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综述 1
序言 1
大事记 9
第一篇 自然概貌 34
第一章 自然概况 34
第一节 地貌 34
第二节 水文地质 34
第三节 气候 34
第四节 土壤、植被 35
第五节 海域 35
第二章 水系 35
第一节 黄河 36
第二节 海河流域片水系 41
第三节 淮河流域片水系 44
第一节 降水 49
第三章 水文特征 49
第二节 蒸发 50
第三节 水位 51
第四节 流量 53
第五节 径流 54
第六节 泥沙 57
第四章 水资源 59
第一节 水资源量 59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63
第三节 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65
第四节 水环境 67
第五章 水旱灾害 68
第一节 旱灾 69
第二节 洪涝灾 74
第三节 潮灾 85
第四节 其他水灾 89
第一章 水文工作 90
第二篇 水利基础工作 90
第二章 规划计划 91
第一节 规划 91
第二节 计划 93
第三章 勘测设计 102
第一节 勘测机构 102
第二节 勘测设计项目 105
第三节 优秀设计项目 108
第三篇 基本建设 110
第一章 河道治理 110
第一节 黄河东营段治理 110
第二节 市管河道治理 118
第三节 其他河道治理 138
第二章 引黄灌溉 138
第一节 王庄灌区 140
第二节 麻湾灌区 148
第三节 双河灌区 156
第四节 胜利灌区 159
第五节 曹店灌区 168
第六节 宫家灌区 174
第七节 垦东水库灌区 179
第八节 原打渔张引黄灌区 183
第三章 平原水库建设 191
第一节 大型平原水库 193
第二节 中型平原水库 193
第三节 小型平原水库 197
第四章 农村水利建设 199
第一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199
第二节 引河灌溉 200
第三节 井灌区 200
第四节 节水灌溉 200
第五节 人畜吃水 202
第六节 涝洼盐碱地改造 204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 207
第五章 水土保持 207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 208
第三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209
第四节 中心城生态园林工程 210
第五节 生态景观水利 211
第六节 普查与监测 211
第七节 监督与管理 212
第六章 防潮工程 213
第一节 黄河以北防潮堤工程 213
第二节 黄河以南防潮堤工程 214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体系一期工程暨中心城防潮体系工程 215
第七章 水利系统内部基本建设 218
第一节 办公设施建设 218
第二节 职工住宅建设 219
第一章 防汛抗洪 220
第一节 组织领导 220
第四篇 防汛抗旱 220
第二节 防汛指挥现代化建设 226
第三节 防汛纪实 227
第二章 抗旱 230
第一节 组织领导 230
第二节 抗旱纪实 231
第五篇 调水工程 233
第一章 引黄济青工程 233
第一节 工程建设情况 233
第二节 工程管理与调度运行 234
第二章 南水北调工程 236
第三章 二干十二支过清灌溉工程 237
第六篇 科技与教育 239
第一章 科学技术 239
第一节 科技成果 239
第二节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用 243
第四节 优秀科技论文 246
第三节 科技合作与交流 246
第二章 水利教育 250
第一节 成人教育 250
第二节 其他教育 251
第三章 学会协会 252
第一节 水利学会 252
第二节 水利企业协会 252
第七篇 外经外事及招商引资 254
第一章 外经外事活动 254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日元贷款项目 255
第一节 前期准备工作 255
第二节 水利项目建设内容 257
第三节 施工准备情况 259
第四节 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及效益预测 260
第五节 质量管理 263
第六节 省市各级领导及日方对项目的检查指导 263
第三章 招商引资 264
第八篇 水利管理 267
第一章 水利行政事业机构 267
第一节 行政机构 267
第二节 事业机构 270
第三节 局属二级单位 272
第四节 职工队伍 274
第五节 技术职务聘任 274
第六节 干部挂职情况 274
第七节 县区水利机构 275
第八节 乡镇水利机构 276
第二章 水利法制 277
第一节 执法体系 277
第二节 水法规政策 278
第三节 水利执法 280
第四节 普法宣传教育 282
第二节 水资源调查评价 28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83
第三章 水资源管理 283
第三节 水中长期供求计划 284
第四节 水资源保护 289
第五节 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289
第四章 建设管理 29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91
第二节 建设管理制度 291
第三节 施工企业管理 292
第四节 优质施工工程 296
