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5月—1952年12月) 2
第一章 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2
第一节 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2
第二节 剿匪反霸 镇压反革命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7
第三节 分期分批开展土地改革 13
第四节 奋起投入抗美援朝 18
第五节 “三反”、“五反”斗争 22
第六节 城市民主改革 26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1
第一节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31
第二节 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恢复与发展 35
第三节 开展以治淮、治黄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41
第四节 城乡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 47
第三章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造和发展 50
第一节 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50
第二节 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54
第三节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58
第二编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1月—1957年12月) 64
第四章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和产业格局的变化 64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贯彻 64
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66
第三节 洛阳、郑州等重点工业基地的建设 69
第四节 大规模兴修水利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上马 75
第五节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79
第五章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83
第一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3
第二节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7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0
第四节 粮棉油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 94
第五节 全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96
第六章 政治文化建设与整风反右运动 9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传与贯彻 98
第二节 第一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与省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00
第三节 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104
第四节 中共“八大”精神的宣传贯彻 109
第五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12
第三编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1958年1月—1966年5月) 118
第七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贯彻与“大跃进” 118
第二节 嵖岈山、七里营人民公社的建立 全省人民公社化运动 128
第三节 反“潘、杨、王”与“左”的错误严重发展 133
第四节 “信阳事件”与“民主革命补课” 136
第八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四清”运动 140
第一节 农村政策的调整与“借地” 140
第二节 工商业的调整 144
第三节 水利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149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55
第九章 教育文化事业与焦裕禄、雷锋事迹的宣传 163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教育、文化事业 163
第二节 教育、文化、科研事业的调整 166
第三节 教育、文化、科技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168
第四节 对焦裕禄、雷锋事迹的学习和宣传 174
第五节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79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运动 182
第一节 “红卫兵”冲击 领导机关瘫痪 182
第四编 “文化大革命”与动乱中的建设事业(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82
第二节 全面“夺权” 183
第三节 “斗、批、改” 186
第四节 各条战线的整顿 188
第五节 “反击右倾翻案风” “文化大革命”结束 190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科技事业 194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三起三落” 194
第二节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科技事业的曲折发展 197
第五编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1976年10月—1984年10月) 212
第十二章 揭批“四人帮”与全面拨乱反正 212
第一节 “揭、批、查”运动 212
第二节 真理标准大讨论 213
第三节 处理“文化大革命”与历史遗留问题 215
第一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20
第十三章 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 22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巩固、提高 224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28
第四节 教育、科技工作出现新面貌 230
第十四章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34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234
第二节 农村“两户一体”的发展及经联社的产生 236
第三节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蓬勃兴起 238
第四节 中共党内的思想、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加强 240
第六编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10月—1992年9月) 246
第十五章 全面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246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246
第二节 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54
第三节 对外开放与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257
第四节 其他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261
第十六章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265
第一节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维护安定团结 265
第二节 加强地方立法和普法工作 270
第三节 各级政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显著增强 272
第十七章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275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 275
第二节 治理整顿的主要措施与治理整顿任务的基本完成 277
第七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0月—1998年12月) 282
第十八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282
第一节 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 282
第二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 284
第三节 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 289
第四节 扩大开放,实行开放带动战略 291
第十九章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93
第一节 向农业产业化迈进,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93
第二节 工业、交通发展进程加快,一批名牌企业形成 298
第三节 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304
第四节 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体初步形成 306
第五节 “八五”计划胜利完成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11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314
第一节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 314
第二节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315
第三节 群众性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深入开展 324
第四节 依法治省,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326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反腐倡廉活动的深入开展 328
结束语 333
后记 编者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