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证用药新模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池连信编著
  • 出 版 社: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801294X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新的概念及内涵。

上篇 1

第一章 证治与兼证 1

第一节 证治 1

一、证的界定 1

目录 1

二、辨证的扩充 2

三、经典的施治与施治的演化 4

第二节 兼证 6

一、病、证结合的心肺气虚证 8

二、心肺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8

第一节 心肺气虚证 8

第二章 心与其他脏腑的兼证 8

三、临床表现 9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9

第二节 心脾气虚证(心脾两虚证) 14

一、病、证结合的心脾气虚证 14

二、心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14

三、临床表现 15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15

一、病、证结合的心肾阳虚证 19

二、心肾阳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19

第三节 心肾阳虚证 19

三、临床表现 20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20

第四节 心肾不交证 23

一、病、证结合的心肾不交证 23

二、心肾不交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23

三、临床表现 24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24

二、心胆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26

三、临床表现 26

一、病、证结合的心胆气虚证 26

第五节 心胆气虚证 2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27

第六节 心肝血虚证 27

一、病、证结合的心肝血虚证 27

二、心肝血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28

三、临床表现 28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28

第三章 肝与其他脏腑的兼证 30

第一节 肝胃不和证 30

一、病、证结合的肝胃不和证 30

二、肝胃不和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30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31

三、临床表现 31

第二节 肝胃郁热证 34

一、病、证结合的肝胃郁热证 34

二、肝胃郁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34

三、临床表现 34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34

第三节 肝火犯胃证 36

一、病、证结合的肝火犯胃证 36

二、肝火犯胃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3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37

三、临床表现 37

第四节 肝旺脾虚证 38

一、病、证结合的肝旺脾虚证 38

二、肝旺脾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39

三、临床表现 39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39

第五节 肝郁脾虚证 41

一、病、证结合的肝郁脾虚证 41

二、肝郁脾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41

三、临床表现 42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42

一、病、证结合的肝胆湿热证 45

第六节 肝胆湿热证 45

二、肝胆湿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46

三、临床表现 4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46

第七节 肝肾阴虚证 51

一、病、证结合的肝肾阴虚证 51

二、肝肾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52

三、临床表现 53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53

一、病、证结合的脾胃气虚证 59

二、脾胃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59

第一节 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弱证) 59

第四章 脾与其他脏腑的兼证 59

三、临床表现 60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60

第二节 脾胃虚寒证 65

一、病、证结合的脾胃虚寒证 65

二、脾胃虚寒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65

三、临床表现 6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6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70

二、脾胃湿热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70

三、临床表现 70

第三节 脾胃湿热证 70

一、病、证结合的脾胃湿热证 70

第四节 脾肾阳虚证 73

一、病、证结合的脾肾阳虚证 73

二、脾肾阳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73

三、临床表现 74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74

一、病、证结合的脾肾气虚证 80

二、脾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80

第五节 脾肾气虚证 80

三、临床表现 81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81

第五章 肺与其他脏腑的兼证 85

第一节 肺心气虚证 85

一、病、证结合的肺心气虚证 85

二、肺心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85

三、临床表现 87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87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92

二、肺心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92

三、临床表现 92

一、病、证结合的肺心阴虚证 92

第二节 肺心阴虚证 92

第三节 肺胃阴虚证 95

一、病、证结合的肺胃阴虚证 95

二、肺胃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95

三、临床表现 96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96

第四节 肺脾气虚证 98

一、病、证结合的肺脾气虚证 98

二、肺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99

三、临床表现 99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100

第五节 肺肾气虚证 102

一、病、证结合的肺肾气虚证 102

二、肺肾气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103

三、临床表现 103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103

第六节 肺肾阴虚证 108

一、病、证结合的肺肾阴虚证 108

二、肺肾阴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109

三、临床表现 109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109

一、病、证结合的气阴两虚证 113

二、气阴两虚证的兼证间的辨证 113

第六章 气阴两虚证 113

三、临床表现 114

四、治疗方法与方药 114

下篇 118

第七章 心的证症治疗 118

第一节 心气虚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19

一、补益心气的用药模式 119

二、心气虚伴胸部闷胀的用药模式 121

三、心气虚伴肺气虚的用药模式 122

第二节 心阳虚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23

一、心阳虚的用药模式 123

四、心气虚伴纳呆的用药模式 123

二、心阳虚伴心病性气喘的用药模式 124

三、温心阳、活血化淤的用药模式 125

四、心阳虚水泛的用药模式 128

五、回心阳固脱的用药模式 129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治疗 129

一、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中药 129

二、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中药 132

第四节 心不藏神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33

一、宁心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 133

二、清热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 134

四、补气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 136

三、养血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 136

五、疏郁、理气、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 137

六、心烦口苦的药物组合模式 138

第五节 心阴虚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38

一、滋心阴、安心神的药物组合模式 138

二、心阴虚伴胸膈闷胀的药物组合模式 139

三、益气、养心阴安神的药物组合模式 140

四、心火上炎的药物组合模式 140

五、心肾不交的药物组合模式 142

一、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的药物 143

二、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作用的药物 143

第六节 治疗冠心病的部分药物 143

三、具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的药物 144

四、既具有扩冠脉又具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的药物 144

五、既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又具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的药物 144

