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周币 1
第一章 叙论 3
第二章 铜币四系 5
甲 环币 5
乙 铲币 22
丙 刀币 63
丁 贝币 77
甲 先后过程 90
第三章 铜币文制推证 90
乙 子母相权 97
第四章 铜币分布交变情形 107
甲 分布 107
乙 交变 129
第二篇 秦币 139
第一章 导论 141
第二章 秦钱形重 143
甲 汉代古文家说辨证 143
乙 权度各为十二数 146
第三章 半两钱制之抽象意义 152
甲 与五德水数相应 152
附 嬴秦步亩考 156
乙 肉好象法天地 157
丙 以汉新币制为证 160
第四章 秦钱与铢两 163
甲 铢为秦制 163
乙 两亦为秦制 166
附 释两 171
第五章 杂币 177
甲 权钱 177
乙 两甾钱 184
丙 文信钱 189
第六章 后论 194
甲 新旧币之毁铸 194
乙 半两钱之价格 196
第三篇 汉初货币 199
第一章 金币 201
第二章 荚钱 203
甲 文制 203
乙 高帝改制用意 208
丙 放铸与禁铸 210
丁 高帝放铸流弊 215
第三章 八铢钱 220
第四章 五分钱 227
甲 文帝放铸 232
第五章 四铢半两钱 232
乙 称钱 240
丙 钱权 243
丁 贾谊货币政策 256
戊 景帝禁铸 259
己 铁钱与伪金 263
第四篇 武帝货币 269
第一章 总论 271
甲 武帝改制原因 271
乙 改制时次辨证 274
丙 半两新制正误 281
第二章 皮币 284
甲 形制 284
乙 以鹿皮应瑞 287
丙 鹿皮与礼制 291
丁 皮币原于布币 294
戊 皮币之创议者及其演变 298
己 武帝敛财政策 301
甲 张汤三策 305
第三章 白金 305
乙 平准书文校补 308
丙 花文形制 312
丁 币重币值 317
戊 白金前后之银货情形 320
己 银金牌 327
第四章 三铢钱 338
甲 郡国五铢 344
一 铸造时间与加重之用意 344
第五章 五铢钱 344
二 张汤政策之失败 346
三 钱文制作辨证 351
子 旧说之检讨 351
丑 推譣之根据 352
附 建武十七年五铢范母考 364
乙 赤侧五铢 367
一 钱文钱色 367
二 张汤新制之借口及其利润 370
子 郡国铸钱不中式 370
丑 复古与先后钱质之较譣 371
寅 铸用精铜又特磨鑢 377
三 赤侧与三官诸钱之鉴别 378
四 以赋税保证仍失败 379
五 赤侧之起止与铸造机关 382
一 铸钱权之转移 384
子 三官职掌与水衡之改组 384
丙 三官五铢 384
丑 铸钱划归三官原因 387
二 三次改制之最后胜利 389
三 成功之基本条件 391
四 改制与张汤之死 393
五 三官铸钱以后 395
子 后时仿铸之得失与三官钱数 395
丑 昭帝以下异制 397
甲 绪言 410
第六章 金币 410
乙 麟趾 412
一 象麟足为五趾 412
二 麟趾与两汉经说 413
丙 褭蹄 416
一 名制之渊源 416
二 后世之马蹄金非褭蹄 418
第七章 后论 422
甲 改币与制裁兼并 422
乙 儒法两家之论辩 426
第五篇 铸钱技工之演变 431
第一章 引论 433
第二章 周代范制 438
甲 齐刀币 438
一 土范 438
二 铜范母 444
乙 齐环币 452
一 石范与铜范母 452
二 钱好中之星孔 457
丙 列国铲币 459
丁 其他各币与全部范制之检讨 464
第三章 秦代范制 467
甲 单铸与合铸 467
乙 朝廷官铸与技术之落后 470
第四章 西汉范制 473
甲 荚钱与五分钱 473
一 铜范母 473
二 石范 478
乙 八铢钱范 487
一 铜范母 494
丙 四铢半两钱 494
二 石范 497
三 铜范 508
丁 三铢钱范 509
戊 五铢钱 510
一 石范 510
二 铜范母 513
子 时次之推求 513
丑 双范新制与铜流有无 518
寅 丁窍铜垫之增加 519
三 砖范母及其变制 521
四 铜范 530
子 面背形制及其关合方法 530
丑 铸范由刻范演出 538
第五章 后论 542
甲 周秦西汉范制之总检讨 542
乙 新莽以下铸法之因革 543
丙 其他器范所受齐范之影响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