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生态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兰州,阮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8045608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集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一体的系统科学,简要介绍人文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环境恶化的评价、治理、控制以及管理等。

1.1 人文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

1.1.1 人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

第1章 绪论 1

1.1.2 人文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

1.2 人文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3

1.2.1 人文生态学思想的产生 3

1.2.2 人文生态学的发展 4

1.3 人文生态学的特点 5

1.3.1 狭义人文生态 5

1.3.2 广义人文生态学 5

1.4 人文生态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5

1.4.1 人文生态学与心理学 6

1.4.4 人文生态学与法律 8

1.4.2 人文生态学与民族学 8

1.4.3 人文生态学与经济学 8

1.5 人文生态学教育 10

1.5.1 一般性教育 11

1.5.2 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 11

1.5.3 高等教育 12

1.5.4 人文生态学的后教育 12

1.6 人文生态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方法 12

1.6.1 人文生态学的学习方法 12

1.6.2 人文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3

1.6.3 主要参考文献 14

2.1.1 人口分布 16

2.1.2 人口的密度 16

第2章 人文生态环境的主体——人类 16

2.1 人口的基本特征 16

2.1.3 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8

2.1.4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0

2.1.5 人口素质 22

2.2 人口的数量动态 29

2.2.1 世界人口的数量动态 29

2.2.2 我国人口的数量动态 30

2.2.3 人口预测 32

2.2.4 人口数量与地球承载力 33

2.2.5 人口对策 35

2.3 人口的空间动态 35

2.3.1 人的需要 35

2.3.2 人类对地域空间的利用 36

2.4.1 人类与人文生态 37

2.4 人类与人类文明 37

2.4.2 人类生态位 38

2.4.3 人口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38

第3章 人文环境及自然资源 40

3.1 人文环境的概念及类型 40

3.1.1 人文环境的概念 40

3.1.2 环境的类型 41

3.2 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42

3.2.1 经度地带性 42

3.2.2 纬度地带性 42

3.2.3 垂直地带性 42

3.3 人文生态因子及其类型 43

3.3.1 人文生态因子 43

3.3.2 人文生态因子的分类 43

3.3.3 限制因子 44

3.4.1 光及其生态作用 45

3.4 主要人文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45

3.4.2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 50

3.4.3 水分及其生态作用 55

3.4.4 大气及其生态作用 58

3.4.5 土壤及其生态作用 62

3.4.6 人文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 65

3.5 自然资源的分类 66

3.5.1 按再生性质分 66

3.5.2 按所处位置分 67

3.5.3 按生产用途 67

3.6 主要自然资源的保护 67

3.6.1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67

3.6.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72

3.6.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75

3.6.4 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76

3.7 自然保护区 78

3.7.1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自然保护区的内容 78

3.7.2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 78

3.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概况 79

3.7.4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 79

第4章 人文生态系统 80

4.1 人文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80

4.1.1 人文生态系统的概念 80

4.1.2 人文生态系统的组成 81

4.1.3 人文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83

4.1.4 人文生态系统的类型 85

4.2.2 能和能流 86

4.2.1 能源 86

4.1.5 人文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86

4.2 人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86

4.2.3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87

4.2.4 能流途径与能流模式 92

4.3 人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93

4.3.1 人文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养分 93

4.3.2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类型 94

4.4 人文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01

4.4.1 信息的定义和度量 101

4.4.2 信息概念的扩展 103

4.4.3 关于信息不守恒的人文生态学意义 103

4.4.4 人文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03

4.5.1 人文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小周期 107

4.5.2 人文生态系统在中等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演替 107

4.5 人文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化 107

4.5.3 生态系统在大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演化 112

4.5.4 生态系统研究的前沿——系统人文生态学 113

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 115

5.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15

5.1.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115

5.1.2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18

