复杂的现实 17
一 从“半国家”到“非政治国家” 17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呈现出复杂状况 22
第四节 “国家属性多元动态结构论”概述 26
一 国家属性在空间中的多元结构 26
二 国家属性在时间上的动态结构 29
第二章 从作用对象看国家——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32
第一节 国家既是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工具,又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32
一 集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于一体的国家 33
二 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彼此消长 36
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作用对象正在相互接近 39
第二节 国家的阶级性、社会性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39
二 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42
三 国家社会性的强化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2
第三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国家的阶级性 48
一 反对国家唯政治化和非政治化倾向 48
二 继续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50
三 维护社会稳定不能离开专政手段 55
一 混合型的经济结构导致统治阶级构成的多样性 58
第四节 现阶段国家的阶级性并非十分“纯粹” 58
二 一个国家两种不同性质的阶级兼容并存 63
第五节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66
一 在深化改革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 67
二 政治生活主题的确立是国家社会职能扩大的一个标志 70
第六节 维护世界和平与反对和平演变的国家 73
一 与别国之间超越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 74
二 防止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平演变 78
第一节 国家既是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又是社会的正式代表 82
第三章 从存在状态看国家——国家的独立性和统一性 82
一 社会分工孵化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83
二 国家对社会的独立性具有不同含义 85
三 国家发展的总趋势是与社会归于统一 89
第二节 中国不能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 93
一 西方民主制国家仍是同人民群众分离的独立领域 93
二 廓清西方民主制国家独立性问题上的迷雾 9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日益实现 101
一 国家成为社会的真正代表 101
二 新型民主促使国家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 105
三 社会公仆是国家与社会相统一的产物 110
四 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 11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的独立性的新内涵 117
一 多数人的国家对极少数人的外在强制 118
二 国家对人民内部各个个人的普遍约束 119
三 由分工所形成的人民对公共权力的间接行使 121
四 受到控制和重新膨胀的国家独立性 123
第五节 防止国家公职人员反仆为主 127
一 警惕国家公职人员成为脱离群众的特殊阶层 127
二 坚持社会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异体制约 130
三 促成国家公职人员与其他人员的双向对流 134
第六节 按照政企分开的方式重组社会结构 136
一 国家代表社会不等于国家“取代”社会 137
二 独立的社会管理者和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139
三 改变社会“无力”状况是对国家独立性的积极扬弃 141
第四章 从运行机制看国家——国家的集中性和辐射性 144
第一节 国家既是一定社会的集中表现形式,又是整个社会的权力辐射中心 144
一 国家集中——从社会中概括出某些共同规则 145
二 国家辐射——把对社会的集中表现扩散到社会 148
三 集中和辐射是国家的基本活动方式 1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的集中作用 153
一 不能固守对国家集中的浮泛理解 153
二 “从群众中来”的国家集中过程 156
三 国家所表示的秩序的调整和变迁 159
四 通过国家立法而为社会“立规则” 161
第三节 把企业推进国家所确认的市场秩序之中 164
一 造就遵循同一规则的市场竞争秩序 164
二 “资产阶级权利”对市场的规范作用 169
三 市场秩序的形成和正确价值导向的介入 17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的辐射作用 175
一 中央政府是国家权力辐射中心 175
二 “到群众中去”的国家辐射过程 178
三 使社会“守规则”需要权威和服从 181
第五节 努力实现国家辐射功能的优化 184
一 重视国家执行活动中的再创造性 184
二 阻止权威流失和防避辐射“真空” 186
三 保持国家辐射过程接续良好 190
四 改进行政信息的传递 193
第五章 从交换关系看国家——国家的行政占有性和等价补偿性 197
一 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赋税 198
第一节 国家既是无偿取得社会财富的行政占有者,又是同社会进行某种等价交换的资产所有者 198
二 纵向交换结构和行政占有 200
三 横向交换结构和等价补偿 203
第二节 惟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真正实现同社会的等价交换 206
一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等价补偿 206
二 从属和统一于等价补偿性的行政占有性 209
三 新型交换关系所体现的先进精神力量 210
第三节 保持国家财力和减轻社会负担 213
一 强化和完善税收征管 214
二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17
三 慎用国家对社会的行政占有性 220
第四节 控制行政成本膨胀 224
一 “从寄生赘瘤”到“廉价政府” 224
二 按照成本——收益准则精简行政机构 227
第五节 规范国家公职人员同社会的交换行为 231
一 “权力与金钱的交换”质疑 231
二 为政不廉与交换结构错位 234
三 建立有利于政府公职人员保持廉洁的交换秩序 236
第六章 从自身素质看国家——国家的自觉性和自发性 239
第一节 国家既是社会的自觉代表,又是反社会的自发领域 239
一 以理性之光照亮社会的“火炬” 240
二 对社会肆意侵凌的“祸害” 243
三 国家素质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复杂影响 2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群众的自觉代表 248
一 以民主和科学为依托的国家理性 248
二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251
第三节 通过发挥国家的自觉性来培育社会 255
一 外部环境因素不能取代企业内在素质 255
二 社会自发倾向的矫治和新人的造就 257
三 促使社会成熟的关键在教育 262
第四节 现阶段的国家仍具有某种自发性 265
一 新国家难以完全消除旧国家的痕迹 266
二 社会主义仍是未被完全认识的必然王国 270
第五节 提高国家的自觉和文明程度 274
一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275
二 注重国家权力的自我制约 278
三 实现公共决策的理性取向 281
第七章 从表现形态看国家——国家的实物形态和势形态(二象性) 285
第一节 国家既表现为一种有形的组织,又表现为一种无形的威势 285
一 矗立于社会的庞大国家建筑物 286
二 居高临下的无形支配力量 288
三 国家的实物形态和势形态的关系 291
第二节 政府机构改革贵在求实 293
一 根据行使职能的实际需要确定权力载体 293
二 建立注重工作实绩的用人机制 296
第三节 实现民心归附是政权建设的核心内容 300
一 强化国家政权的潜在支撑力 300
二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303
三 以国家的先进性造就对群众的吸引力 306
结语 310
附录:关于本书的评论摘要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