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针刺运动疗法 3
第一章 针刺运动疗法概论 3
第一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概念 3
第二节 针刺运动疗法——针刺要术 4
第三节 运动与针刺止痛的临床研究 6
第四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实验研究 9
一、运动控制感觉输入的实验研究 9
二、运动控制感觉输入的作用机制 11
一、经络系统 13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经络系统及其病候 13
第二章 针刺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 13
二、十二经脉病候 14
三、奇经八脉病候 20
四、十五络脉病候 21
五、十二经筋病候 24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气血理论 40
一、气 40
二、血 41
三、气血病证 42
一、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45
第三节 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45
二、脏腑病证 50
第四节 祖国传统医学的运动疗法 55
第五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常用针刺方法 58
一、普通针刺疗法 58
二、电针疗法(电刺激) 64
三、刺络放血疗法 67
四、火针疗法 68
五、浅刺疗法 70
二、特定腧穴 72
一、头面部穴位及其他部位常用穴位 72
第六节 针刺运动疗法常用穴位 72
三、常用奇穴 74
四、阿是穴、皮肤反应点和阳性反应物 79
五、触发点 86
六、运动点 101
七、有效点 105
八、常用手针穴位 108
九、常用耳针穴位 112
十、常用头针穴位 112
第七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左病右取、上病下取的论述 112
第八节 国外关于左右交叉对应取穴针刺疗法的研究 114
第九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配穴方法 116
一、左右对称配穴法 117
二、左右同名经对应配穴法 117
三、上下同名经同侧对应配穴法 117
四、上下左右交叉同名经输穴配穴法 117
五、上下左右交叉形象对应配穴法 118
六、阴阳交叉对应配穴法 119
七、胸腹背腰对应配穴法 120
十二、上肢躯干逆向对应配穴法 123
十一、上肢躯干顺向对应配穴法 123
十、上下肢顺向对应配穴法 123
九、上下肢逆向对应配穴法 123
八、上下相应配穴法 123
十三、下肢躯干逆向对应配穴法 124
十四、下肢躯干顺向对应配穴法 124
十五、肘膝对置——躯干对应法 124
十六、躯干两端对置配穴法 124
十七、经络两端配穴法 124
十八、根结配穴法 125
二十、标本根结配穴法 126
二十一、四海配穴法 126
十九、标本配穴法 126
二十二、本输、四海、气街配穴法 127
二十三、经穴与阿是穴、阳性反应穴位、阴性反应穴位、反应点、触发点、运动点、有效点配伍应用 127
二十四、眼针穴位 128
二十五、耳针穴位 128
二十六、头针穴位 128
第十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运动方法 128
一、主动运动 128
六、意象运动 129
五、按摩运动 129
四、呼吸运动 129
三、助力运动 129
二、被动运动 129
七、导引运动 130
八、混合运动 130
第十一节 按摩运动 130
第十二节 躯体与四肢运动 132
一、咀嚼运动 133
二、颈部运动 133
三、腰部运动 133
四、肩部运动 134
第十三节 脏腑运动 135
七、踝关节运动 135
五、肘部运动 135
六、膝关节运动 135
第十四节 导引运动 137
一、风病诸候运动势 137
二、虚劳病诸候运动势 143
三、腰背病诸候运动势 146
第十五节 针灸的若干通则 147
一、针灸治病,治神为先 147
二、选穴求精,运针求气 148
三、补虚泻实,定量到位 149
四、调理气机,以通为主 151
五、标本根结,配穴纲要 152
六、针刺运动,治痛要术 155
七、针灸治痛,心身并重 156
八、标本兼治,相辅相成 157
九、中西结合,辨证立法 157
四、神经损伤及神经根损伤疼痛 159
三、各种神经痛 159
五、偏瘫 159
二、运动系统疾患 159
一、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 159
第十六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适应证 159
六、头痛 160
七、胸痛 160
八、胸胁痛 160
九、胃脘痛 160
十、腹痛 160
十一、其他疾病 160
一、现代医学的头痛分类 163
第一节 头痛的分类 163
第一章 头痛 163
下篇 疼痛治疗篇 163
二、祖国传统医学头痛的分类 171
第二节 偏头痛 173
一、流行病学 173
二、临床表现 174
第三节 丛集性头痛 176
第四节 紧张性头痛 177
第五节 头部创伤后头痛 179
