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仲涛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214042754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理清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逻辑。认为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起点,接着是经济体制改革,再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最后是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这三者和谐统一,才能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 1

一、实事求是是观念更新的前提 1

(一)20世纪中国三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以观念变革为前提 1

目录前言 1

(二)坚持实事求是,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 3

二、坚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国情,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6

(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9

三、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10

(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10

(二)实事求是与人的观念解放 12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状况 26

(一)社会的基本情况 26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26

(二)我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上的主要弊端 28

(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弊端的原因分析 30

二、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32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33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36

三、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思路 41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思路 41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思路 45

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 48

(一)前苏联改革与我国改革——两条道路,两种命运 48

(二)改革的目的——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57

五、渐进式改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式 61

(一)渐进式改革与我国国情 62

(二)渐进式改革的具体举措 62

(三)渐进式改革的实践启示 65

第三章 “经济建设中心论”是邓小平改革实践中首先确立的重要指导思想 67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弊端分析 67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弊端 67

(二)“左”倾思想的根源分析 76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88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8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中心论”的立论依据 91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 94

三、科教兴国与“经济建设中心论” 10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科教兴国 100

(二)科教兴国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102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104

一、我国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 104

(一)苏联模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蓝本 105

(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06

(三)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 109

二、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性 110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根据 110

(二)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经济运行体制 112

(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功能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114

(四)市场经济体制不决定社会的性质 1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的确立及其辩证分析 11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的确立 117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分析 126

第五章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129

一、民主与法制的产生及其作用 129

(一)民主与法制是历史范畴 129

(二)民主与法制: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131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历史回顾 134

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34

(二)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39

(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42

(四)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4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个历史过程 148

(一)社会历史条件与民主法制建设 148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50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目标 153

一、价值观与社会历史条件 153

(一)价值与价值观、价值观念 153

(二)价值观的本质 156

(三)价值观与社会历史条件 158

二、社会转型对价值观的影响 160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及其评价 160

(二)社会转型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 16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174

(一)个人与集体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 175

(二)个人与集体之间是一种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双向关系 176

四、建构适合市场经济的新型价值观 177

(一)“两个文明”一起抓 177

(二)树立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 179

(三)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目标 183

第七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改革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19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社会主义 191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91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分析 195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及其重新认识 197

(一)“二战”前姿本主义的历史状况及其对它的认识 198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它的认识 203

(三)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分析 206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215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卓越贡献 216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 219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性的探索 223

(一)社会主义的共性 22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性 225

第八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3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231

(一)时代背景 231

(二)基本内容 233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中国共产党 236

(一)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36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中国共产党 241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 246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246

第九章 社会主义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 246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250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56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59

(一)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59

(二)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260

(三)诚信与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264

(四)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266

(五)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6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270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70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79

(三)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86

后记 293

主要参考书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