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甫全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7195298
  • 页数:8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专门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类专业和教师教育课程编写的教材,形成了反映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成果的新体系。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编 课程与教学概论 3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含义 5

一、课程与教育的含义 5

二、学习与教学的含义 7

三、课程与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8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9

一、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 9

二、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10

三、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11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3

一、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含义 13

二、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类型 14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17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17

二、大课程论 21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24

测试作业题 26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基础 3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32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32

二、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36

三、历史基础的研究与发展 41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42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42

二、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46

三、哲学基础的研究与发展 52

一、文化及社会基础的意义 53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及社会基础 53

二、文化及社会影响的特征 55

三、文化及社会基础的基本内涵 57

四、文化及社会基础的研究 62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64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64

二、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及其发展 68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71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71

二、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发展 73

测试作业题 76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本质 83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 86

一、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 86

二、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 88

第二节 课程层次 89

一、课程决策层次 90

二、课程运行层次 91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定义 93

一、课程的定义 94

二、教学的定义 99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观演变 103

一、课程观的转变 103

二、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108

测试作业题 110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 114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116

一、萌芽期 116

二、建立期 117

三、繁荣期 119

一、传统流派 122

第二节 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122

二、现代流派 126

三、新兴流派 130

第三节 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134

一、启发式教学 134

二、主体性教学 136

三、情境课程与教学 137

四、概念重构主义课程与教学 139

测试作业题 142

第二编 课程与教学系统 149

第五章 教育内容 149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 151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 151

二、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153

三、教育内容的构成 157

第二节 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 160

一、知识的概念 161

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 162

三、几种新知识观 164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拓展 169

一、体育内容 170

二、技能与能力 171

三、态度与价值观 175

测试作业题 177

第六章 学生成长 180

第一节 学生概述 182

一、学生观 182

二、学习观 185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88

四、学生赋权增能 189

一、赞成和反对学生参与决策的理由 192

第二节 学生参与决策 192

二、学生参与的层次 194

第三节 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 196

一、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的概念 196

二、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的内容 197

第四节 学习结果 200

一、学习结果的概念 200

二、标准与学习标靶 201

三、学习习惯 203

四、国外的实践 206

五、我国的实践 207

六、测验与考试 207

测试作业题 209

第七章 教师发展 213

一、教师的概念 215

第一节 现代教师观 215

二、教师角色 217

三、教师的权利与责任 223

四、教师赋权增能 224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 226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226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230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32

一、教师教育改革 232

二、教师学习 235

三、教师参与研究 237

四、校本培训 240

五、专业发展学校 242

测试作业题 245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的协作参与 249

一、基本概念 251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协作参与概述 251

二、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和利益主体 252

三、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力量 257

第二节 国家目标和标准 259

一、国家目标和标准的强化与弱化 260

二、实例及分析 262

第三节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264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265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组成成分 266

三、实例及分析 268

第四节 家校合作 271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 271

二、家校合作的形式和效果 272

三、家长与教师培训 274

四、家长委员会 276

第五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277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 277

二、多元文化课程 279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280

四、教师的潜在问题 281

测试作业题 283

第九章 环境开发 287

第一节 环境概述 289

一、环境的概念 289

二、环境的层次 290

三、环境的类型 293

第二节 校园文化 294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294

二、校园文化的类型 296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300

第三节 隐性课程 301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301

二、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 302

三、网络教育与隐性课程 304

第四节 学习环境 306

一、学习环境的概念 306

二、教与学环境的空间利用 307

三、教室组织的两种类型 308

四、学生需要与教室空间 309

五、物理环境因素与学生情感状态 310

六、学习环境研究的进展 311

第五节 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312

一、教学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313

二、优化教学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314

测试作业题 316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 32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系统概述 322

一、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要素和特征 322

二、课程与教学活动 327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部关系 331

一、课程与教学认识的关系 331

二、师生关系 336

三、同学关系 342

第三节 三种经典学说 344

一、教师中心说 344

二、学生中心说 345

三、学科中心说 346

测试作业题 347

客观测试作业题参考答案 351

第十一章 课程研制过程 359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过程 359

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 361

一、课程研制的概念 361

二、课程研制的阶段 362

三、课程研制的参与者 364

四、课程研制的特性 366

第二节 课程研制的基本原理 368

一、教育目标的来源 370

二、教育目标的筛选 373

三、课程研制模式 375

第三节 课程研制过程结构 378

一、教育哲学和宗旨或课程理念的陈述 379

二、对作为课程目标资源的需要进行分析 379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 381

四、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381

三、课程目的的具体化 381

六、课程内容的组织 382

七、课程实施与采用 383

八、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383

九、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84

十、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384

十一、评价技术和方法的初步选择 384

十二、教学方法的应用 384

十三、教学评价的实施 385

十四、课程材料的评价 385

测试作业题 386

第十二章 课程规划与设计 390

第一节 课程设计概述 392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392

二、课程设计的成分 393

三、课程设计的维度 395

第二节 课程设计模式 398

一、学科中心设计 398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 401

三、问题中心设计 403

第三节 课程规划过程 406

一、课程规划的层次 407

二、课程规划的步骤和任务 410

三、课程方案示例 413

例一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 413

例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417

例三 微型课程方案——’99上海汽车博览会 423

测试作业题 424

第十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428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430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 430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432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433

一、传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433

二、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434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438

四、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439

五、我国的课程目标分类探索 440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 442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442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程序 444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451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 454

