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推拿发展源流 1
第二章 基础理论 8
第一节 阴阳与五行学说 8
一、阴阳学说 8
二、五行学说 10
第二节 气、血、津液 12
一、气 12
二、血 13
三、津液 14
第三章 经络与腧穴 16
第一节 经络 16
第二节 腧穴 18
第三节 推拿常用腧穴 20
第四章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30
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 31
1.额天门 31
2.坎宫 32
4.太阳 33
3.眉心 33
5.太阴 34
6.山根 34
7.人中 35
8.迎香 35
9.牙关 36
10.耳背高骨 36
11.颊车 37
12.百会 37
13.脾经 38
第二节 上肢穴位 38
14.肝经 40
15.心经 40
16.肺经 41
17.肾经 42
18.大肠 42
19.小肠 43
20.四横纹 44
21.小横纹 44
23.板门 45
22.胃 45
24.劳宫 46
25.八卦 47
26.总筋 48
27.小天心 48
28.大横纹 49
29.腕阴阳 49
31.右端正 50
32.十王 50
30.左端正 50
33.精宁 51
34.五指节 51
35.一扇门 52
36.二扇门 52
37.二人上马 53
38.外劳宫 53
39.外八卦 54
40.一窝风 54
41.三关 55
43.天河水 56
42.六腑 56
第三节 项背部穴位 57
44.天柱 58
45.肩井 58
46.肺俞 59
47.七节骨 59
48.龟尾 60
第四节 胸腹部穴位 61
49.膻中 61
51.脐 62
50.中脘 62
52.天枢 63
53.肚角 63
第五节 下肢穴位 64
54.百虫 64
55.外鬼眼 64
56.内鬼眼 65
57.足三里 65
58.前承山 65
62.委中 66
61.大敦 66
60.解溪 66
59.三阴交 66
63.承山 67
64.仆参 67
65.涌泉 68
第五章 推拿手法 69
第一节 手法概述 69
第二节 摆动类手法 73
一、一指禅推法 73
二、?法 75
三、揉法 77
第三节 摩擦类手法 78
一、摩法 79
二、擦法 79
三、推法 81
四、搓法 83
五、抹法 84
第四节 振动类手法 84
一、抖法 85
二、振法 85
一、按法 86
第五节 挤压类手法 86
二、压法 87
三、点法 88
四、掐法 88
五、拿法 88
六、捏法 90
七、捻法 90
八、踩跷法 91
一、拍法 92
二、击法 92
第六节 叩击类手法 92
三、弹法 94
四、啄法 94
五、叩法 94
第七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94
一、摇法 94
二、扳法 97
三、背法 101
四、拔伸法 102
第八节 人体操作常规 103
第一节 推拿手法作用组织层次 106
第六章 推拿作用机制 106
第二节 手法应答属性层次 108
第三节 推拿对人体的影响 116
第四节 推拿补泻问题 118
第七章 推拿治疗原则及治法 120
第一节 推拿治疗原则 120
第二节 推拿基本治法 124
第八章 四诊在推拿中的应用 128
第一节 望诊 128
第二节 闻诊 129
第三节 问诊 130
第四节 切诊 131
第九章 生物力学与推拿 137
第一节 基本理论 137
第二节 手法动力学研究 140
第三节 推拿手法力的运用 145
第十章 推拿专科检查 155
第一节 头面检查 155
第二节 胸腹部检查 156
第三节 颈椎检查 158
第四节 胸腰椎检查 161
第五节 骨盆检查 167
第六节 髋关节检查 169
第七节 膝关节检查 174
第八节 踝关节及足部检查 176
第九节 肩关节检查 178
第十节 肘关节检查 181
第十一节 腕部及手的检查 182
第十一章 颈项部病症 185
第一节 颈椎病 185
第二篇 成人推拿 185
第二节 失枕 195
第三节 枕寰枢关节错位 197
第四节 颈椎间盘突出 206
第五节 颈部扭挫伤 213
第十二章 胸肋部病症 216
第一节 胸椎后关节紊乱 216
第二节 胸胁迸挫伤 217
第十三章 腰背及腰骶病症 221
第一节 腰腿痛概论 221
第二节 急性腰肌扭伤 227
第三节 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 228
第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230
第五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235
第六节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237
第七节 腰部软组织劳损 239
第八节 退行性脊椎炎 240
第九节 强直性脊椎炎 242
第十节 风湿腰痛 245
第十一节 肾虚腰痛 246
第十二节 骶髂关节扭伤和半脱位 249
第一节 髋部伤筋 252
第十四章 髋臀部病症 252
一、损伤性髋关节炎 253
二、髋部滑囊炎 254
第二节 退行性髋关节炎 256
第三节 弹响髋 257
第四节 扁平髋 258
第十五章 膝部病症 261
第一节 膝的解剖生理及特殊检查方法 261
第二节 创伤性滑膜炎 262
第三节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264
第四节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266