六、具有防止心肌缺血作用的药物 144

第八章 肝的证症治疗 146

第一节 肝失疏泄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46

一、肝气郁滞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46

二、肝气亢奋的治疗 152

第二节 肝阳上亢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53

第三节 肝风内动的治疗 158

一、肝阴虚的药物组合模式 159

第四节 肝阴虚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59

二、肝肾阴虚的药物组合模式 160

三、肝阴虚或肝肾阴虚伴发肝气郁滞的药物组合模式 161

四、肝阴虚或肝肾阴虚伴有肝郁化火的药物组合模式 161

第五节 寒凝肝经的治疗 162

第六节 肝胆湿热及其伴发的症状治疗 163

一、肝胆湿热的药物组合模式 163

二、肝胆湿热伴有血淤的药物组合模式 164

三、肝胆湿热伴有肝郁或气滞的药物组合模式 164

四、肝胆湿热伴有胆气乘胃的药物组合模式 165

五、利胆排石的药物组合模式 165

六、松解胆囊壁周围粘连的药物组合模式 167

第九章 脾的证症治疗 169

第一节 脾气虚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 169

一、补气健脾的药物组合模式 169

二、补气健脾、行气的药物组合模式 170

三、健脾养胃的药物组合模式 171

四、健脾开胃的药物组合模式 171

五、健脾、止呃逆或止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 172

六、脾气下陷的药物组合模式 173

第二节 脾虚湿盛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 174

一、健脾祛湿或利湿的药物组合模式 174

三、健脾祛湿或利湿及行气的药物组合模式 175

二、补气健脾祛湿或利湿的药物组合模式 175

四、健脾祛湿或利湿、止呃逆及止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 176

第三节 健脾止泻 177

第四节 脾阳虚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 178

一、温脾阳的药物组合模式 178

二、脾阳虚泄泻的药物组合模式 179

三、温脾阳利水的药物组合模式 180

第五节 脾肾阳虚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 180

一、脾肾阳虚的药物组合模式 180

二、脾肾阳虚泄泻的药物组合模式 181

三、脾肾阳虚水肿的药物组合模式 183

第六节 脾胃虚寒及其伴有的症状治疗 184

一、温中散寒的药物组合模式 184

二、温中和胃的药物组合模式 185

三、温中健脾的药物组合模式 187

四、温中补气的药物组合模式 187

五、温中理气的药物组合模式 188

第七节 胃部或腹部胀满的治疗 189

一、健胃理气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 189

二、解表、健胃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 190

三、理气除胀宽中的药物组合模式 191

四、清热滋阴理气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 192

五、通腑导滞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 193

六、理气、活血化淤除胀的药物组合模式 193

第八节 胃痛及(或)腹痛的治疗 194

一、外感型胃痛及(或)腹痛的治疗 194

二、温里止胃痛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 195

三、非温里止胃腹疼痛的药物组合模式 196

四、理气止胃痛及(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 196

五、疏郁理气止胃痛及(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 197

六、温里、活血化淤止胃痛及(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 198

七、理气、活血化淤止胃痛及(或)腹痛的药物组合模式 199

第十章 胃的证症治疗 200

第一节 胃气虚的证症治疗 200

第二节 胃气失降的治疗 201

一、因寒或寒湿导致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 201

二、因热或暑湿导致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 201

三、寒热夹杂导致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 201

四、肝气郁或肝气横逆犯胃导致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 202

五、理气降逆止呃逆呕吐的药物组合模式 202

二、温胃理气的药物组合模式 203

三、温胃化湿的药物组合模式 203

一、温胃散寒的药物组合模式 203

第三节 胃寒的治疗 203

第四节 胃内郁热的治疗 204

一、清胃内郁热(包括抗幽门螺旋杆菌)的常用主要药物 204

二、呃(逆)呕(吐)酸腐食物的药物组合模式 204

三、泛酸的用药组合模式 205

第五节 胃阴虚的治疗 205

益胃阴养胃的用药组合模式 206

第六节 胃液潴留的治疗 206

二、补气、活血化淤、消肿生肌的药物组合模式 207

一、活血化淤、消肿生肌的药物组合模式 207

第七节 活血化淤、消肿生肌的治疗 207

胃液潴留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07

第八节 保护胃黏膜与抗溃疡药 208

第十一章 肺的证症治疗 211

第一节 外感表证的治疗 211

一、外感风寒的用药组合模式 211

二、外感风热的用药组合模式 211

三、外感燥邪的用药组合模式 211

四、外感暑症的用药组合模式 214

第二节 咳嗽咳痰的治疗 215

