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法瑞,李东松,颜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665146
  • 页数:314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1

一、研究对象 1

二、学科内容和体系 2

三、学科性质 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8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 8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6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20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23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23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25

第一篇 自然观 29

第一章 存在的自然界 29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29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9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1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 34

一、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 34

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作用 36

三、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 39

一、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41

第三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41

二、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 42

三、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45

第四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6

一、物质系统的稳定性 46

二、物质系统的可变性 48

第二章 演化的自然界 53

第一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 53

一、恩格斯与自然界历史观 53

二、自然界演化的唯象描述 55

一、自组织理论及其哲学意义 57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中的自组织过程 57

二、自组织演化理论的几对基本范畴 60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63

一、可逆与不可逆 63

二、进化与退化 66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69

一、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 69

二、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基本方式 70

三、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定律 71

四、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 72

第一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75

一、人类的产生与人类地位观的演变 75

第三章 人与自然界 75

二、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78

三、人的新进化 80

第二节 人工自然的发展和特点 81

一、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 81

二、人工自然的特点 82

三、人工自然的演变过程 85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88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88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90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92

第一节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97

一、科学认识的特点 97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97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问题 97

二、科学认识系统 99

三、科学认识过程 101

四、科学技术方法与方法论 102

第二节 科学问题 104

一、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104

二、科学问题及其分类 106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 108

一、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意义 109

第三节 科研选题 109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11

第五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116

第一节 科学事实 116

一、科学事实的规定 116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和作用 117

第二节 科学观察 118

一、科学观察及其特点 118

二、科学观察的作用和局限 120

第三节 科学实验 121

一、科学实验及其类型 121

二、科学实验的特点和作用 123

第四节 观察与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125

一、观察渗透理论 125

二、科学仪器的性质和作用 127

三、观察的客观性 128

四、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 129

第六章 科学思维与科学理论 132

第一节 科学抽象 132

一、科学抽象及其过程 132

二、科学抽象的成果 134

第二节 科学思维 138

一、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138

二、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145

三、创造性思维 151

第三节 科学假说 154

一、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 155

二、假说的来源与形成假说的方法 157

三、科学假说的检验与发展 159

第四节 科学理论 163

一、科学理论的特征 163

二、科学理论的结构 164

三、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165

四、科学理论的评价 168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171

第一节 技术方法概述 171

第七章 技术创造与技术创新 171

二、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173

三、技术方法的原则 175

第二节 技术决策 175

一、技术预测 176

二、技术评估 179

第三节 技术发明 182

一、技术发明的特点和类型 182

二、技术原理构思 184

三、技术方案设计 185

一、技术创新及其分类 187

第四节 技术创新 187

二、技术创新的过程 190

三、技术创新的模式 192

四、技术创新的风险与防范 194

第八章 横断科学方法 197

第一节 数学方法 197

一、数学方法的特点 197

二、数学方法的作用 198

三、数学方法的应用 199

第二节 系统科学方法 202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202

二、常用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 205

三、自组织理论方法 208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217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 21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特征 217

一、科学的性质和特征 217

二、技术的性质和特征 220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21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223

一、科学分类的原则 223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225

三、研究科学分类和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意义 226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227

一、科学共同体 227

二、科学的社会建制 230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整体能力 232

第十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和趋势 236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236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 237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 242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245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47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247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48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50

四、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50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 253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 253

二、技术发展的模式 257

第四节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58

一、大科学与高技术 258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26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66

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发展 266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266

二、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 269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变革 272

四、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27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276

一、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 276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280

第三节 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82

一、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途经 282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286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90

第一节 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 293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 293

一、科学理性及其批判性反思 294

二、科学的规范结构 296

三、科学精神 297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功利主义 299

一、技术理性的基本内涵 299

二、功利主义与人类价值 301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之间的张力 303

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303

二、技术伦理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307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原则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