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集 人民时评2005年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人民日报评论部编
  • 出 版 社:北京:红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5113577
  • 页数:4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数十位知名作者精心撰写,年度热点焦点精要评论。对广大读者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危难中托起爱的方舟 唐易水 1

忠诚岂止在军营 盛若蔚 4

十三亿的警钟 白剑峰 6

想起三位长寿老人 王华超 8

把“牢”补牢 凌焕新 10

从为民工预订火车票谈起 李德民 12

“热易犯困”另想 张保振 14

公派教师留学意味什么 陈家兴 16

宋鱼水的微笑 裴智勇 19

让网上有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 唐宋 21

从百分之七十的调解率说起 刘汉俊 23

唱起形势教育这台“拿手好戏” 李俭 25

岁末话送礼 季音 27

基层干部人才多 韩钟昆 29

自焚者的新生 金鳞 31

治“赌”用重典 刘思启 33

千万元“红包”的喜与忧 李德民 35

得与失 石开 37

争与让 石开 39

一个实实在在的举动 吴亚明 42

给市民多一点公共空间 刘成友 45

自主创新意味着什么? 陈家兴 47

党员如何过春节 常青 49

春联遐思 陈小红 51

走出数字误区 李长虹 53

中国农民的福气 李德民 56

寻找文化中国 李舫 58

为了不忘历史 刘祖禹 61

“署名”为何成问题? 蔡朝阳 63

为什么要振兴中医? 毕全忠 陈裕容 65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心 原国峰 67