一、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454

二、表意目标的表述方法 455

三、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 457

测试作业题 459

四、目标表述的系统化 459

第十四章 课程结构 464

第一节 课程结构概述 467

一、课程结构的实质 467

二、课程内容 468

三、课程平衡 470

四、课程设置 471

第二节 课程类型 473

一、课程的一般分类和专门分类 473

二、几组主要的课程类型 475

第三节 课程结构原理 483

一、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483

二、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 485

三、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 490

测试作业题 493

第十五章 课程资源 497

第一节 课程资源概述 499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499

二、课程资源的类型和要素 500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 503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材料 506

一、课程与教学材料的概念 506

二、课程与教学材料的实质和作用 508

三、课程与教学材料的种类和特点 509

四、课程与教学材料的改革与发展 514

第三节 课本 515

一、课本的概念和实质 515

二、课本的结构和标准 517

三、课本的选择和使用 519

四、课本的研究与发展 521

测试作业题 523

第十六章 课程实施与组织 527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 529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529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与水平 530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532

四、悬空课程 536

第二节 课程变迁 537

一、课程变迁理论 538

二、课程变迁类型 539

三、课程变迁阻力 540

四、课程变迁认同 541

第三节 课程实施模式 542

一、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542

二、兰德变迁模式 543

三、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544

四、组织发展模式 545

五、情境模式 546

第四节 课程组织 547

一、课程组织的含义 547

二、课程组织的要素 548

三、课程组织的主要途径 551

测试作业题 552

第十七章 校本课程开发 556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557

一、课程管理体制 558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562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565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565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568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和局限 570

第三节 学校特色课程开发 572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概念 572

二、学校特色课程的类型 573

三、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574

四、补充课程开发 576

测试作业题 579

第十八章 教学媒体 582

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 584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 584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进程 585

三、教学媒体的主要类型 586

四、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意义 587

一、教学多媒体的发展 590

第二节 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 590

二、多媒体CAI的开发 591

三、多媒体的应用 594

第三节 网络多媒体 595

一、网络多媒体的概念 595

二、网络多媒体的类型及功能 596

三、校园网的开发与应用 599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602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602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 606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609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创新 613

测试作业题 616

第十九章 教学组织形式 619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620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类型 621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含义 621

第二节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 626

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626

二、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629

三、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630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631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36

一、备课 637

二、上课 640

三、作业布置、指导与批改 641

四、课外辅导 642

五、学习评价 642

第四节 教案与学案研制 643

一、教案与学案研制过程 643

二、教案编制 644

三、学案改革 648

测试作业题 649

附录19.1 卡片式教案示例 653

附录19.2 条目式教案示例 653

附录19.3 表格式教案示例 655

第二十章 教学过程 658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 660

一、教学过程的动力 660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661

三、教学的教育性 662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 663

一、已有的理论与实践 664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666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669

一、教学过程本质概述 669

二、特殊认识说 671

三、儿童发展说 672

四、认识—发展说 674

第四节 教学原则 678

一、教学原则概述 678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679

测试作业题 687

第二十一章 教学方法 691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693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693

二、教学方法的发展 696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层次特征 700

一、原理性教学方法 700

二、技术性教学方法 701

三、操作性教学方法 701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媒介特征 702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703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704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705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706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706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行为特征 707

一、呈现方法 708

二、实践方法 708

三、发现方法 709

四、强化方法 709

第五节 教学方法的主体特征 710

一、提示型教学方法 711

二、自主型教学方法 712

三、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713

测试作业题 716

第二十二章 教学策略 720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 722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722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723

三、教学策略的分类 724

第二节 学习策略 730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730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731

三、学习策略的意义 732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 732

第三节 教授策略 736

一、呈现技巧 736

二、内容转化 737

三、指导 737

四、课堂管理 739

五、课堂强化技术 741

第四节 互动式教学策略 742

一、教学互动的内涵 742

二、一般教学样式 743

三、课堂教学互动策略 743

四、课外教学互动策略 745

五、反思教学策略 746

测试作业题 749

第二十三章 学习方式 753

第一节 学习方式概述 755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755

二、学习方式的含义 757

三、学习方式的发展 758

第二节 有意义接受学习 760

一、有意义学习的性质和类型 760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结构 761

三、适用的教学策略 763

四、实现条件与适用范围 764

第三节 自主学习 765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765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步骤与原则 767

三、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768

第四节 合作学习 770

一、合作学习的结果 770

二、合作学习的组成成分 771

三、基于任务的课堂合作学习 773

测试作业题 775

第二十四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778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780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涵、功能及发展 780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784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 787

第二节 教材评价 790

一、教材评价的含义与指标 790

二、教材评价的过程、方法与工具 792

第三节 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 797

一、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概述 797

二、学业成就测验 801

三、表现性评估 807

第四节 教师评价 811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 812

二、教师招聘考核 813

三、教师教学评价 814

测试作业题 819

第四编 课程与教学美学 826

第二十五章 课程与教学审美 826

一、课程与教学美学的研究对象 828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 828

二、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客观基础 830

三、课程与教学审美的主要功能 831

四、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基本原则 834

第二节 课程审美 836

一、课程审美的维度 837

二、科学课程审美 837

三、人文课程审美 839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审美 840

第三节 教与学审美 841

一、教与学审美的维度 842

二、优化课堂结构的审美法则 844

三、学习审美 846

测试作业题 848

第二十六章 教学艺术 852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 853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854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854

三、教学艺术的分类 857

第二节 常用的课堂教学艺术 858

一、导课艺术 858

二、教授艺术 862

三、组织艺术 873

四、结课艺术 875

第三节 教学艺术风格 876

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含义 877

二、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 878

三、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879

测试作业题 881

客观测试作业题参考答案 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