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3
一、模式与教学模式 3
(一)模式 3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与基本构成 4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 5
(一)信息化教育 5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征 7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8
第二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三大支柱 13
一、理念支柱: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 13
(一)素质教育 13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 14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16
二、理论支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
(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18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 20
(四)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 23
三、技术支柱:作为学习工具的信息技术 25
(一)技术的隐喻与作用 25
(二)用技术学习 27
(三)技术与课程整合 33
第三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追求宗旨 39
一、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 39
(一)发展与学习者发展 39
(二)高阶能力结构模型 41
(三)高阶能力要素阐释 44
(四)高阶能力的核心:高阶思维 49
(五)高阶能力、高阶思维、高阶学习与高阶知识 52
(二)高阶学习的特性阐释 54
(一)高阶学习的意义与特性 54
二、支持学习者高阶学习 54
(三)支持高阶学习的路径 57
第四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类型与价值判断 59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类型 59
(一)Jonassen等人的描述 59
(二)祝智庭博士的分类观 60
(三)另一种可能的分类框架 62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价值判断 64
(一)价值判断的角度 64
(二)模式的价值判断 64
第五章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取向 66
一、模式变革的取向 66
(一)变革基调:从接受走向探究 66
(二)模式变革的取向 69
(一)十大预期特点描述 70
二、模式变革的十大预期特点 70
(二)反映十大预期变革特点的语义网络 75
三、模式建构的思维取向 76
(一)取向架构 76
(二)思维取向阐释 77
下编 分论 79
第六章 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 81
一、基本概念理解 81
(一)资源 81
(二)主题 82
(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82
二、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 83
(一)主题开发的路径 83
(二)探究:主题教学设计与运作的核心 85
(三)构建成功的探究学习环境 94
(四)多维评量: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效果评价 97
(一)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 101
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模板 101
(二)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设计模板 102
四、主题教学设计案例 104
(一)范例1:房屋面积的计算 104
(二)范例2:恐龙 105
第七章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108
一、理论框架 108
(一)概念理解 108
(二)构成要素 108
(三)基本特征 109
(四)流程/操作程序 109
二、PBL模式中的IT作用 111
三、基于IT的PBL模型设计 113
(一)虚实交融理论模型 113
(二)IT支持PBL的流程设计 114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PBL活动设计 118
四、案例设计:我身边的滕王阁 130
(一)概述 130
(二)学习活动安排:第1~3周——准备工作 131
(三)学习活动安排:第4~5周——选定项目,组建学习小组 133
(四)学习活动安排:第6周——学生制定PBL计划 135
(五)学习活动安排:第7~9周——研究工作的开展 135
(六)学习活动安排:第10~12周——最终作品的制作 138
(七)学习活动安排:第13周——成果汇报和交流 138
(八)学习活动安排:第14周——评价、总结和反思 139
第八章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146
一、概念框架 146
(一)问题与问题求解 146
(二)问题种类 147
(三)问题求解过程与能力 148
(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149
(一)基本流程 154
二、实践框架 154
(二)运作环节 155
(三)关键设计 158
三、案例展示 169
(一)案例1:基本问题与单元问题示例 169
(二)案例2:地心探险 172
(三)案例3:我是一个小小设计师 176
第九章 WebQuest教学模式 179
一、探究与网络探究 179
(一)探究释义 179
(二)探究与网络探究 179
二、WebQuest理论框架 179
(一)WebQuest定义 179
(二)WebQuest任务种类、任务设计与任务目标 180
(三)WebQuest理论假设 182
(四)WebQuest的追求 183
(五)WebQuest的教学优势 185
(六)WebQuest的局限 186
三、WebQuest教学设计与评价 186
(一)WebQuest学习方式 186
(二)WebQuest设计原则 186
(三)WebQuest设计模板 189
(四)教学设计步骤 197
四、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197
(一)案例1——百万富翁 197
(二)案例2——中国名山得名原因探析 199
五、WebQuest精简模式——MiniQuest 204
(一)什么是MiniQuest? 204
(二)为什么要运用MiniQuest? 204
(三)MiniQuest的类型 204
(四)MiniQuest与WebQuest的比较 205
(五)MiniQuest范例——内战重访 206
(一)定义阐释 209
一、概念理解与理论基础 209
第十章 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209
(二)特点描述 210
(三)理论基础 212
二、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 214
(一)网络协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214
(二)网络协作学习的技术实现方式 216