一、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学 179
二、创伤后头痛的临床表现 179
三、头部创伤后头痛的诊断 180
一、实用处方 181
第六节 头痛的治疗 181
二、头痛的单穴处方 185
三、头痛的对穴处方 188
四、当代针灸文献选录 189
五、医经名著选录 199
第二章 口面痛 217
第一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217
一、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17
二、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的检查 223
三、治疗方法 224
第二节 非典型性面痛 228
一、非典型性面痛的病因和病理 229
二、非典型性面痛的临床表现 229
三、治疗方法 230
第三节 三叉神经痛 230
一、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231
二、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232
三、治疗方法 233
第一节 颈椎病 239
一、颈椎病的病因 239
第三章 颈项痛 239
二、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40
三、治疗方法 244
第二节 颈肌筋膜炎 262
一、颈肌筋膜炎的病因 262
二、颈肌筋膜炎的临床表现 263
三、治疗方法 263
第四章 肩痛 266
第一节 肩痛的分类 266
一、内在性肩痛 266
二、外在性肩痛 267
第二节 肩关节周围炎 269
一、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病理 269
二、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 269
第三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271
第四节 肩峰下滑囊炎 271
第五节 肩袖损伤(冈上肌腱综合征) 272
第六节 肩颈和肩胛区损伤积累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273
第七节 治疗方法 277
一、实用处方 277
二、肩痛的单穴处方 278
三、肩痛的对穴及三穴处方 280
四、当代针灸文献选录 282
五、医经名著选录 288
第五章 慢性腰腿痛 295
第一节 慢性腰痛 295
一、现代医学腰痛的分类 295
二、祖国传统医学腰痛的分类 297
三、常见腰痛的骨科疾患 297
四、治疗方法 308
一、坐骨神经痛的分类 340
第二节 最常见的腿痛——坐骨神经痛 340
二、祖国传统医学腿痛的分类 341
三、坐骨神经痛的病因病理 342
四、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342
五、治疗方法 343
第六章 关节痛 357
第一节 关节痛的分类 357
一、现代医学关节痛的分类 357
二、祖国传统医学关节痛的分类 358
第二节 骨关节炎(OA) 359
一、骨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 359
二、骨关节炎的病理生理 360
三、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361
四、治疗方法 362
第三节 类风湿关节炎(RA) 362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理 362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363
三、治疗方法 365
第四节 风湿性关节炎 365
第五节 痛风 365
一、概论 365
二、痛风的流行病学 366
三、痛风的病理生理 367
四、痛风的临床表现 367
五、治疗方法 369
第六节 关节痛的治疗 373
一、实用处方 373
二、关节痛的单穴处方 375
三、关节痛的对穴及三穴处方 376
四、当代针灸文献选录 379
五、医经名著选录 385
一、按软组织损伤的原因分类 396
第二节 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分类 396
第一节 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基本概念 396
第七章 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 396
二、按软组织损伤的病程分类 397
三、按受损组织分类 398
第三节 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 402
一、疼痛 402
二、肿胀 402
三、功能障碍 402
第四节 脊椎扭挫伤与胸部损伤 403
一、颈部扭伤 403
二、前斜角肌综合征 404
三、胸壁撞伤和挫伤 405
四、胸椎后关节错缝(或紊乱) 406
五、急性腰扭伤 407
六、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409
七、腰肌筋膜炎 410
八、骶髂关节扭伤 410
第五节 上肢及上肢关节损伤 411
一、肩关节扭伤 411
二、肱二头肌长头撕裂 412
