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耕地保护的经济学内涵及原因 1
1.1.1 耕地保护的内涵 1
第一章 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 1
1.1.2 耕地保护的原因:外部性、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2
图1-1 耕地价值的构成 3
图1-2 市场失灵与耕地的过度损失 4
1.2 耕地保护的目的和途径 5
1.2.1 耕地保护的目的 5
表1-1 农地非农化不同形态土地价格之比较 5
1.2.2 耕地保护的途径:消除市场与政府失灵 6
1.3 耕地保护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8
1.3.1 国外研究动态 8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5
1.3.3 研究评述 20
2.1.1 土地利用现状 25
2.1 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代表性国家耕地保护问题 25
第二章 耕地利用与保护的比较研究 25
表2-1 全世界及一些国家的土地占用基本情况 26
2.1.2 工业化过程中的耕地减少态势 27
图2-1 全世界及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和耕地压力 27
图2-2 全世界及主要国家耕地压力指数 27
图2-3 1990—2001年可耕地和城市化率变化 28
2.1.3 农地资源消费增长耗竭曲线 28
2.2 代表性国家或地区耕地保护制度比较 29
2.2.1 美国——政府主导型公众参与式的农地保护体系 30
图2-4 农地资源消费增长耗竭曲线 30
2.2.2 日本——土地用途管制和农地规模经营 32
2.2.4 英国——鼓励农地改良,用灵活的规划引导农地变更 33
2.2.3 加拿大——农地保护计划 33
2.2.5 法国——权属管理保护农地 34
2.2.6 我国台湾地区的农地保护 35
附表1 典型国家主要年份人口、土地和城市化数据表 38
第三章 我国耕地资源变化态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39
3.1 我国耕地变化态势分析 39
3.1.1 我国耕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 39
3.1.2 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历史阶段分析 40
3.1.3 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方向分析 41
图3-1 我国耕地面积变化 41
3.1.4 耕地资源变化的区域差异 42
图3-3 我国耕地增加的结构分析 42
图3-2 我国耕地增减变化 42
图3-4 我国耕地减少的结构分析 43
图3-5 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 44
表3-1 各区域减少耕地因素构成 45
3.1.5 我国耕地变化趋势分析 45
表3-2 我国耕地边际占用趋势 45
图3-6 我国耕地减少趋势预测(耕地减少的边际效应) 46
3.2.1 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46
3.2 我国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 46
3.2.2 我国耕地保护问题存在的根源 49
4.1.2 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农民的根本问题 51
4.1.1 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51
4.1 耕地保护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51
第四章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演变及其绩效分析 51
4.1.4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耕地总量逐年减少趋势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52
4.1.3 土地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52
4.2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演变 53
图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 54
图4-2 1979—2003年环比年净减少耕地面积 55
4.3 我国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 57
4.3.1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57
图4-3 我国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 58
4.3.2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58
4.3.3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59
4.3.4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有关政策 61
4.3.5 农用地管理的有关政策 62
4.3.6 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 63
4.4 我国省域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 63
4.4.1 1978—1996年我国省域耕地变化的主要特征 63
4.4.2 1996年至今我国省域耕地变化的主要特征 64
表4-1 199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65
4.5 我国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模型 67
4.5.1 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变量选择和赋值 67
表4-2 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变量框架 68
4.5.2 耕地变化驱动模型构建 69
表4-3 我国耕地保护相关政策一览表 69
表4-4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力度和绩效 70
4.6 现行耕地保护政策的效果分析 70
图4-4 耕地保护政策强度与效果比较图 71
5.1.1 区域选择和说明 73
第五章 区域耕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政策调控 73
5.1 区域耕地资源禀赋比较分析 73
5.1.2 数据处理和模型选择 74
图5-1 我国六大区域及典型区域选择 74
表5-1 2003年我国区域耕地保护状态指标值 75
5.1.3 区域耕地总量优势比较分析 76
表5-2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矩阵表 76
图5-2 我国每一劳动力拥有耕地面积 76
表5-4 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的区域差异矩阵表 77
表5-3 我国耕地质量的区域差异矩阵表 77
表5-5 我国耕地总量综合指数的区域差异矩阵表 78
5.1.4 省域耕地资源总量优势聚类分析 79
图5-3 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优势比较聚类分析 80
5.2 区域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与空间效率 81
5.2.1 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度量 81
图5-4 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优势比较图 81
表5-6 区域土地利用的效益与比较优势 82
图5-5 农业土地利用效益 83
图5-6 非农业土地利用效益 84
图5-7 土地利用比较优势 84
5.2.2 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的衡量 85
表5-8 不同省份建设用地对GDP增长贡献的测算(1989—2001) 86
表5-7 不同省份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 86
5.3 土地利用政策的反思及调整方向 87
5.3.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区域资源禀赋的矛盾 87
5.3.3 土地利用政策思路的调整 88
