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篇 3
第一章 古代哲学对气的论说 3
第一节 气与精气学说的源流 4
第二节 气与精气的基本概念 6
第三节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7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8
二、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 8
第四节 精气的运动和气化 11
一、精气的运动 12
二、气化的规律 12
第五节 精气聚而为之人 15
一、人为精气所构成 15
二、神为精气所化生 16
第二章 《内经》对气的论说 17
第一节 气在《内经》中的基本内容 17
一、气是宇宙形成的本原 18
二、气是人体的物质基础 18
第二节 气在《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20
一、气在阴阳五行中的运用 20
二、气在五运六气中的运用 21
三、气在藏象中的运用 22
四、气在病因病机中的运用 24
第三节 气在《内经》中的运动规律 29
一、制约依存规律 30
二、消长转化规律 31
三、升降出入规律 32
第一节 张仲景对气的研究和应用 34
第三章 历代各家对气的论述 34
一、对气的论述 35
二、气的临床应用 36
第二节 李东垣的脾胃之气说 38
一、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38
二、脾胃是气升降运动中的枢纽 39
三、元气与阴火的关系 40
四、脾胃气虚是内伤病发生的主因 40
第三节 孙一奎之诸气说 41
一、原气是性命之根源 42
二、宗气是诸气之宗主 42
二、胸中大气统摄诸气 43
第四节 喻嘉言之大气说 43
一、气为生命活动之本 43
三、大气的实质与功能 44
第五节 徐大椿之命门元气说 44
一、命门元气有元阴元阳之分 45
二、命门元气有温煦和滋养作用 45
三、保护元气为“医家第一活人大义” 46
第六节 李用粹的气病不同治法 46
一、主张百病皆生于气 46
二、诸气病的不同治法 47
第七节 林珮琴的气病辨证治疗 48
一、人以气为本 48
二、诸病从气治 49
第八节 唐宗海的血病从气治 50
一、气的生成途径 50
二、血病从气论治 51
第九节 张锡纯之大气下陷说 52
一、大气的作用和特点 53
二、大气下陷的临床表现 53
三、大气下陷的辨证论治 54
第四章 气的分类与功用 56
第一节 动态物质之气 56
一、原气 57
二、宗气 58
三、营气 60
四、卫气 62
第二节 机体功能之气 64
一、心气的功能 64
二、肺气的功能 65
三、脾气的功能 67
四、肝气的功能 69
五、肾气的功能 71
六、胆气的功能 72
七、胃气的功能 73
八、小肠气的功能 75
九、大肠气的功能 76
第三节 气的综合作用 77
一、推动作用 77
十、膀胱气的功能 77
二、温煦作用 79
三、防御作用 80
四、固摄作用 80
五、营养作用 81
六、气化作用 82
第五章 气的特殊功能活动 84
第一节 气机的特殊调节作用 84
一、气机运动的基本内容 85
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规律 86
三、经络气机升降规律 87
第二节 气化的独特生理功能 88
一、气化的基本内容 89
二、气化的具体形成 90
第六章 气与精血津液的关系 93
第一节 气与精血的关系 93
一、气与精的关系 93
二、气与血的关系 95
第二节 气与津液的关系 96
治疗方法篇 101
第一章 从气论治的意义 101
第一节 气的特殊主导作用 101
第二节 治病求气与扶正祛邪 102
一、标本治法 103
二、扶正祛邪 105
一、补气法 107
第二章 治气方法 107
第一节 治气主法 107
二、温气法 109
三、理气法 110
四、升气法 111
五、降气法 112
六、敛气法 113
七、清气法 113
第二节 治气兼法 114
一、补气养血法 114
二、理气活血法 115
三、益气养阴法 115
四、清气生津法 116
第一节 甘温益气药 119
红参 119
气药气方篇 119
第一章 补气药 119
党参 121
黄芪 123
白术 126
扁豆 128
甘草 129
大枣 131
饴糖 132
第二节 甘凉益气药 133
西洋参 133
生晒参 134
太子参 136
山药 137
黄精 139
绞股蓝 140
第二章 清气药 142
第一节 清气泻火药 142
黄芩 142
黄连 144
黄柏 146
栀子 148
龙胆草 150
穿心莲 151
夏枯草 152
第二节 清气保津药 153
石膏 153
知母 155
芦根 157
天花粉 158
淡竹叶 159
第三章 温气药 161
第一节 温气振阳药 161
附子 161
干姜 164
肉桂 166
吴茱萸 168
第二节 温气散寒药 168
花椒 169
高良姜 170
草豆蔻 171
丁香 172
小茴香 173
荜茇 174
荜澄茄 175
第四章 调气药 177
第一节 理气药 178
木香 178
橘皮 180
砂仁 181
白豆蔻 182
香附 183
甘松 184
佛手 185
香橼 186
檀香 187
荔枝核 187
川楝子 188
乌药 189
第二节 破气药 190
枳壳 190
枳实 192
厚朴 193
槟榔 194
大腹皮 196
青皮 196
第三节 升气药 198
升麻 198
柴胡 199
葛根 201
