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0
第一章 儒学、书院 33
第一节 儒学 33
第二节 书院 35
第二章 社学、义学、私塾 38
第一节 社学 38
第二节 义学 39
第三节 私塾 40
第三章 普通教育 43
第一节 概况 43
第二节 幼儿教育 50
一、设置 51
二、管理 53
三、学制、课程 54
四、教学 54
第三节 小学教育 56
一、设置 56
二、管理 67
三、学制、课程 73
四、教学 75
五、典型学校介绍 89
第四节 中学教育 98
一、设置 98
二、管理 103
三、学制、课程 107
四、教学 108
五、典型学校介绍 118
第五节 半耕半读教育 126
一、耕读小学 127
二、耕(工)读中学 131
第六节 思想政治教育 133
一、课程开设 133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34
第七节 中小学体育 145
一、体育课 145
二、课外体育活动 148
三、体育代表队和体育运动竞赛活动 149
四、劳卫制与体育达标活动 151
五、体育场地 153
一、房舍、校具 155
第八节 学校建设和电化教育设施 155
二、仪器(教具)、图书 160
三、电化教育设施 162
第四章 职业教育 163
第一节 概况 163
第二节 师范、进修、函授 164
一、师范传习所、师范学校和师范班 164
二、教师进修班与教师进修学校 166
三、教师训练班 169
四、各级师范函授 170
第三节 各类职业学校 174
一、阴阳学 174
二、医学 174
三、河南省私立尚志高级文书科职业学校 174
五、方城县林业中学 175
四、方城县农业技术学校 175
六、方城县蚕业技术学校 176
七、方城县工人技工学校 176
八、方城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77
九、方城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 177
十、方城县戏曲学校 178
十一、方城县农业广播学校 179
十二、农职业高中 180
第五章 成人教育 182
第一节 社会教育 182
第二节 民众教育 182
第三节 成人文化技术教育 185
一、干部、职工教育 185
二、农民教育 192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01
第六章 考试制度 202
第一节 科举考试 202
第二节 升学与招生考试 205
第七章 教师 211
第一节 任用与管理 211
第二节 经济待遇 221
一、工资(束修、薪俸) 221
二、福利 228
第三节 政治地位 230
第四节 民办教师 234
第五节 教师节 237
第一节 教育宗旨 240
第八章 教育行政 240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和演变 245
一、县级教育行政机构 245
二、乡(区、社)级教育行政机构 260
第三节 管理体制 265
第四节 教育经费 267
第五节 勤工俭学 292
第九章 党、团组织与教育工会 298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298
第二节 青年团组织 300
第三节 教育工会 301
第十章 人物 308
第一节 传略 308
第二节 人物简介 322
第三节 名表 339
第十一章 附录 367
元玄观道士姚瑞祥捐资兴学情形文附批(1908年) 367
方城县教育视察报告(1930年) 368
河南政治视察报告——方城(1936年) 377
博望“子瑞中学”碑石(1944年) 386
豫西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指示(1948年) 387
豫西行政公署指示(1948年) 389
方城县教育局公立小学调整布局工作方案(1965年) 390
中共方城县委关于调整高、初中布局的意见(1980年) 395
方城县中小学教学责任制试行草案(1983年) 397
方城县教育局文件(1983—1984年) 403
教师发表的著作篇目辑录(收至地区以上报刊) 410
1986—1990年方城教育纪事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