六、肱骨内上髁炎 413
五、胸腔出口综合征 413
四、肩袖损伤(冈上肌症候群) 413
三、肱二头肌短头拉伤(牵拉伤) 413
七、肱骨外上髁炎 414
八、腕关节扭挫伤 416
九、腕管综合征 417
第七节 下肢及下肢关节损伤 418
一、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418
二、股四头肌损伤 419
三、股内收肌损伤 420
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421
四、腘绳肌损伤 421
六、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422
七、髌骨软化症 423
八、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424
九、腘肌损伤 425
十、踝关节损伤 426
第八章 纤维性肌痛 428
第一节 纤维性肌痛的概念 428
第二节 纤维性肌痛的流行病学 429
第三节 纤维性肌痛的发病机制 429
二、中枢机制 430
一、外周神经机制 430
第四节 纤维性肌痛的诊断 431
第五节 纤维性肌痛的临床表现 432
一、疼痛 432
二、疲劳 433
三、睡眠障碍 433
四、有关的功能失调 434
第六节 纤维性肌痛的祖国传统医学的辨证与分型 435
一、疼痛的辨证 435
二、周身痛的分型 436
一、循因施治 437
第七节 纤维性肌痛的治疗 437
二、随症施治 438
三、根据18个疼痛敏感点施治 438
四、睡眠障碍的治疗 439
五、神疲乏力、不耐寒冷的治疗 440
六、古今文献选录 440
第九章 外周神经损伤——特殊性疼痛 445
第一节 疱疹性疼痛及疱疹后神经痛 445
一、疱疹性疼痛和疱疹后神经痛的病因病理 445
二、急性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机制 446
三、疱疹与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447
三、治疗方法 449
四、祖国传统医学对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分型 449
第二节 幻肢痛 452
一、概论 452
二、流行病学 452
三、幻肢痛的特征和部位 453
四、截肢疼痛与幻肢痛的关系 454
五、调制或影响幻肢痛的因素 455
六、幻肢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456
七、治疗方法 458
二、残端痛的特征 460
三、残端痛与幻肢痛的关系 460
第三节 残端痛 460
一、残端痛的发病率和时间过程 460
四、残端痛的治疗 461
第四节 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 461
一、概论 461
二、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病因 462
三、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分类与定义 463
四、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463
六、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64
五、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 464
七、复合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治疗 466
第十章 中枢性疼痛 468
第一节 概论 468
第二节 中枢性疼痛的病因 470
一、引起损伤的结构和部位 470
二、影响躯体敏感性的损伤 472
第三节 中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 473
第四节 中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 473
一、关于作用机制的假说 473
二、丘脑细胞机制 475
三、中枢性疼痛病理生理学的总结 477
第五节 中枢性疼痛的临床表现 478
一、疼痛特征 478
二、神经学症状与体征 482
三、躯体感觉异常 482
第五节 中风后中枢性疼痛(CPSP) 484
一、损伤 484
二、疼痛特征 486
三、神经学症状和体征 486
一、概论 489
第六节 脊髓损伤(SCI) 489
二、SCI疼痛的特征 490
三、SCI的各种疼痛 491
第七节 多发性硬化(MS) 493
一、概论 493
二、MS的疼痛特征和神经学症状 494
第八节 中枢性疼痛的治疗 495
一、督脉电针 495
二、夹脊穴,针刺运动疗法 495
三、头颈部穴位,针刺运动疗法 495
七、左右相应配穴,针刺运动疗法 496
八、上下相应配穴,针刺运动疗法 496
四、头针疗法,针刺运动疗法 496
六、按疼痛部位循经配穴,针刺运动疗法 496
五、良性有效点,针刺运动疗法 496
九、上下左右交叉配穴,针刺运动疗法 497
十、前后(背腹)配穴法,针刺运动疗法 497
十一、耳针疗法,针刺运动疗法 497
十二、醒神启闭法 497
十三、通督益髓健脑法 497
十四、刘炳权八卦头针法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