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问题 冯宪光 1
引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困境及出路 67
0.1 困境的诊断 67
0.2 立场的确立 71
0.3 方法的寻求 76
上篇:文艺意识形态性质及功能诸论 81
第一章 文艺意识形态性质诸论 83
1.1 卢卡契:总体论及一个疑问 83
1.1.1 总体论 84
1.1.2 一个疑问:“现实主义的胜利”观 89
1.2 巴赫金:文艺学隶属于意识形态科学论 94
1.2.1 意识形态科学的一般原理 95
1.2.2 隶属于意识形态科学的文艺学的一般原理 100
1.3 阿尔都塞、马歇雷:“离心”论 107
1.3.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108
1.3.2 马歇雷:文本与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 116
1.4 伊格尔顿:“生产”论 125
2.1 本雅明:技巧(术)政治论 133
第二章 文艺意识形态功能诸论 133
2.2 马尔库塞:审美革命论 141
2.3 萨特:“介入”论 148
2.3.1 “介入”之为写作的本质:写作便是揭露和改变 150
2.3.2 “介入”之为作品的存在:作品实现于以自由召唤自由的过程 154
2.3.3 “介入”之为写作的立场:不同时代的写作服务于不同的读者群 157
下篇: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诸种方法及实践 161
第一章 (作者)世界观批评 163
1.1 卢卡契:总体意识批评 163
1.1.1 早期文学批评的简要回顾 165
1.1.2 自然主义文学批判 171
1.1.2.1 两种手法和两种态度的关系 172
1.1.2.2 对自然主义文学缺乏诗意的批判 175
1.1.2.3 自然主义文学批判的延伸 178
1.2 萨特:“存在的精神分析法” 180
1.2.1 “存在的精神分析法”之一个方面的运用:世 181
界观对风格的阐释 181
1.2.1.1 对两位美国作家的评论 182
1.2.1.2 对三位法国作家的评论 187
1.2.2 “存在的精神分析法”之发展和完善:“逆退—渐进法” 192
1.3 巴赫金:“复调”批评 206
1.3.1 陀氏诗学研究的出发点:“复调型”小说及其成因 207
1.3.2 陀氏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其“复调型”小说之基本特征的关系 213
第二章 阶级(层)或集团意识批评 222
2.1 巴赫金:“狂欢化”批评 222
2.1.1 中世纪诙谐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世界感受 223
2.1.2 “怪诞现实主义”与拉伯雷之创作的关系 231
2.2 阿多诺:否定的批评 239
2.2.1 大众文化批判 241
2.2.2 现代艺术阐释 250
2.3 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方法 260
2.3.1 “发生学结构主义”方法的内涵及策略 261
2.3.2 “发生学结构主义”方法的实践:拉辛戏剧研究 269
2.4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批评——对近现代美学的一次全新考察 279
2.4.1 十八世纪美学意识形态 283
2.4.1.1 夏夫兹博里、休谟、伯克 283
2.4.1.2 康德 286
2.4.1.3 席勒 288
2.4.2 十九世纪美学意识形态 291
2.4.2.1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291
2.4.2.2 叔本华 295
2.4.2.3 克尔恺郭尔 298
2.4.2.4 马克思 301
2.4.2.5 尼采 305
2.4.3 二十世纪美学意识形态 310
2.4.3.1 弗洛伊德 310
2.4.3.2 海德格尔 314
2.4.3.3 本雅明 319
2.4.3.4 阿多诺 323
第三章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学说——一次批判中的理论重建 328
3.1 一种新阐释学的提出:“政治无意识”学说 329
3.2 为“总体性”辩护:对阿尔都塞学派反传统阐释及相关问题的回应 331
3.3 对近代阐释学的批判 343
3.4 阐释的重建:阐释的三个视域 347
结语:伦理激情与知识欲望 356
后记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