5.2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119

5.2.1 非生物成分 120

5.2.2 生物成分 122

5.3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123

5.3.1 空间结构 124

5.3.2 社会结构 124

5.3.3 资源结构 124

5.4.3 智力流 125

5.4.2 劳力流 125

5.4.1 人口流 125

5.3.4 经济结构 125

5.4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125

5.4.4 物质流 126

5.4.5 能量流动 126

5.4.6 信息流 127

5.4.7 价值流 127

5.5 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化 127

5.5.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28

5.5.2 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 129

5.5.3 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城市 132

5.6 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与规划 133

5.6.2 改造、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134

5.6.3 净化和防治污染的作用 134

5.6.1 绿化城市的作用 134

5.6.4 植物群落可以减少大气中的细菌含量 135

5.6.5 城市规划中应考虑的问题 135

5.6.6 城市生态建设策略 136

第6章 人类面临的人文生态学问题 140

6.1 人口爆炸问题 141

6.1.1 人口爆炸 141

6.1.2 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142

6.2 能源危机 143

6.2.1 能源及其危机 143

6.2.2 能源危机对人类的影响 144

6.2.3 我国能源的基本状况 145

6.3 食物储备下降 146

6.3.1 人类食物的供应状况 146

6.3.2 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 147

6.3.3 我国的粮食问题 148

6.3.4 食物概念的更新 149

6.4 自然资源衰竭 149

6.4.1 自然资源及其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149

6.4.2 非再生性资源的衰减 150

6.4.3 再生性资源的枯竭 151

6.5 环境污染 153

6.5.1 环境污染的概念及类型 153

6.5.2 污染的影响 154

第7章 人文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 159

7.1 生态适应性 159

7.1.1 趋同适应 159

7.1.2 趋异适应(生态型) 159

7.2.1 趋中性生态适应对策思想的产生 160

7.2 趋中性生态适应对策与人文生态系统的稳态概念 160

7.1.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60

7.2.2 人文生态系统稳态概念的形成 161

7.3 研究人文生态系统稳态机制的意义 161

7.4 人文生态系统稳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162

7.4.1 发展经济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163

7.4.2 稳态与动态的关系 163

7.4.3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63

7.5 趋中性生态适应对策的研究 163

7.5.1 植物生态适应对策研究初期阶段 164

7.5.2 植物群落生态适应对策研究发展阶段 164

7.5.3 植物种群生态适应对策研究的现代方法论阶段 166

7.5.4 高山草地植物种群生态适应对策组成 170

7.5.5 草地主要植物种群对干扰的适应特征 171

7.5.6 草地主要植物生态适应对策发生的物质基础 173

7.5.7 高山草地植物种群生态适应对策形成机制 175

7.6 人文生态系统稳态的机理——趋中性生态适应对策 179

第8章 环境质量的人文生态学评价 181

8.1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 181

8.2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182

8.3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83

8.3.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183

8.3.2 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方法 192

8.3.3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95

第9章 人文环境污染的生态工程治理及生态产业 201

9.1 人文环境生态工程的任务及内容 201

9.1.1 环境生态工程的任务 201

9.1.2 环境生态工程的研究内容 202

9.2 人文环境污染的防治工程 203

9.2.1 气体污染及其防治工程 203

9.2.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工程 212

9.2.3 固体废物及其处理工程 215

9.2.4 噪声和振动控制工程 216

9.2.5 恶臭及其治理工程 217

9.2.6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工程 218

9.2.7 其他污染的防治工程 219

9.2.8 环境绿化工程 220

9.3 环境系统生态工程 221

9.3.1 环境系统生态工程的内容 221

9.3.2 环境系统生态工程的工作步骤 222

9.4 人文生态投资 222

9.4.1 人文生态投资的内涵 223

9.4.2 人文生态投资的特殊性 224

9.4.3 发展人文生态投资的理念 224

10.1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26

第10章 人文环境管理 226

10.1.1 区域环境管理 227

10.1.2 部门环境管理 227

10.1.3 资源环境管理 227

10.2 人文环境的质量标准 227

10.2.1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 228

10.2.2 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 229

10.2.3 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现状 229

10.3 人文环境监测 229

10.3.1 环境监测的任务和内容 229

10.3.2 环境监测的方法 230

10.4 人文环境保护法 232

10.4.1 环境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232

10.4.2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233

10.4.3 环境保护机构及职能 234

10.4.4 我国环境保护法简介 235

10.5 我国环境管理的重点 236

10.5.1 我国环境管理的任务 236

10.5.2 当前我国环境管理的重点 237

10.5.3 我国环境管理标准 238

10.5.4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241

10.6 人文环境观的拓展与管理 246

10.6.1 现代人文环境管理观念的拓展 246

10.6.2 人口动态与环境管理 247

10.6.3 人口质量与环境管理 247

10.6.4 良好的人文环境管理促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247

10.6.5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与环境管理创新 248

参考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