一、干咳无痰的用药组合模式 215

二、温化寒痰、祛痰的用药组合模式 216

三、清热化痰的药物组合模式 217

四、润燥化痰的药物组合模式 218

五、痰湿的药物组合模式 219

六、理气祛痰的药物组合模式 221

第三节 胸膈满闷胁胀的治疗 222

第四节 胸痛或胸胁痛的治疗 223

第五节 哮喘的治疗 224

第六节 肺气虚的治疗 228

一、补气以益肺的用药组合模式 228

二、补气健脾而益肺气的用药组合模式 228

三、补脾益肺(培土生金)的用药组合模式 228

第七节 肺阴虚的治疗 229

第八节 肺阴虚火旺的治疗 230

肺阴虚火旺的用药组合模式 230

第十二章 肾的证症治疗 232

第一节 肾阴虚证的治疗 232

滋补肾阴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32

第二节 肾阳虚证的治疗 233

补肾阳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33

第三节 肾阴虚型遗精或早泄的治疗 235

第四节 肾阳虚型遗精或早泄的治疗 237

第五节 肾阳虚型阳痿的治疗 238

温肾敛肺平喘的用药组合模式 240

第六节 温肾敛肺平喘的治疗 240

第七节 肾阴阳两虚的治疗 241

双补肾阴肾阳的用药组合模式 241

第八节 渗湿利水及其他治疗方法 242

一、对渗湿利水药的药理概述 242

二、理气利水的药物组合模式 244

三、活血利水的药物组合模式 245

四、滋阴养血利水的药物组合模式 246

第九节 某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证症治疗 247

一、湿热下注的用药组合模式 247

二、阴冷的用药组合模式 249

三、阴茎硬结的用药组合模式 250

第十三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某些证症的治疗 251

第一节 出血的治疗 251

一、对常用止血中药,从现代药理角度进行简要概括 251

二、双层面多环节上的止血的用药组合模式 252

第二节 贫血的治疗 253

一、以补血为主,滋阴补血为辅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53

二、先以具有滋阴的补血药为主,一般补血药为辅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53

三、气虚型贫血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54

四、肾虚型贫血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54

第三节 血淤证的治疗 257

一、降低胆固醇血症的药物组合模式 259

第四节 高脂血症的治疗 259

二、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药物组合模式 260

三、降低高ch及高TG血症的药物组合模式 260

四、降低高ch、高TG及高脂蛋白血症的药物组合模式 260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的部分证症治疗 262

第一节 具有止痛作用的中草药 262

一、中枢性镇痛药 262

二、提高痛阈的镇痛药 262

一、外感型头痛的治疗 263

第二节 头痛的治疗 263

五、动物实验证实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 263

四、镇痛机制基本明确的镇痛药 263

三、延长痛觉反应时间的镇痛药 263

二、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 265

三、血虚型头痛的治疗 268

四、实热型头痛的治疗 269

第三节 头昏的治疗 270

头昏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70

第四节 内耳眩晕的治疗 271

一、痰浊淤滞型眩晕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71

二、迷路炎性眩晕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72

一、抗热性惊厥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73

第五节 惊厥的治疗 273

二、抗非热性惊厥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74

三、惊厥合并痰液分泌过多 275

第六节 自汗盗汗的治疗 275

一、表虚型自汗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75

二、非表虚型自汗及(或)盗汗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75

第十五章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277

第一节 按病因施治 277

第二节 关节肿痛的治疗 279

三、活血化淤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83

二、清热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83

一、解表祛风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83

第一节 皮肤瘙痒症的治疗 283

第十六章 内科疾病的某些皮肤证症的治疗 283

四、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84

五、养血滋阴润燥、清热止痒的主要用药组合模式 284

第二节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285

第三节 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治疗 287

第四节 寒冷性荨麻疹的治疗 289

第五节 阴囊凉湿的治疗 290

第六节 热毒型或湿热型结节性红斑的治疗 292

附录 294

主要参考文献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