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清华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7045419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管理哲理为中心范畴和理论平台,分析管理哲理研究中引入路径依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中国特色第三种调节模式的构建设想及对策。

绪言 1

一、研究主题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三、研究目标与主要观点 5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 8

第一编 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理论研究 13

第一章 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 13

第一节 路径依赖理论简介 14

一、路径依赖理论的由来与演进 14

二、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 16

三、路径依赖理论的模型演示 18

第二节 路径依赖理论的扩展与应用 22

一、系统论的相关知识 22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内容 26

三、协同学的相关知识 28

四、自组织理论的相关知识 30

五、报酬递增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31

六、管理熵的相关知识 34

七、路径依赖理论的应用条件分析 36

第二章 管理哲理的内涵、特征与作用 38

第一节 管理哲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38

一、管理哲理的含义 38

二、管理哲理与管理文化辨析 40

三、管理哲理与管理观念、管理理论辨析 43

第二节 管理哲理的基本特征 45

一、理论性 45

二、实践性 46

三、历史性 48

第三节 管理哲理的主要作用 49

一、启迪理性思维 50

二、指导科学管理 52

三、规范自觉行为 54

第三章 管理哲理研究中引入路径依赖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6

第一节 引入路径依赖理论的必要性 56

一、单纯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管理哲理的局限性 57

二、研究管理哲理演化路径的重要性 58

三、引入路径依赖理论的必要性 60

第二节 引入路径依赖理论的可行性 63

一、管理哲理自身演化特征符合路径依赖理论应用分析的各种条件 63

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使可行性条件更为充足 67

第四章 管理哲理路径依赖属性的一般分析 70

第一节 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 70

一、西方文明社会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 71

二、儒学文化圈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 76

第二节 微观管理中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 82

一、企业管理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 82

二、微观个体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 85

第二编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特征研究 93

第五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生成路径 93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辨析 93

一、管理哲理与传统管理哲理 94

二、传统管理哲理与现代管理理论 94

三、中国传统管理哲理与外国传统管理哲理 9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生成基础 97

一、管理实践与管理哲理的生成 97

二、管理思想演变与管理哲理的生成 98

三、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生成基础 99

一、从文化价值准则变迁的角度考察 100

第三节 管理哲理的一般生成路径分析 100

二、从组织演化的角度考察 102

三、从经济、政治发展的角度考察 102

第四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特有生成路径分析 104

一、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104

二、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价值取向 105

三、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路径 108

四、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活动 109

第六章 儒家管理哲理主导地位的形成及其原因 110

第一节 儒家学派及其主导地位的形成 110

一、“孔孟双圣”与儒家学派 111

二、“独尊儒术”与儒学地位的转变 112

一、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主要流派 114

第二节 儒家管理哲理主导地位的形成 114

二、儒家学派管理哲理主导地位的形成过程 116

第三节 儒家管理哲理主导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118

一、正式制度安排的缺失 119

二、市场基础设施的缺失 120

三、政治制衡机制的缺失 122

第七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伦理化特征 125

第一节 管理的伦理特征 125

一、伦理与管理活动 126

二、伦理与社会管理 127

三、伦理与企业管理 128

第二节 儒家管理哲理的伦理化特征 130

一、性善论:伦理化特征的人性假设 131

二、自律论:伦理化管理的约束机制构想 132

三、和谐论:伦理化管理的目标模式选择 133

第三节 儒家管理哲理主导下的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特征 135

一、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特征综述 135

二、儒家管理哲理伦理化特征对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影响 137

三、中国传统管理哲理伦理化特征形成的经济、社会、历史渊源 138

第八章 认识中国传统管理哲理路径依赖特征的现实意义 141

第一节 理论认识上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141

一、深刻认识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本质特征 142

二、全面理解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路径来源 143

三、深化中国管理史、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并促进管理科学的发展与创新 144

第二节 管理实践上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145

一、注重管理实践中路径惯性的作用 146

二、注重管理实践中路径拐点的影响 148

三、注重管理实践中路径创新的效益 150

第三编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研究 155

第九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视角选择 155

第一节 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内涵与特征 156

一、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内涵 156

二、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通用性 158

三、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时代性 158

四、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传承性 159

五、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民族性 160

第二节 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判别标准 162

一、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63

二、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64

三、是否遵从管理哲理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 165

第十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主要内容 168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内容体系 168

一、学者们的总结与归纳 169

二、必须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内在整合为基础 170

三、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内容体系的大致构架 171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内容表现 173

一、管理对象:“修己安人” 173

二、管理手段:情、利、法、理、器 176

三、管理原则:顺道、求实、应变、和谐 182

四、管理策略:预谋、运术 186

五、管理目标:追求效率 189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影响力分析 192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在中国管理历史与现实中的作用 193

一、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积极作用 193

二、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消极影响 196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国际影响 199

一、对东方管理文化的影响 199

二、对西方管理文化的影响 201

一、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影响力的主要表现 204

第三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影响力的主要表现与特征 204

二、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影响力特征 207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现代价值取向 210

第一节 吸纳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必要性 210

一、西方先进管理理论中国化的需要 211

二、构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需要 213

三、市场经济伦理管理的需要 214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现代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 217

一、正确理论指导原则 217

二、开放性原则 219

三、辩证转化原则 22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现代价值取向的实现途径 222

一、转换的基本路径——“民族凝聚路径”和“个体转换路径” 223

二、转换的具体方式——“形式置换”和“内容置换” 224

第四编 管理哲理的调节作用研究 229

第十三章 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内在联系 229

第一节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提出及其意义 229

一、第三种调节方式的提出 230

二、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含义界定 232

三、第三种调节方式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233

四、第三种调节方式存在的现实必要性 236

五、第三种调节方式概念提出的意义 237

第二节 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238

一、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区别 238

二、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的联系 239

第十四章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作用领域、运作机制与主要功能 243

第一节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作用领域 243

一、宏观、微观和个体领域 244

二、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领域 244

三、再生产过程领域 245

四、与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作用领域的比较分析 246

第二节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运作机制 248

一、第三种调节方式运作机制的生成 248

二、第三种调节方式运作机制的本质 252

三、三种调节机制效果的比较分析 253

第三节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主要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255

一、第三种调节方式的主要功能 256

二、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实践意义 257

第十五章 我国现代化管理中的伦理失衡现象分析 262

第一节 我国现代化管理中伦理失衡的表现及其危害 262

一、管理理念失衡及其造成的危害 263

二、管理手段失衡及其造成的危害 264

三、市场混乱与诚信缺失及其造成的危害 265

第二节 我国现代化管理中伦理失衡的原因 268

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换 268

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难辞其咎 269

三、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是主观原因所在 270

第一节 国外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基本模式 272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的第三种调节模式构想 272

一、美国模式 273

二、日本模式 275

第二节 中国特色第三种调节模式的目标定位与基本特点 276

一、中国模式的目标定位 276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 277

第三节 构建中国特色第三种调节模式的对策措旋 278

一、中国模式的宏观构建措施 278

二、中国模式的微观构建措施 283

三、构建中国特色第三种调节模式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285

参考文献 289

后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