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源远流长的燕赵戏剧 3
第一章 戏剧史前话沧桑 3
第一节 远古歌舞 3
第二节 戏剧萌芽 8
第二章 元曲光彩照后人 25
第一节 河北元曲家的地域分布及类型 25
第二节 真定元曲作家群的形成及地位 32
第三节 河北元曲家的杂剧创作 42
第三章 花部兴起传京畿 57
第一节 “知音天子”与杂剧藩王 57
第二节 河北的花部乱弹 64
第三节 李声振与《百戏竹枝词》 73
第四节 清代晋京献艺的直隶戏曲艺人 80
第五节 承德避暑山庄的演剧盛况 88
第四章 战乱年代述悲欢 98
第一节 民国初年河北戏剧概貌 98
第二节 解放区的戏剧活动 105
第五章 国逢新元戏复兴 111
第一节 百废待兴的河北戏剧 111
第二节 主要艺术表演团体的历史沿革 113
第三节 艺术教育与理论研究 123
第四节 专业演出的活跃和地方小戏的勃兴 129
第五节 优秀剧目和人才的大量涌现 132
第六章 盛世宏图唱强音 138
第一节 戏剧表演团体的恢复调整与体制改革 138
第二节 狠抓戏剧创作 跟上时代步伐 143
第三节 剧目建设的新成果 146
第四节 戏剧作品与荣获全国奖项 153
第五节 对外戏剧交流及赴港澳台地区演出 158
第六节 戏剧学术研讨活动的开展 166
第七节 戏剧教育与戏剧培训 171
第八节 戏剧刊物与戏剧著作 176
中篇 百年来河北剧事集粹 185
第一章 河北梆子燕赵风 185
第一节 河北梆子风格成因 185
第二节 河北梆子历史渊源 188
第三节 河北梆子代表剧目 198
第四节 河北梆子音乐 207
第五节 河北梆子著名演员 211
第二章 城乡竞唱昆弋腔 215
第一节 昆弋腔流行概况 215
第二节 昆弋腔主要班社 218
第三节 昆弋腔上演剧目 229
第四节 北方昆弋著名艺人 232
第三章 评剧之花遍神州 236
第一节 冀东盛行莲花落 236
第二节 莲花落奋起改革 241
第三节 评剧城乡皆兴旺 250
第四节 评剧进入新时期 259
第四章 古老丝弦唱新声 261
第一节 周恩来为丝弦题词 261
第二节 丝弦戏代表剧目 265
第三节 “文革”后丝弦复兴 269
第五章 老调新唱《潘杨讼》 273
第一节 周福才和《调寇》 273
第二节 崔澄田和《潘杨讼》 276
第三节 王贯英和《忠烈千秋》 280
第四节 老调不“老” 283
第六章 影调戏催生唐剧 286
第一节 唐剧的孕育 286
第二节 唐剧的诞生 289
第三节 唐剧的劫难 290
第四节 唐剧的新生 292
第七章 邯郸豫剧沐东风 299
第一节 周恩来和东风剧团 299
第二节 郭沫若亲笔题名 308
第三节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的关怀 317
第八章 惊心动魄话傩戏 321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傩风俗 321
第二节 惊心动魄话傩戏 329
第九章 话剧舞台现峥嵘 347
第一节 河北省话剧院及其辉煌时期 347
第二节 承德话剧团与“山庄戏剧” 357
第三节 河北境内的其他话剧活动 362
第四节 河北话剧界著名演员 364
下篇 近现代河北戏剧群英荟萃 371
第一章 “四大须生”奚啸伯 371
第一节 家世兴衰 371
第二节 补练幼功 374
第三节 艺海生涯 377
第四节 奚派光华 383
第二章 “四小名旦”宋德珠 386
第一节 中华戏校 崭露头角 386
第二节 “宋派”艺术 独树一帜 390
第三节 传人济济 德艺长存 394
第三章 “国宝”大家裴艳玲 398
第一节 幼时成名 少为人杰 398
第二节 直面伤痛 沉默是金 402
第三节 走出国门 饮誉中外 408
第四章 勤奋笔耕著华章 412
第一节 胡祗遹与燕南芝庵 412
第二节 齐如山、梁乙真与王芷章 418
第三节 孙楷第、张燕瑾与王学奇 424
第五章 名伶新秀燕赵情 431
第一节 早期京剧名伶 431
第二节 地方戏名家辈出 448
第三节 代有才人 后生可畏 459
第一节 孙德民的戏剧之旅 463
第六章 倾情山庄孙德民 463
第二节 孙德民剧作的美学追求 469
第七章 根植沃土赵德平 476
第一节 河北出了个赵德平 476
第二节 赵德平创作的定位 478
第八章 梅花朵朵竞芳菲 483
第一节 “梅花奖”获奖演员 483
第二节 “文华奖”获奖演员 489
第三节 “小梅花荟萃”获奖演员 493
第九章 绿叶红花相映红 496
第一节 剧本编导有新篇 496
第二节 梨园妙手绘丹青 507
第三节 锦心谱就宫商调 510
后记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