5.3.2 规划指标分解与区域发展差异的矛盾 88
附表2 2003年我国不同区域耕地总量各项指标统计表 91
附表3 我国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统计表 92
第六章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态势与政策需求分析 94
6.1 耕地资源需求态势分析 95
6.1.1 耕地需求模型 95
图6-1 基于耕地资源短缺分析的耕地保护政策需求研究思路图 95
6.1.2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分析 96
6.2 耕地资源供给态势分析 97
表6-1 耕地需求模型中主要因素的预测 97
表6-2 基于100%自给的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需求 97
表6-3 基于90%自给的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需求 97
图6-2 我国路网密度变化情况和回归曲线 98
6.2.1 耕地供给模型相关因素的预测分析 98
图6-4 我国城市化率变化情况和回归曲线 99
图6-3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和回归曲线 99
6.2.2 基于驱动力影响的耕地供应量预测 100
表6-4 我国耕地供应模型影响因素预测分析 100
6.3 耕地保护政策需求分析 101
表6-5 基于100%自给率的耕地保护政策需求分析 101
6.4.2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播与总播比 102
表6-6 基于90%自给率的耕地保护政策需求分析 102
6.4 耕地资源短缺的缓解途径及其可行性 102
6.4.1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粮食单产 102
6.4.3 提高占用耕地的门槛,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和速度 103
6.4.4 盘活城市存量用地,积极进行城市改造,提高用地效率 104
第七章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研究 107
7.1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内容和形成 107
7.1.1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107
图7-1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108
7.1.2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09
图7-2 我国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 110
7.2.1 各地基本农田保护的基本做法 113
7.2 各地的基本做法与经验教训 113
图7-3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程序图 116
7.2.2 部分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的新探索 121
7.3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22
7.3.2 基本农田“占优补劣”现象较为普遍 123
7.3.1 基本农田保护“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现象严重 123
7.3.3 基本农田分级制度不完善 124
7.3.4 基本农田监测手段滞后于土地利用变化 124
7.3.5 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 124
7.3.6 规划方法滞后 124
7.3.7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有待进一步完善 125
7.3.8 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严重不对等 125
7.3.9 基本农田保护机制不完善 126
7.3.10 易地补充、易地代保制度不完善 126
7.4.1 制度措施 127
7.4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改革与创新 127
7.4.2 经济措施 130
7.4.3 行政措施 131
7.4.4 法律措施 132
7.4.5 生态环境措施 133
7.4.6 技术措施 135
8.1 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保护制度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 139
8.1.1 耕地利用和保护的外部性 139
第八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保护制度创新 139
8.1.2 耕地保护的市场失灵 140
8.1.3 耕地保护的政府失灵 141
8.2 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保护制度创新目标取向与基本思路 142
8.2.1 目标取向 142
8.2.2 基本思路 143
8.3 营造有利于耕地保护的外部环境 145
8.3.1 改革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 145
8.3.2 改革现行干部考核制度 147
8.4 建立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148
8.4.1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的问题 149
8.4.2 产权设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151
8.4.3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152
8.5 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 153
8.5.1 28号文件出台的背景 154
8.5.2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充分运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机制 155
8.5.3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156
8.5.4 改革土地管理体制 157
8.5.5 改革土地管理方式 157
8.5.6 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 159
8.5.7 积极推进节约用地,建立节地型社会 161
第九章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研究 162
9.1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163
9.2 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对比研究 166
9.2.1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 166
9.2.2 管理机制的对比研究 172
9.3 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180
9.4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省以下统一管理的改革配套措施探讨 184
9.4.1 国土资源管理省以下统一管理的利弊分析 184
9.4.2 国土资源管理省以下统一管理的改革配套措施探讨 187
10.1 平湖市概况 189
第十章 沿海发达地区耕地保护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 189
10.1.1 地理区位与行政区划 189
10.1.2 社会经济状况 189
表10-1 平湖市土地利用结构(2001) 191
10.2.1 土地利用结构状况 191
10.2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191
图10-1 平湖市城市化发展历程 192
10.2.2 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92
图10-2 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 193
表10-2 平湖市1999—2003年建设用地使用情况 193
10.2.3 近五年建设用地使用情况 193
图10-3 耕地历年面积变化情况 194
表10-3 1995—2003年末农用地面积情况表 194
10.2.4 农用地及耕地的变化情况 194
10.3 现行耕地保护政策绩效分析 195
