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线性理论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组织协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浩鸣,毕晓君编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8851860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自动化人工智能的非线性理论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重点介绍制造业系统协同学的混沌理论、制造业系统的组织结构及信息、制造业系统企业之间的协调等。

第1章 绪论 1

1.1 新型工业化与辅助决策支持 1

1.2 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的意义 2

1.3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的实现途径 4

第2章 协同学与混沌理论概述 7

2.1 协同学概述 7

2.1.1 自组织现象 7

2.1.2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4

2.1.3 产生自组织的新途径 19

2.2 混沌理论概述 22

2.2.1 混沌学的形成与发展 22

2.2.2 混沌的概念、定义及基本特征 30

2.2.3 耗散系统中的混沌 39

2.2.4 混沌学研究的意义 42

第3章 制造业系统组织结构与制造业信息化 52

3.1 国内外制造业组织结构发展及现状 52

3.1.1 国外制造业组织结构发展及现状 52

3.1.2 国内制造业组织结构发展及现状 53

3.2 国内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分析 54

3.2.1 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分析 54

3.2.2 国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分析 57

3.3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概况 62

3.3.1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63

3.3.2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66

3.4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平台 67

3.4.1 研发设计信息化技术平台 67

3.4.2 制造过程信息化技术平台 73

3.4.3 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 82

第4章 制造业系统组织的混沌观和协同观 93

4.1 制造业系统组织的混沌观 94

4.1.1 混沌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94

4.1.2 制造业系统组织混沌观 96

4.2 制造业系统组织的协同观 99

4.3 基于两种非线性理论研究的辩证思考及启发 102

第5章 制造业系统组织与信息化协同 104

5.1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的混沌机制分析 106

5.1.1 企业组织子系统现状的混沌机制分析 109

5.1.2 企业信息化软件子系统应用现状的混沌机制分析 113

5.2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自组织协同对策 114

5.2.1 企业组织子系统自组织协同对策 114

5.2.2 企业信息化软件子系统应用协同对策 118

5.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124

5.3.1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理论支持:距离经济理论 124

5.3.2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WebSerner 127

5.3.3 构建自有特色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 130

5.3.4 设计B2B商业模型 132

5.3.5 电子商务实战 137

5.4 斯达公司信息化案例分析 139

5.4.1 斯达公司信息化改造前的混沌态 140

5.4.2 斯达公司信息化改造的协同演进过程 142

5.4.3 斯达公司信息化改造的协同格局 144

5.4.4 斯达公司信息化改造的总结与展望 150

第6章 制造业系统组织与市场竞争协同 151

6.1.1 行政垄断的界定 156

6.1 建立我国专业市场的前提:消除行政垄断 156

6.1.2 行政垄断的主要表现 157

6.1.3 行政垄断的耗散结构分析 159

6.1.4 行政垄断的混沌机制分析 160

6.2 专业市场的协同平台作用分析 163

6.2.1 专业市场的耗散结构分析 163

6.2.2 专业市场的协同机制分析 166

6.3 面向专业市场的市场行为对策 170

6.3.1 市场行为对策的协同机制分析 170

6.3.2 市场行为对策的制定原则与措施 173

6.4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专业市场建设 180

6.4.1 电子商务的交易风险与建立商业信用体系 180

6.4.2 电子商务支付系统及其网络安全 185

6.5 恶性竞争的混沌机制分析 188

6.5.1 恶性竞争的特征 190

6.5.2 恶性竞争的耗散结构分析 195

6.5.3 恶性竞争的混沌机制分析 197

6.6.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况 201

6.6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面向客户的供应链纵向协同研究 201

6.6.2 传统意义下供应链纵向混沌机制分析 206

6.6.3 敏捷制造意义下的供应链纵向协同机制分析 211

6.7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面向客户的供应链横向协同研究 218

6.7.1 “拉郎配”式企业兼并的混沌机制分析 218

6.7.2 动态联盟的协同对策分析 233

6.8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制造业系统组织供应链建设 248

6.8.1 电子商务发展对制造业系统组织供应链的影响 249

6.8.2 电子商务环境下制造业系统组织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252

第7章 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模型建立 257

7.1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经济效益、科技评价指标选择 258

7.1.1 制造业系统组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选择 258

7.1.2 制造业系统组织科技评价指标选择 259

7.2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度模型 260

7.2.1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260

7.2.2 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度模型 262

7.3.2 指标权值的相关矩阵法确定 263

7.3.1 指标基础数据预处理 263

7.3 指标权值确定 263

第8章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的战略涨落机制:自主创新 265

8.1 自主创新概述 266

8.1.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66

8.1.2 国外创新型国家的经验 272

8.2 自主创新的战略涨落机制分析 275

8.2.1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276

8.2.2 自主创新:改善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三重互动机制的战略涨落 285

8.3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自主创新战略架构分析 297

8.3.1 我国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的历史回顾 298

8.3.2 我国技术后发优势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99

8.3.3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自主创新战略架构 302

第9章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的微观、中观和宏观涨落机制建设 312

9.1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2

9.1.1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312

9.1.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18

9.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21

9.2.1 我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分析 321

9.2.2 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30

9.3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技术轨道 334

9.3.1 技术轨道概述 336

9.3.2 技术轨道原理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启示 341

9.4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现状分析 343

9.4.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现状 344

9.4.2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市场环境现行政策体制分析 347

9.5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创新体系建设: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 354

9.5.1 政、产、学、研、金、介的市场要素定位分析 354

9.5.2 政、产、学、研、金、介的相结合对策建议 362

9.6 产业集群系统概述 367

9.6.1 产业集群系统理论研究概况 369

9.6.2 国内外产业集群实践分析 376

9.7 产业集群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 382

9.7.1 产业集群系统形成和发展机理 382

9.7.2 产业集群系统形成机理评述 386

9.8 基于产业集群系统的政策分析 388

9.8.1 集群政策概述 388

9.8.2 集群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392

9.8.3 产业集群统计对修正、评价集群政策的启示 396

第10章 我国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度实证分析 400

10.1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系统组织协同度实证分析 401

10.1.1 指标基础数据的获取 401

10.1.2 指标基础数据预处理 402

10.1.3 指标权值的相关矩阵法确定 402

10.1.4 系统组织协同度的计算与分析 404

10.2.1 指标基础数据的获取 408

10.2 我国医药业系统组织协同度实证分析 408

10.2.2 指标基础数据预处理 409

10.2.3 指标权值的相关矩阵法确定 409

10.2.4 系统组织协同度的计算与分析 411

10.3 我国纺织业系统组织协同度实证分析 416

10.3.1 指标基础数据的获取 416

10.3.2 指标基础数据预处理 417

10.3.3 指标权值的相关矩阵法确定 417

10.3.4 系统组织协同度的计算与分析 419

参考文献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