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绪言 3
一、研究概况 3
二、主要成果和认识 4
三、变质地体(块体)地质研究方法的应用 5
第二章 区域地质 8
一、区域地质概况 8
二、区域构造基本格架 9
三、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带 21
第二篇 麻粒岩相带地质 31
第三章 中高压麻粒岩类 31
一、中高压麻粒岩相带的分布和时代 31
二、中高压麻粒岩相带的岩石组合 33
三、中高压麻粒岩相带的岩石学 33
四、中高压麻粒岩相带岩石的矿物成分特征 44
五、中高压麻粒岩相带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61
六、中高压麻粒岩相带岩石的变质作用 78
七、中高压麻粒岩相带岩石的变形作用 93
八、中高压麻粒岩相带岩石的成因 94
第四章 高压麻粒岩类 97
一、高压麻粒岩类的分布和产状 97
二、高压麻粒岩块产出的区域地质特征 98
三、高压麻粒岩类岩石的岩石学 98
四、高压麻粒岩类岩石的矿物学 99
五、高压麻粒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107
六、高压麻粒岩类岩石的变质作用和条件 113
七、高压麻粒岩类岩石变质作用的温压估算 115
八、高压麻粒岩相岩石变质作用的PTt演化和地球动力学 119
二、区域地质特征 120
第五章 紫苏花岗岩 120
一、概述 120
三、岩石学特征 121
四、矿物学特征 123
五、地球化学特征 126
六、紫苏花岗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和温压条件 130
七、成因讨论 131
第六章 孔兹岩系 133
一、概述 133
二、桐柏孔兹岩系的分布和产状 133
三、桐柏孔兹岩系的岩石组合 134
四、桐柏孔兹岩系的岩石类型 139
五、桐柏孔兹岩类的矿物学成分 143
六、桐柏孔兹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原岩类型 150
七、桐柏孔兹岩类原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条件 157
八、桐柏孔兹岩类的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 158
九、桐柏孔兹岩系中的矿物资源 164
第三篇 深成作用 169
第七章 超镁铁-镁铁岩类 169
一、北带 169
二、中带 175
三、南带 198
第八章 中酸性岩类 208
一、变形变质中酸性岩类 208
二、弱变形和未变形中酸性岩类 227
第九章 碱性杂岩类 245
一、概述 245
二、地质特征 245
三、岩石学特征 246
四、矿物学特征 249
五、地球化学特征 254
六、成因讨论 262
第十章 煌斑岩类 266
一、分布、产状和定义 266
二、围岩的成分和包体 266
三、捕虏体和捕虏晶 267
四、煌斑岩的岩石学特征 270
五、煌斑岩及其捕虏体的岩石化学特征 272
六、成因讨论 279
七、形成时代 282
八、共生组合和形成构造背景 282
九、矿化 282
二、研究概况 287
三、区域地质特征 287
第十一章 碳酸盐质构造混杂岩带 287
一、概述 287
第四篇 构造作用 287
四、构造混杂岩的特征 289
五、构造混杂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292
六、构造混杂岩形成的时限和构造位置 293
七、构造混杂岩形成的机制 294
八、结论 294
第十二章 秦岭大别巨型构造混杂岩带 296
一、概述 296
二、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背景 296
三、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特征 298
四、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限 301
六、构造意义 302
五、构造混杂岩带形成的构造位置和环境 302
第十三章 黑硬绿泥石变质带 303
一、概述 303
二、区域地质概况 303
三、岩石学特征 303
四、矿物学特征 305
五、含黑硬绿泥石变质岩的原岩及其形成时代 307
六、黑硬绿泥石的形成作用和时代 308
七、地质构造意义 309
第十四章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310
一、概述 310
二、豫南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分布 310
三、豫南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 311
四、组成豫南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学特征 312
五、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矿物学特征 321
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和原岩成分 337
七、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变质作用 339
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地质构造意义 344
第十五章 秦岭大别巨型糜棱岩带 346
一、概述 346
二、秦岭大别巨型糜棱岩带的特征 346
三、糜棱岩带的岩石组合 348
四、糜棱岩带的运动学特征 351
五、秦岭大别巨型糜棱岩带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354
六、构造意义 358
结语 359
主要参考文献 360
矿物缩写代号 376
图版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