10.3.1 现行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 195
图10-4 园地历年面积变化情况 195
图10-5 林地历年面积变化情况 195
10.3.2 现行耕地保护政策绩效分析 197
表10-4 平湖市1996—2003年农业种植情况表 198
10.4 耕地保护影响机制分析 198
10.4.1 市场机制与耕地保护 198
10.4.2 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 199
图10-6 平湖市粮食作物产值和经济作物产值比对照 199
10.4.3 土地经营方式与耕地保护 200
表10-5 平湖市1996—2003年耕地和建设用地情况表 200
表10-7 平湖市养殖业规模经营总体情况 201
表10-6 平湖市种植业规模经营总体情况 201
表10-8 规模经营与农户承包经营情况对比 202
表10-9 农村家庭主要生产结构情况 203
10.4.4 农业政策与耕地保护 203
10.4.5 公共财政机制与耕地保护 204
10.4.6 耕地保护的影响机制 204
10.5 沿海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策略研究 205
图10-7 耕地保护的影响机制 206
10.5.1 耕地保护的长期策略 206
10.5.2 耕地保护的近期对策 208
11.1 荆州市概况 210
第十一章 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机制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 210
11.1.2 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210
11.1.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 210
表11-1 1980—2002年荆州市人口变化状况分析表 211
11.1.3 土地利用状况 212
表11-2 1995—2003年荆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213
11.1.4 城市化发展状况 214
表11-3 1997—2003年荆州城市化发展状况分析表 214
11.2 农用地及耕地状况分析 215
11.2.1 农用地状况分析 215
图11-1 2003年末荆州市农用地结构 216
表11-4 2003年末荆州市农用地结构分析表 216
表11-5 1996—2003年荆州市农用地变化动向分析表 217
表11-6 1996—2003年荆州市建设用地变化状况分析表 218
表11-7 1996—2003年荆州市未利用地变化状况分析表 218
11.2.2 耕地状况分析 219
图11-2 2003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 219
表11-8 2003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状况表 219
表11-9 1997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变化状况表 220
表11-10 1998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变化状况表 220
表11-11 1999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变化状况表 221
表11-12 2000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变化状况表 221
表11-13 2001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变化状况表 221
表11-14 2002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变化状况表 222
表11-15 2003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变化状况表 222
表11-16 1997—2003年度荆州市耕地结构状况变化分析表 222
表11-17 1997—2003年荆州市耕地变化状况分析表 223
表11-20 1999年度荆州市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表 224
表11-19 1998年度荆州市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表 224
表11-18 1997年度荆州市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表 224
表11-22 2001年度荆州市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表 225
表11-21 2000年度荆州市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表 225
表11-24 2003年度荆州市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表 226
表11-23 2002年度荆州市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表 226
11.2.3 耕地面积数据准确性分析 228
表11-25 荆州市耕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表 228
表11-26 荆州市耕地面积准确性分析表 230
11.2.4 主要农作物生产分析 231
11.3 农用地保护相关因素分析 232
11.3.1 农用地保护状况分析 232
11.3.2 耕地保护政策分析 232
表11-27 1980—2002年荆州市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动态分析表 233
表11-28 1980—2002年荆州市主要农作物生产状况分析表 234
表11-29 1996—2003年荆州市农用地变化状况分析表 235
图11-3 1996—2003年农用地变化情况 235
11.3.3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 236
11.3.4 农地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 236
表11-30 荆州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情况汇总表 237
表11-31 荆州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情况分析表 238
表11-32 1980—2002年荆州市地方经济结构分析表 239
表11-33 1996—2003年荆州市工农业用地效益分析表 240
11.3.5 农业生产及农民收益分析 240
11.3.6 农业政策和农民自主经营 241
表11-34 农民生产及收益状况调查分析表 241
表11-35 1980—2002年荆州市地方财政及居民收入状况分析表 242
11.3.7 农庄经济和农地保护 243
11.4 荆州地区农地保护政策回顾 244
11.5 中部地区农地保护策略研究 246
12.1.1 开发区的起源 250
12.1 开发区的一般理论 250
第十二章 我国各类园区用地研究 250
表12-1 区位论的发展阶段 252
12.1.2 开发区的相关理论 252
12.2 我国各类园区的现状与特点 255
12.2.1 我国各类园区的兴起与成效 255
12.2.2 我国各类园区的类型 257
12.2.3 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和特点 258
12.3 我国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59
12.3.1 存在的问题 261
图12-1 我国各类开发区的数量比例 262
12.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三次占地高潮 269
12.3.3 开发区问题产生的根源 273
12.4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277
12.4.1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77
12.4.2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78
12.4.3 指标体系设立的过程 280
12.4.4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80
12.4.5 指标权重的确定 281
12.4.6 综合评价 282
表12-2 指标权重表 282
12.5 对当前园区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283
表12-3 按行业分类每平方米土地的附加值 290
后记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