第五章 移民管理 298
第六章 工程管理 298
第一节 河道管理 298
第二节 水库管理 299
第三节 灌区管理 300
第四节 海堤管理 300
第二节 工业及城镇供水水费 301
第一节 农业灌溉水费 301
第七章 规费征收与使用管理 301
第三节 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302
第四节 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 302
第五节 水资源费 303
第六节 其他水利规费 303
第八章 边界水利处理 304
第九篇 水利资产管理与经营 305
第一章 水利财务 305
第一节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305
第二节 财务会计管理 306
第三节 水费价格及收费使用管理 308
第四节 国有水利资产管理 309
第五节 水利审计 309
第二章 水利产业结构 310
第一节 供水结构 310
第二节 水利经济 310
第三节 水利物资 312
第十篇 水利经济体制改革 314
第一章 水利责任制 314
第二章 水利综合经营 314
第三章 确权划界 315
第一节 确权划界原则及步骤 315
第二节 确权划界实施 316
第四章 清产核资 318
第五章 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319
第十一篇 党群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320
第一章 机关党建 320
第一节 组织建设 320
第二节 党员构成 320
第三节 党员教育与管理 320
第二章 纪检与监察 321
第一节 党风党纪教育 321
第三节 源头治理工作 322
第二节 廉政制度建设 322
第三章 水利宣传 323
第四章 工会 32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24
第二节 代表大会 324
第三节 工会主要工作 32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26
第二节 代表大会 326
第五章 共青团 326
第三节 工作活动 327
第六章 精神文明建设 327
第七章 计划生育 329
第十二篇 水利人物 330
第一章 领导人物 330
第二章 先进人物 332
第三章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33
第一节 水利工程 335
第十三篇 县区水利 335
第一章 东营区水利 335
第二节 防汛抗旱 341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42
第四节 水土保持 344
第五节 规费计收 344
第六节 水利机构 345
第七节 水利局历届领导班子成员 345
第二章 河口区水利 346
第一节 水利工程 347
第二节 防汛抗旱 357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60
第四节 水土保持 363
第五节 水政管理 364
第六节 水利机构 365
第三章 广饶县水利 366
第一节 水利工程 367
第二节 主要水利工程建设纪实 373
第三节 防汛抗旱 377
第四节 水土保持工程 379
第五节 规费征收 379
第六节 水利机构 381
第四章 利津县水利 382
第一节 灌溉工程 382
第二节 防洪排涝工程 384
第三节 蓄水工程 385
第四节 人畜饮水工程 389
第五节 防潮工程 391
第六节 防汛抗旱 391
第七节 农田水利配套工程 394
第八节 水土保持工程 395
第九节 水利规费征收和使用 397
第十节 招商引资 398
第十一节 水利机构 399
第五章 垦利县水利 401
第一节 水利工程 401
第二节 防汛抗旱 416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417
第四节 水土保持 418
第五节 规费计收 420
第六节 水利机构 420
第七节 水利人物 421
第十四篇 胜利油田水利 423
第一章 基本情况 423
第一节 水利机构设置 423
第二节 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 424
第三节 水利管理 424
第二章 水利基本建设 426
第一节 引黄工程 426
第二节 蓄水和沉沙工程 429
第三节 净化水厂和管网工程 440
第四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 441
第五节 污水处理工程 441
第六节 防洪排涝工程 441
第七节 黄河口治理及防护工程 443
第八节 海岸防护工程 444
第三章 防汛、排涝和防潮 446
第一节 组织领导及防洪、防潮预案建立 446
第二节 防汛、排涝和防潮制度建设 447
第四章 科学技术 448
第一节 科技成果 448
第二节 科技交流 448
第三节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用 449
附录 450
东营市人民政府有关水利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内容辑要 450
东营市水利局及东营市水利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有关规定、细则和办法内容辑要 453
编后记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