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技术与示范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省临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1604227X
  • 页数:2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指出了我国矿山发展的种种危机,书中系统分析了我国矿山的找矿潜力;全面总结了找矿勘查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在矿山找矿中新应用的一些理论方法和勘查技术。具体包括:构造地球化学技术、伪随机多频激电技术、近矿光电激电技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技术等等。并把上述新方法具体应用到安徽铜陵地区和云南个旧地区的实际勘探当中,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的重要意义 1

目录 1

一、增加矿产资源储量、提升国家资源安全 2

二、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促进矿山所在区域的稳定和发展 2

三、降低矿物原料的生产成本、提高中国矿业的国际竞争力 2

四、加速国家勘查投资的增值、实现投资的高效性 2

第二节 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的特殊性 3

一、更大的找矿难度 3

五、大大降低矿业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3

二、优势和陷阱并存 4

第三节 大型矿山的找矿潜力及国内外矿山找矿的重要发现 5

一、矿山深部的找矿潜力及国内外重要找矿发现 5

二、矿区外围覆盖区和工作空白区的找矿潜力及国内外重要找矿发现 6

三、围绕已有矿山新类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及国内外重要找矿发现 6

第四节 找矿勘查发展趋势 7

一、预测性勘查和勘查技术的创新是降低日趋升高找矿发现成本的有效手段 7

二、预测分析永远是在地质情况不明了的状态下做出的判断 7

三、矿床知识和勘查技术的创新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7

四、深部三维构造格架的研究将是大型矿山新一轮找矿发现的必由之路 9

五、大型矿山新一轮找矿勘查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9

第一节 找矿勘查知识体系 13

第一篇 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 13

第二章 矿山找矿勘查知识体系和预测性勘查战略 13

第二节 预测性勘查战略 14

一、矿山深、边部隐伏矿床定位预测的途径和方法 14

二、勘查模型的创新 17

三、勘查技术的创新 18

四、多元信息集成与矿床定位预测 19

第三章 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21

第一节 科学原理 21

第二节 使用方法和技术原则 24

一、基本原理 26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成晕机制 26

第四章 地电化学提取技术原理和方法 26

二、成晕机制 28

第二节 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30

第五章 激发极化法勘查技术 32

第一节 伪随机多频激电技术 32

一、技术原理 32

二、异常解译 35

第二节 近矿充电激电技术 36

一、方法简介 36

二、技术参数 36

二、优缺点 37

一、技术简介 37

第六章 瞬变电磁勘查技术 37

第一节 技术原理及其特点 37

第二节 异常解释 38

一、背景场的确定 38

二、资料的定性分析 38

三、资料的半定量解释 40

四、资料的反演 41

第七章 大地电磁测深技术 44

第一节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技术 44

一、CSAMT法测深原理 44

第二节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 45

一、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基本理论 45

二、实测技术与方法 45

二、EH-4系统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46

三、数据处理方法 47

第八章 γ能谱技术 48

第一节 技术原理 48

第二节 地质意义 49

第九章 矿山找矿勘查的多元信息集成和管理系统 50

第一节 基于GIS的矿床多元信息集成 50

一、简介 50

二、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及数据预处理 51

三、空间数据库设计 54

一、应用模型的作用及模型建立方法选择 58

第二节 矿床定量预测模型开发 58

二、多元信息集成定量预测模型建立的层次分析法 60

第三节 系统的功能开发与实现 61

一、系统开发工具及开发方案 61

二、系统开发环境 62

三、系统目标与特点 63

四、系统设计和功能实现 63

第二篇 铜陵凤凰山矿田隐伏矿床勘查示范 73

第十章 选区依据与示范意义 73

第一节 选区依据 73

一、严峻的接替资源状况 73

三、已有的工作基础 74

二、极大的找矿潜力 74

第二节 示范意义 75

一、对国内同类型铜矿床的接替资源勘查具示范作用 75

二、能为铜陵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业经济的再次繁荣做出贡献 76