震撼源自思想深度 仲言 70

“我是党员”的涵义 吴兴人 73

本地的“和尚”在哪里? 卢新宁 75

“红色旅游”的魅力 吕先声 78

从邓拓的廉洁说起 季音 80

先进要“进” 张保振 82

党员向雷锋学什么 常青 84

为何又爱又怵? 唐宋 86

打造更多“精神品牌” 陈家兴 88

从“学用”筷子说起 向贤彪 90

谁来关注“拇指文化”? 苏天 92

给思维插上什么翅膀? 陈祖甲 94

“自我竞争力”三题 江南客 96

百姓关心与关心百姓 李长虹 98

警惕假记者 李德民 100

“先进”要从我做起 江金友 102

“家谱热”的冷思考 彭友茂 104

李学生,我们为你感动 王全书 106

“现在的官不好当了!” 李俭 108

知政失者在草野 吴兴人 110

别让批评缺席 蔡朝阳 112

说“细节” 王建平 114

别忘了“我是党员” 申尊敬 116

“免费西湖”的启示 江南客 118

经济学家的价值 何刚 120

欢迎图书下乡来 魏民岩 122

圆明园“防渗工程”折射了什么? 陈家兴 124

张云泉的“三鞠躬” 刘汉俊 126

领导同志,请在意您的讲话 石开 128

“首先对我批评” 许贵元 131

医学的人性关怀 白剑峰 133

让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 王朝明 135

“帝王剧热”当降温 仲言 137

“领导干部”的涵义 李庚辰 140

正是读书好时光 陈家兴 142

“站出来”与“看出来” 常青 144

齐心协力抓发展 景延安 146

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 丁刚 148

广阔背景下的理性思考——听爱泼斯坦生日答谢词有感 范敬宜 150

我们是一家人 《环球时报》评论员 153

三个“不等式”的启示 张德培 郝斌生 155

今天怎样学习聂耳 孔祥庚 157

杨靖宇将军百年诞辰感言 徐光春 159

“月光族”之忧 李德民 162

珍惜重要战略机遇期 何刚 164

以两岸同胞的福祉为重 吴亚明 166

领着走,还是跟着走? 仲言 168

善待媒体批评 怡然 170

天之功?天之过? 许小峰 172

电视小品大赛的启示 仲呈祥 174

喜看今日“汉语热” 张欣 176

执法大整改,我们期待 吴兢 178

从“公马”看“公车” 钱江 180

杭州破解看病难的启示 李长虹 182

奉献者的无私与全社会的有情 白剑峰 184

技术能手是宝贵人才 蔡朝阳 186

“树种不对”的教训 杜峻晓 188

我们怎样爱孩子 唐宋 190

局长接待与促进和谐 吴兴人 192

有感为烈士立碑 陈洪锦 194

因为感动而行动 李长虹 196

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 汪金友 198

高考在考谁 唐宋 200

规划不是“孩儿脸” 江人 202

让残疾人生存发展“无障碍” 伍涓 204

发挥好“红色旅游”的作用 何刚 206

华西村的“党员名言” 陈洪锦 208

开动脑筋就有办法 刘成友 210

靠自主创新才能站得住 吴艳华 212

为两岸交流开新局 王尧 214

不慕时尚成经典 王晓河 216

打击盗版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何刚 218

记者当自重 李德民 220

爱国,知之深方爱之切 唐宋 222

环保局长为何匿名举报 刘毅 224

群众眼里的“满意工程” 纪东冲 226

城市建设不能断了文脉 陈家兴 228

一次宣誓一生追求 魏亭 230

报国,踏上西去的列车 唐宋 232

电闸上的“科学发展观” 李长虹 234

虚假新闻是新闻界之耻 欣闻 236

矢志振兴中华 王慧敏 239

聚集在爱国主义旗帜下 林治波 241

郑和因何打动世界 何刚 243

三“称”政绩 姬建民 245

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 唐宋 247

东海喜见大黄鱼 江坪 249

说“需要” 王晓河 251

常去看看老战士 罗雪村 253

从劳模的烦心事说起 何勇 255

医疗不可盲目“攀高” 白剑峰 257

常弃非分之想 朱文鸿 259

对“无意见”要分析 胡海军 261

节约的“知”与“行” 陈家兴 263

风险的两面观 甘成士 265

“铿锵”的遗言 常青 267

铭记那个夜晚——写在“八一”建军节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 林治波 269

爱心激励童心 江作苏 273

电视剧《冼星海》的启示 逄先知 274

构筑节约的“天平” 张建宇 277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季音 279

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汪金友 281

把节约放在首位 唐宋 283

如何正确表达利益诉求 江南客 285

尊重平凡 唐勇 287

我们怎样记住历史 唐易水 289

“将军,向您敬礼!” 常青 291

一天背后的八年 刘仰东 293

团结就是力量 王小兰 295

从历史走向未来 林治波 297

文化长城永不倒 唐宋 299

牢记他们的名字 唐勇 301

到哪里寻找人生舞台? 吕先声 303

国难见气节 江作苏 305

不忘 汪金友 307

超越国界的爱 唐宋 309

战斗力和生产力 冯增田 311

我们为什么记录抗战? 唐音 313

迷人的西藏 陈陆军 315

赤子丹心向祖国 胡线勤 317

战争史上的奇观 廖廓 319

文艺天职与神圣使命 仲呈祥 321

伟大的责任 林治波 323

我们共同的使命 丁刚 326

和平,最伟大的事业 唐宋 328

重新认知脚下的土地 杨雪梅 330

进取如诗 张保振 332

“三个层面”话节约 陈家兴 334

与孩子一起成长 方金勇 336

说“雅好” 刘效仁 338

共产党员要讲“认真” 姚鸿健 340

中秋夜遐思 唐勇 342

警惕“伪科技”迷信 吴兴人 344

新农村该怎样建设 陈家兴 346

像杨业功那样做人 凌焕新 348

责任需要担当 蔡朝阳 350

咀嚼复旦老校长的忠告 李泓冰 352

责任源自爱 纪东冲 355

少“上来”点多“下去”些 仲言 357

国歌响起来,我心更豪迈 蔡朝阳 359

希望更多青年自主创业 昆嵛 361

九九重阳话敬老 陈小红 363

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林治波 365

谈笑凯歌还 唐宋 367

奉献者的快乐 唐勇 369

哺农三思 王朝明 371

成功者没有八小时以外 张雨楠 373

倾听唐蕃古道的诉说 徐锦庚 375

关心 用心 开心 朱夏炎 377

城市发展三忌 唐宋 379

让中国图书尽快“走出去” 汪建国 381

学会倾听 冯小军 383

忧心北京的水 吴昊 385

给基层干部更多的关心 江南客 388

宽容的限度 凌焕新 390

创新发展模式之我见 佟星 392

“地大物博”的再思考 彭友茂 394

喜悦而不自满 胡谋 396

可敬的白芳礼 肖荻 398

理性看待公务员报考热 盛若蔚 400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 唐宋 402

谁是真的英雄 唐勇 404

奢风不可长 李俭 406

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林治波 408

从“顺其自然”想到的 江坪 410

述职要“述学” 方金勇 412

兢兢以强 王晓河 414

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 纪东冲 416

干部群众需要党报 黄福高 418

说“经典” 张保振 420

领导干部更应学习与思考 林治波 422

自主创新促品牌建设 何刚 424

孝义之士张尚昀 王全书 426

青年怀壮志 报国正当时 纪东冲 428

生死关头的壮美人生 唐勇 430

少年应识愁滋味 范敬宜 432

“小人物”也有大发明 唐宋 435

有爱走遍天下 潜问根 437

说公德 林治波 439

毛毛雨湿衣裳 平和 441

警惕“钱”的诱惑 汪金友 443

爱的“息壤” 王朝明 445

唱响正气歌 傅庚辰 447

小举措需要大勇气 徐锦庚 449

在磨砺中成长 唐宋 451

履行承诺 蔡朝阳 453

对下属多一点体恤 谷亮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