桔梗 202
第四节 降气药 204
沉香 204
旋覆花 205
苏子 206
第五章 敛气药 207
第一节 酸温敛气药 207
山茱萸 207
五味子 209
乌梅 211
第二节 酸寒敛气药 212
五倍子 212
诃子 213
第六章 补气方 215
第一节 甘温益气方 216
补中益气汤 216
四君子汤 219
六君子汤 221
保元汤 223
七味白术散 225
参苓白术散 226
第二节 甘凉益气方 228
生脉饮 229
麦门冬汤 234
白虎加人参汤 238
王氏清暑益气汤 240
清燥救肺汤 241
沙参麦冬汤 244
第七章 清气方 248
黄连解毒汤 250
第一节 清气泻火方 250
泻心汤 253
清瘟败毒饮 254
普济消毒饮 257
龙胆泻肝汤 260
泻青丸 263
泻黄散 265
泻白散 268
凉膈散 270
第二节 清气保津方 272
白虎汤 272
解毒合白虎汤 276
竹叶石膏汤 278
桑杏汤 281
桑菊饮 283
银翘散 286
清营汤 290
清宫汤 293
清络饮 294
第八章 温气方 297
第一节 温气振阳方 298
四逆汤 298
通脉四逆汤 301
附子汤 303
参附龙牡汤 305
参附汤 307
芪附汤 309
术附汤 310
回阳救急汤 311
第二节 温气散寒方 313
理中丸 313
附子理中丸 316
吴茱萸汤 317
小建中汤 319
黄芪建中汤 322
大建中汤 323
第九章 调气方 326
越鞠丸 327
第一节 理气方 327
良附丸 329
金铃丸 330
天台乌药散 331
导气汤 333
橘核丸 334
半夏厚朴汤 335
第二节 破气方 337
木香槟榔丸 338
枳实导滞丸 339
四磨汤 340
厚朴七物汤 342
厚朴温中汤 343
第三节 升气方 344
清震汤 345
升陷汤 346
升阳益胃汤 347
益气聪明汤 349
第四节 降气方 351
沉香降气汤 351
苏子降气汤 352
旋覆代赭汤 354
丁香柿蒂汤 356
第十章 敛气方 359
一服散 360
第一节 酸温敛气方 360
四神丸 361
真人养脏汤 362
水陆二仙丹 364
桃花汤 365
赤石脂禹余粮汤 367
固冲汤 368
玉关丸 369
第二节 酸寒敛气方 370
芍药甘草汤 370
都气丸 372
麦味地黄丸 373
养阴清肺汤 375
大定风珠 377
证治纲要篇 383
第一章 气虚证的辨证治疗 383
第一节 诸脏气虚证 383
一、心气虚证 383
二、肺气虚证 386
三、肝气虚证 388
四、脾气虚证 388
五、肾气虚证 390
第二节 诸腑气虚证 392
第二章 气实证的辨证治疗 394
第一节 诸脏气实证 394
一、心气实证 394
二、肺气实证 395
三、肝气实证 397
四、脾气实证 398
第二节 诸腑气实证 400
一、胃气实证 400
二、大肠气实证 401
三、小肠气实证 402
四、膀胱气实证 402
第三章 精血津液异常从气论治 405
第一节 阴精不足从气治 405
一、肾精亏损从气治 405
二、天癸不足从气治 406
第二节 血脱血虚从气治 407
一、血脱从气治 407
二、血虚从气治 408
第三节 津液亏损从气治 409
一、心肺阴液不足从气治 409
二、肝肾阴液亏损从气治 411
三、脾胃津液虚少从气治 412
第四节 痰瘀内阻从气治 414
一、痰液内停从气治 414
二、瘀血阻滞从气治 418
第四章 六淫病从气论治 424
第一节 寒湿病从气治 425
一、寒病从气治 425
二、湿病从气治 426
一、暑病从气治 428
第二节 暑火(热)病从气治 428
二、火(热)病从气治 430
第三节 风燥病从气治 431
一、风病从气治 431
二、燥病从气治 432
第五章 七情病从气论治 434
第一节 喜怒思所伤从气治 436
一、暴喜为病从气治 436
二、大怒为病从气治 437
三、久思为病从气治 438
一、忧悲为病从气治 439
二、惊恐为病从气治 439
第二节 忧悲惊恐所伤从气治 439
第六章 气病从精血津液论治 441
第一节 气病从精血治 441
一、气病从阴精治 443
二、气病从阴血治 445
第二节 气病从津液治 448
一、气病从阳津治 449
二、气病从阴液治 452
临床应用篇 457
第一章 内科 457
第一节 外感热病 457
一、风温 457
二、湿温 468
三、暑温 477
四、秋燥 483
第二节 内伤杂病 490
一、咳嗽 490
二、哮喘 495
三、肺痈 501
四、肺痨 505
五、心悸 510
六、胸痹 515
七、多寐 520
八、健忘 522
九、眩晕 525
十、鼓胀 529
十一、呕吐 534
十二、郁证 539
十三、厥脱 544
十四、中风 554
十五、胃痛 567
十六、噎膈 572
十七、泄泻 578
十八、淋证 584
十九、癃闭 593
第二章 妇科 601
第一节 月经病 601
一、月经先期 602
二、月经后期 605
三、月经过多 608
四、闭经 612
第二节 带下病 616
一、白带 617
二、黄带 620
三、赤带 622
第三节 妊娠病 624
一、恶阻 624
二、胞阻 629
三、胎漏、胎动不安 632
第四节 妇人杂病 636
一、乳癖 636
二、阴挺 641
三、阴吹 645
第三章 儿科 650
第一节 小儿时病 650
一、顿咳 650
二、夏季热 654
三、麻疹 658
第二节 小儿杂病 662
一、疳证 662
二、遗尿 666
三、多动症 669
附录 气的现代研究 672
一、气的实质研究 672
二、气病的临床研究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