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组成、结构和层圈相互作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路凤香,吴其反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62520569
  • 页数:19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的层圈相互作用 1

1.1 序 1

1.1.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

1.1.2 所应用的名词术语 2

1.1.3岩石圈、软流圈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 3

1.1.4 小结 4

1.2 中国东部岩石圈/软流圈过渡带(L/A过渡带)的存在与依据 5

1.2.1地球物理资料的启示 5

1.2.2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6

1.3研究区显生宙以来层圈相互作用的类型 8

1.3.1 软流圈或地幔深部来源的熔体/流体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8

1.3.2 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 10

1.3.3 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软流圈与古老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4

1.3.4 中生代—新生代早期软流层/岩石圈的转化 15

1.4.1 秦岭-大别-苏鲁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 16

1.4典型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 16

1.4.2 燕山及华北东部显生宙以来的地幔演化 19

1.5结语 23

第二章 中国东部地壳结构及重要断裂的发现 24

2.1区域重力和磁场图 24

2.1.1 资料来源 24

2.1.2资料精度 24

2.1.3新编重力和磁场图 25

2.2中国东部断裂构造分布特征 26

2.3归州-丹东隐伏断裂的发现 32

2.3.1 区域构造背景 32

2.3.2 区域重磁异常特征 32

2.4归州-丹东断裂、郯庐断裂空间分布特征 34

2.5现代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35

2.6主要结论 37

3.1下部岩石圈结构特征 38

第三章 中国东部下部岩石圈结构 38

3.2重力场反映的莫霍面 40

3.3热流值计算的居里面 41

3.3.1磁场信息反映的深度问题 41

3.3.2居里点等温度面深度计算 42

3.4苏鲁地区高压变质岩带的重磁异常特征 45

3.4.1 变质岩系的物性特征及地质含义 45

3.4.2 高压变质岩带物性填图 47

3.5苏鲁地区的深部结构:应用航磁反演的成果 50

3.5.1地质背景及岩石磁性特征 50

3.5.2数据源及磁场三维反演 51

3.5.3 苏鲁地区的深部结构 51

3.6主要结论 53

第四章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火山作用及壳-幔相互作用 55

4.1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6

4.2.1 火山岩区地质 57

4.2 燕山造山带早侏罗世火山岩 57

4.2.2岩相学 58

4.2.3地球化学特征 58

4.2.4讨论 60

4.3燕山造山带中-晚侏罗世火山岩 62

4.3.1 火山岩区地质 62

4.3.2岩相学 63

4.3.3地球化学特征 64

4.3.4讨论 66

4.4燕山造山带晚侏罗世火山岩 70

4.4.1 火山岩区地质 71

4.4.2岩相学 71

4.4.3地球化学特征 72

4.4.4同位素特征 73

4.4.5讨论 74

4.5燕山造山带早白垩世火山岩 76

4.5.1 火山岩区地质 76

4.5.2 岩相学 77

4.5.3地球化学特征 78

4.5.4义县组火山岩的成因 81

第五章 凌源-建昌盆地火山-沉积作用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背景 84

5.1序言 84

5.2区域地质背景 87

5.3燕辽地区火山-沉积作用及岩相特征 89

5.4凌源-建昌盆地火山-沉积层序地层格架 96

5.4.1层序划分依据 96

5.4.2研究区盆地火山-沉积层序地层分析 99

5.4.3 火山-沉积层序演化及构造意义 106

5.5.1盆地火山活动旋回 108

5.5盆地火山活动旋回 108

5.5.2岩浆房温压条件估算 110

5.6浅部变形特征及其深部背景分析 111

5.6.1 陆内造山带地壳伸展-挤压变形分析 111

5.6.2 板内造山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114

5.6.3 下地壳拆沉作用和板内造山旋回讨论 118

5.7火山-沉积盆地演化的深部意义 119

5.7.1盆地伸展机制 119

5.7.2 火山-沉积旋回分析 124

5.7.3讨论和结论 125

第六章 华北克拉通壳幔相互作用及早期下地壳演化 128

6.1古生代金伯利岩中基性岩石捕虏体 128

6.1.1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特征 128

6.1.2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129

6.1.3锆石特征及U-Pb同位素年龄 131

6.1.4计算的温度/压力条件 135

6.1.5 变基性岩捕虏体的成因 136

6.2新生代玄武岩中条带状麻粒岩 137

6.2.1样品岩相学 137

6.2.2矿物化学与平衡条件估计 137

6.2.3锆石U-Pb年龄 137

6.3华北地块壳幔相互作用与早期下地壳演化 138

6.3.1 晚太古代地壳增生 138

6.3.2元古代下地壳的再改造 140

6.4小结 140

第七章 华北克拉通新生代地幔不均一性及其根源 141

7.1橄榄岩岩石学特征对比 142

7.2橄榄岩的岩石和矿物化学对比 143

7.2.1 全岩和单矿物主元素对比 143

7.2.2全岩和单矿物微量元素对比 144

7.3讨论 146

7.3.1 两类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和地幔交代作用 146

7.3.2新生地幔对古老地幔的置换作用 147

7.3.3幔内薄弱带与熔流体通道 148

7.3.4地幔置换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149

7.4小结 150

第八章 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下部组成与结构 151

8.1序 151

8.2明港岩区的深源捕虏体 151

8.2.1地质概况 151

8.2.2深源捕虏体的岩石类型 152

8.2.3深源捕虏体的化学成分 153

8.3明港地区下地壳-地幔结构 160

8.3.1 明港地区部分下地壳捕虏体代表南秦岭的下地壳组成 161

8.3.2秦岭北界岩石圈的结构 161

8.4小结 163

结束语 164

参考文献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