第五节 髌下脂肪垫劳损 269
第六节 原发性增生性膝关节炎 270
第十六 章小腿、踝、足部病症 273
第一节 腓总神经麻痹 273
第二节 腓骨肌肌腱滑脱 274
第三节 腓肠肌痉挛 276
第四节 踝部伤筋 277
一、踝关节扭伤 277
二、跗管综合征 278
第五节 跟痛症 279
第六节 跟腱炎及跟腱滑囊炎 282
第十七章 肩部病症 285
第一节 肩的解剖生理及功能锻炼 285
第二节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 292
第三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 294
第四节 肱二头肌短头损伤 297
第五节 肩腱袖病 299
一、冈上肌肌腱炎 299
二、冈上肌肌腱钙化 301
第六节 肩峰下滑囊炎 302
第七节 肩胛肋骨综合征 304
第八节 冻结肩 306
第十八章 肘部病症 311
第一节 肘的解剖生理及自我推拿 311
第二节 肱骨上髁炎 314
第三节 尺骨鹰嘴滑囊炎 316
第十九章 腕与手部病症 319
第一节 腕与手部解剖生理 319
第二节 狭窄性腱鞘炎 323
第三节 桡尺远侧关节损伤 327
第四节 腕及手部关节扭伤及侧副韧带损伤 331
第五节 腕部腱鞘囊肿 334
第二十章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336
第一节 旋后肌综合征 337
第二节 旋前圆肌综合征 338
第三节 肘部外伤性尺神经炎 340
第四节 腕管综合征 342
第五节 腕尺管综合征 344
第六节 胸廓出口综合征 346
第七节 梨状肌综合征 348
第二十一章 多部位病症 351
第一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351
第二节 半身不遂 355
第二十二章 内、妇科病症 359
第一节 胃脘痛 359
第二节 胃下垂 362
第三节 便秘 364
第四节 泄泻 367
第五节 呃逆 370
第六节 胆绞痛 373
第七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76
第八节 心悸 377
第九节 原发性高血压 378
第十节 感冒 383
第十一节 哮喘 384
第十二节 肺气肿 387
第十三节 癃闭 389
第十四节 痛经 392
第十五节 闭经 396
第十六节 乳痈 400
第十七节 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症 402
第十八节 失眠 405
第十九节 头痛 409
第二十节 痹证 412
第二十三章 五官、口腔病症 415
第一节 近视 415
第二节 声门闭合不全 417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419
第四节 面瘫 422
第二十四章 儿科非运动系病症 425
第三篇 儿科推拿 425
第一节 泄泻 426
第二节 痢疾 431
第三节 呕吐 436
第四节 食积 439
第五节 疳证 442
第六节 肠痉挛 445
第七节 便秘 448
第八节 先天性巨结肠 451
第九节 咳嗽 454
第十节 痰喘 457
第十一节 遗尿 459
第十二节 发热 461
第十三节 惊风 465
第十四节 疟疾 468
第十五节 麻疹 472
第二十五章 儿科运动系病症 476
第一节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476
第二节 单瘫 479
第三节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483
第二十六章 练功 487
第四篇 练功、膏摩及其他 487
第一节 易筋经 489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489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490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491
四、摘星换斗势 492
五、倒拽九牛尾势 493
六、出爪亮翅势 494
七、青龙探爪势 495
八、三盘落地势 496
九、九鬼拔马刀势 497
十、卧虎扑食势(饿虎扑食势) 498
十一、打躬势 499
十二、掉尾势 500
第二节 少林内功 501
一、基本裆势 502
1.站裆势 502
2.马裆势 503
3.弓箭裆势 504
5.亮裆势 505
4.磨裆势 505
6.并裆势 506
7.大裆势 507
8.悬裆势 508
9.低裆势 508
10.坐裆势 509
二、内功姿势 510
1.前推八匹马 510
2.倒拉九头牛 511
3.凤凰展翅 512
4.霸王举鼎 513
5.顺水推舟 514
6.怀中抱月 515
7.仙人指路 516
8.平手托塔 517
9.运掌合瓦 517
10.风摆荷叶 518
11.两手托天 520
12.单凤朝阳 520
13.海底捞月 521
14.顶天抱地 522
16.三起三落 524
15.力劈华山 524
17.乌龙钻洞 525
18.饿虎扑食 526
第二十七章 膏摩与其他外用药 528
第一节 膏摩 528
第二节 热敷 542
第三节 其他药摩法 545
第二十八章 自我推拿 550
第一节 自我推拿概述 550
第二节 传统自我保健推拿精选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