第十一章 地质背景与资源背景 77

第十二章 矿田特征、找矿方向与勘查战略 79

第一节 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79

一、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79

二、矿田构造特征及成矿构造分析 80

三、新屋里岩体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83

一、原有矿床的基本特征 94

第二节 矿床的定位规律及其控矿因素分析 94

二、原有矿床、矿体的定位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96

三、新发现的斑岩型铜(金)矿体的主要特征和控矿因素 97

第三节 矿床成因分析 101

第四节 找矿潜力、找矿方向和找矿标志 103

一、找矿潜力和找矿方向 103

二、找矿标志 105

第五节 勘查靶区和勘查战略 106

第十三章 构造地球化学勘查与找矿分析 108

第一节 成矿构造分析 108

第二节 勘查结果及找矿意义分析 111

第一节 多频激电扫面异常特征及其意义 113

第十四章 激电勘查与找矿分析 113

第二节 近矿充电激电异常特征及其意义 117

一、方法简介 117

二、资料解译 117

第三节 多频激电相位测深及其解译 120

一、各测深点特征及解译 120

二、多频激电相位测深资料的综合评价 124

第十五章 CSAMT测量与找矿分析 126

第一节 CSAMT工作参数 126

第二节 结果解译 126

第十六章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与找矿分析 132

第十七章 强场源瞬变大地电磁法试验结果解译 136

第一节 γ能谱测量的目的及本次工作设计 139

第十八章 γ能谱测量与找矿分析 139

第二节 γ能谱测量结果及其意义 140

第十九章 矿床综合预测分析及验证 143

第一节 综合信息集成与隐伏矿床定位预测分析 143

一、成矿预测单元的划分及各单元找矿有利信息描述 143

二、层次法信息集成分析 146

第二节 预测结论的验证结果分析 149

第三篇 个旧矿集区隐伏锡矿床勘查示范 155

第二十章 地质背景及资源背景 155

第一节 简况 155

一、滇东南成矿区大地构造背景 156

第二节 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成矿特征 156

二、个旧矿集区成矿特征 164

第三节 资源现状及找矿潜力分析 165

一、个旧矿区资源现状 165

二、找矿潜力分析 167

第四节 找矿技术路线 168

一、地质调查研究 168

二、地球物理探矿研究 169

三、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研究 169

四、综合研究 169

第二十一章 成矿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 170

第一节 矿集区地质背景 170

一、矿集区构造格局及其与矿田分布关系 171

二、沉积岩系变化及控矿层位分析 172

三、岩浆活动及其与成矿关系 176

第二节 主要矿床成因类型 179

一、现有矿床分类 179

二、锡石-多金属硫化物型矿床 179

三、与花岗岩改造有关的变基性火山岩型铜(金)矿床 184

第三节 矿田(矿床)定位规律及其控矿因素分析 186

一、现有矿田(矿床)的基本特征 186

二、现有矿田(矿床)的定位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189

第四节 成矿作用与成因分析 191

一、地台阶段印支期海底火山作用及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191

二、活化(地洼)阶段燕山期岩浆热液改造富集作用 193

三、多因复成成矿机制及成矿演化模式 194

第二十二章 驼峰山测区构造地球化学勘查与找矿分析 197

第一节 地质概况 197

一、地理位置 197

二、地表有利找矿的地质信息分析 198

三、隐伏岩体 199

第二节 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 199

一、采样与分析 199

二、构造地球化学规律 200

第三节 找矿预测分析 206

第二节 测量结果分析与解译 207

第一节 工作布置 207

第二十三章 驼峰山测区CSAMT测量与找矿分析 207

第二十四章 驼峰山测区高频大地电磁法EH-4测量与找矿分析 211

第一节 工作布置及数据质量评价 211

第二节 资料解译及成矿分析 211

一、驼峰山T8线高频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二维反演剖面解译 211

二、驼峰山测区T10线高频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二维反演剖面的解译 212

第三节 异常综合评价 213

第二节 各异常区成矿有利信息及成矿预测 214

一、TFS-1综合预测区 214

二、TFS-2预测区 214

第一节 综合异常区的确定 214

第二十五章 隐伏矿床综合定位预测分析及验证 214

三、TFS-3综合预测区 216

第三节 预测结论初步验证 216

第二十六章 潜在资源预测及勘查战略分析 217

第一节 潜在锡资源找矿潜力预测分析 217

一、有利的成矿背景是扩大资源量的前提 217

二、大范围的低勘查程度区域为地质找矿提供了巨大空间 217

三、隐伏花岗岩分布面积大,找矿远景好 218

四、矿区地质构造组合对成矿十分有利 219

五、含矿地层分布面积广,成矿空间大 219

六、新类型矿床的找矿前景乐观 219

第二节 勘查技术和战略评价 219

参考文献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