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行 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
二、五行说的应用规律 1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浅说 1
第二节 阴阳 4
一、阴阳说的概念 4
二、四季昼夜阴阳消长的转变 5
三、气候的阴阳转变与人体的关系 5
四、用阴阳说明人体的部位和脏腑的性能 5
五、阴阳偏胜的一般病变和严重病变 5
六、体内阴阳的正常和反常 7
七、药物的气和味 7
二、锻炼身体 8
三、劳逸结合,起居有常 8
四、注意饮食 8
一、精神保养 8
第三节 摄生(预防为主) 8
五、适应环境,避免外邪侵袭 9
第四节 藏象 9
一、藏象的范围 9
二、十二官功能 9
三、内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 12
四、脏腑表里相合的意义 12
七、五脏与五方、五气、五行、五味的关系 14
六、五脏和五志的关系 14
五、五脏六腑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别 14
八、五脏和七窍的关系 15
九、六腑不和则为痈 16
十、眼能视物的原理 16
十一、奇恒之府 16
十二、营血、卫气 17
第五节 经络 18
一、经络的相互关系 18
二、经络的作用 18
四、经络在诊断上的作用 19
三、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 19
五、经络在治疗上的作用 20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与病候 20
七、十二经脉的特点 25
第六节 奇经八脉 27
第七节 八纲 29
一、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的关系 29
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理和辨证 30
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 31
四、虚实证候的形成 32
五、虚实证候的病理 32
六、虚实证候的转化 32
七、虚实转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34
第八节 诊断方法 34
一、四诊总论 34
二、望诊 34
三、闻诊 38
四、问 诊 39
五、切 脉 43
第一节 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几点认识 50
一、整体观念 50
第二章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经验 50
二、治病必求其本 51
三、辨别假象 51
四、调整机体,保持相对平衡 51
五、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52
六、掌握病机 52
九、治未病,不治已病 53
七、增强体质,靠生理机转抵抗病邪 53
八、不能固执陈方以治活病 53
十、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对于疾病的影响 54
第二节 分经辨证,随证施治 54
一、足太阳膀胱经辨证论治法则 54
二、足阳明胃经辨证论治法则 56
三、足少阳胆经辨证论治法则 57
四、足太阴脾经辨证论治法则 58
五、足少阴肾经辨证论治法则 59
六、足厥阴肝经辨证论治法则 60
七、结论 61
第三节 临床诸证治疗法则 64
一、里重于表病例 64
二、六经兼见病例 65
三、表里两解病例 65
四、少阴中寒病例 65
五、胃虚身痒病例 65
七、寒邪直中证治 66
六、三阳里证同见病例 66
八、四逆汤回阳救逆 67
九、逍左合剂治诸郁证 67
十、人参败毒散 68
十一、补中益气汤释义 68
十二、八味地黄丸释义 70
十三、痢疾治疗法则 70
十四、伤寒发狂证治 73
十五、胸腹疼痛证治 73
十六、咳嗽诸证治疗法则 74
十七、痰证治疗法则 75
十八、紫金丹治哮喘 75
十九、老年性支气管炎治疗法则 75
二十、咳嗽咯血治疗法则 76
二十一、痨病治疗法则 76
二十二、发热诸证治疗法则 77
二十三、阴虚假热证治疗法则 78
二十四、汗证治疗法则 78
二十五、血证治疗法则 79
二十六、中风治疗法则 81
二十七、伤暑中暑治疗法则 82
二十八、中湿和脚气病治疗法则 82
二十九、消渴病治疗法则 83
三十、反胃治疗法则 84
三十一、治阳强阳痿阳缩方 84
