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大哉为用 7
自述 9
面向21世纪的科学史 17
科学史的文化功能及其建制化 23
科学史、科技战略和创新文化 28
科学家的新承诺 32
关于开展科普工作的若干想法 37
诺贝尔奖99年 46
竺可桢科学史讲席 49
共商科学史发展战略 53
为什么要关注和支持科学史 57
李约瑟:科学、正义与进步 64
新年祝辞(2001) 87
新年祝辞(2002) 89
科学史的奥林匹克 91
全球化与多样性 101
为盛会存留一份记忆 105
大科学与国际科学合作 115
理性批判主义的意义 122
追寻缪斯之梦 126
《科学文化评论》周年巡检 133
第二编 邺架荧辉 143
“两种文化”背后 145
伯林顿馆、塞比勒拱和李约瑟 151
李约瑟与中国科技史三题 154
剪不断的“李约瑟情结” 158
“李约瑟难题”与科学革命 163
爱因斯坦与现代物理学的奇迹年 173
另一种科学革命? 178
炭疽、克隆人与致毁知识 185
大哉言数 191
大匠仓颉 203
法国汉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207
由傅仲孙旧讲义的出版想到 212
科学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文献 216
科学与“平民主义” 219
时穷节乃现 224
从“方程”说到“陈省身猜想” 232
战舰、X射线与强国梦 235
科学史在中国 244
青灯孤影究天人,大象无形通古今 248
《探索》书系介绍 255
《地球故事》系列介绍 260
《百年科技话创新》介绍 265
儒雅的窃书贼 273
数学、历史和马克思主义 277
革命、科学与情爱 291
第三编 琴瑟共鸣 317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讨论 319
剑桥遇刘兵 324
纪念郭守敬 331
李俨与钱宝琮对科学史的贡献 335
祖暅四元探幽秘 341
中德科技史伙伴小组 345
德国的科学、历史与文化 348
“两种文化”二人谈 350
科普答问 368
科学文化研究是一种国家需求 371
它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376
科学史:踏上未来之路 379
科学国学共学物理人理同理 388
爱因斯坦、物理学和人生 396
科学史家眼中的科学 424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 435
跋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