(三)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220
三、网络协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223
(一)评价的特性 223
(二)小组评价量规及个体评价量规 224
四、网络协作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228
(一)确立网络协作学习的目标 228
(二)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228
(三)选择网络协作学习的内容 228
(六)创设网络协作学习环境 229
(七)准备网络协作学习资源 229
(五)确定网络小组的基本结构 229
(四)设计网络协作学习主题 229
(八)策划网络协作学习活动 230
(九)教学流程图 232
(十)制定学习效果评价量规 233
第十一章 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 234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概述 234
(一)案例的定义 234
(二)案例的分类 234
(三)案例教学的定义 235
(四)案例教学的特点 236
(五)案例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7
(六)案例教学的功能意义 238
二、案例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 239
(一)案例教学过程及对各要素的要求 239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 242
(三)教学单元设计 247
三、信息化案例教学设计举例 251
(一)教学主题:信息化教学设计 251
(二)教学对象:中小学在职教师 251
(三)单元概述 252
(四)单元教学目标 252
(五)课前准备 252
(六)教学过程 252
(七)学习评价 253
(八)教学支持资料 254
第十二章 情境化教学模式 258
一、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258
(一)情境认知理论内涵 258
(二)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设计框架研究 261
(一)认知学徒制的定义 262
二、认知学徒制 262
(二)认知学徒制的特征 263
(三)认知学徒制的构元与阐释 264
(四)认知学徒制的一般步骤 268
(五)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典例 269
(六)认知学徒制的优势与挑战 270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 271
(一)抛锚式教学的定义与发展背景 271
(二)抛锚式教学的目的 273
(三)抛锚式教学的特征 273
(四)抛锚式教学的优势与挑战 275
(五)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276
(六)抛锚式教学的步骤 277
(七)抛锚式教学效果的评价量规 278
(八)抛锚式教学项目 279
(二)贾斯珀系列的设计特性与设计原则 280
(一)贾斯珀系列概述 280
四、国际典例:贾斯珀系列 280
(三)“跨越鸿沟”的教学案例 281
第十三章 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 285
一、基本框架:概念地图理解 285
(一)概念地图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285
(二)概念地图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289
(三)概念地图的教学功能 291
(四)创建概念地图的技术工具 296
二、应用原理:概念地图支持的教学 297
(一)教学基本操作程序 297
(二)教学准备 298
(三)编制概念地图 299
(四)成果展示 301
(五)概念地图评价 302
(一)基本情况 304
三、实例展示:概念地图在教学中应用 304
(二)教学实施情形 305
(三)分析 308
四、横向拓展:知识的外在表征形式 308
(一)知识外在表征的定义与意义 308
(二)知识外在表征的种类 309
(三)知识外在表征的综合性矩阵 314
第十四章 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 317
一、学习档案与电子学档 317
(一)学习档案的基本概念 317
(二)电子学档概述 317
二、技术框架:ELP的设计与开发 320
(一)电子学档开发的不同层次 320
(二)ELP的基本形式和结构 320
(三)ELP的设计工具 321
(四)ELP的设计步骤 321
(五)电子学档系统的设计 323
三、应用框架: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 327
(一)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学习模型 327
(二)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理论基础 330
(三)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基本策略 331
四、电子学档的应用实例设计 337
(一)创建学档 337
(二)电子学档系统的应用 338
(三)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教学设计”学习网站 339
(四)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 340
(五)基于电子学档的现代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网络培训项目设计 341
第十五章 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346
一、多元智能与个性化学习理念 346
(一)加德纳的智能观 346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阐释 348
二、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式 348
(一)“为MI而教”课程模式 349
(二)“通过MI而教”课程模式 353
三、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发展 356
(一)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的联系 357
(二)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 357
(三)提供基于活动的学习 358
(四)通过整合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 359
(五)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 359
四、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 360
(一)学校环境的设计 360
(二)网络环境的设计 363
五、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价 367
(一)MI理论的评价观 367
(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学习评价方式 367
六、个性化教学设计案例 372
(一)跨学科专题学习模式的开发设计范型 372
(二)“通过MI而教”课程模式开发设计范型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