三十二、梦遗滑精遗尿治疗法则 85
三十三、治狐疝方 85
三十五、治气虚中满方 86
三十四、治心悸怔忡方 86
三十六、治饮食伤脾胃方 87
三十七、治头痛方 87
三十八、治耳证方 87
三十九、治眼目病方 88
四十、治口舌生疮方 88
四十一、治齿病方 88
四十二、治喉证方 89
四十五、治头面畏寒方 90
四十三、治鼻病方 90
四十四、治肠胃虫证方 90
四十六、治久病畏风和久病畏寒方 91
四十七、治头面浮肿方 91
四十八、治周身浮肿方 91
四十九、治病后清涕不止方 91
五十、治吐清水不止方 91
五十五、治子宫脱垂方 92
五十四、治脱肛方 92
五十三、治筋缩不伸方 92
五十二、治头脑发热小便短赤方 92
五十一、治腰痛身重方 92
五十六、治大便下血方 93
五十七、治小儿久病后抽搐方 93
五十八、一方多用 93
第三章 中医外科三十则 95
第一节 总论 95
第三节 疮证顺逆与易治难治 96
第二节 脉证辨 96
第四节 疮疡分治三法 97
第五节 疮肿分深浅 98
第六节 疖、痈、疽的辨证治疗 98
第七节 论内消内托 99
第八节 疮疡作渴 100
第九节 疮疡寒热呕逆 100
第十节 脓和腐肉与生肌止痛 101
第十一节 附子灸治瘘管 101
第十五节 附骨疽 102
第十四节 槐花酒 102
第十三节 疮毒治疗法 102
第十二节 隔蒜灸 102
第十六节 肿疡治则 103
第十七节 溃后治则 104
第十八节 溃疡发热 105
第十九节 头面赤肿 105
第二十节 瘰疬 106
第二十二节 乳痈、乳岩 107
第二十一节 悬痈下疳 107
第二十三节 腹痈 108
第二十四节 疔疮 109
第二十五节 痔漏、脱肛、肠风下血 109
第二十六节 脱疽 110
第二十七节 口舌生疮 111
第二十八节 咽喉肿痛 111
第二十九节 跌打损伤 112
第三十节 烧伤烫伤 113
第一节 总论 114
第四章 中医女科辑要 114
第二节 调经 115
第三节 崩漏 117
第四节 带病 118
第五节 不孕证 119
第六节 安胎 120
一、恶 阻 121
二、子痫 121
三、胎动下血胎漏下血 122
四、堕胎小产 122
第七节 临产催生 122
第八节 难产 123
第九节 产后 124
一、胞衣不下 124
二、产后诊脉辨 124
三、产后诸证的治疗法则 124
第十节 乳病 126
第十一节 子宫脱垂(附阴痒) 127
第十二节 痃、癖、疝、症、瘕、淤血辨 128
第五章 中医儿科诊疗 129
第一节 总论 129
第二节 儿科四诊 130
一、察色 130
二、听声 130
三、问病情 130
第三节 新生婴儿疾病 131
四、诊脉法 131
一、治胎惊方 132
二、治胎寒、胎热方 132
三、治脐风、撮口(破伤风)方 132
四、治鹅口风、脐疮方 133
第四节 惊风 133
一、急惊风 134
二、慢惊风 134
三、慢脾风 135
第五节 痫证痉证 136
四、天钓、内钓 136
五、诸种惊风后遗症治疗 136
第六节 疳疾 138
第七节 发热烦躁 139
一、五脏发热证 139
二、热分表里虚实 140
三、骨蒸热、潮热、余热 141
四、烦躁 141
第八节 麻疹 142
二、险证 143
一、顺证 143
三、坏证 144
四、逆证 144
五、麻疹出后的续发证 144
第九节 天花、水痘、湿疹、风疹 145
第十节 诸种虫证 146
第六章 中药常用方剂浅释 147
第一节 总论 147
一、补中益气汤(附:调中益气汤) 148
第二节 方剂 148
二、四君子汤(附: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柴芍六君子汤、黄芪六君子汤、六神散、香砂六君子汤) 149
三、小建中汤(附:芪建中汤) 150
四、当归补血汤(附:玉屏风散) 150
五、六味地黄丸(附:附桂八味丸、都气丸、加减八味丸、八仙长寿丸、杞菊地黄丸、肾气丸) 151
六、四物汤(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胃风汤、桃红四物汤) 151
七、人参养营汤(附:十四味建中汤) 152
九、四逆汤(附:大回阳饮、白通汤、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153
八、理中汤(附:附子理中汤) 153
十、当归四逆汤(附: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154
十一、吴茱萸汤(附:吴茱萸加附子汤) 154
十二、理脾涤饮(附:阳八味、芫花合剂、果蔻合剂) 155
十三、疝气汤 155
十四、导气汤 156
十五、孙思邈治诸疝痛方 156
十六、麻黄汤 156
十八、升麻葛根汤 157
十九、麻黄附子细辛汤 157
十七、桂枝汤(附:桂麻各半汤) 157
二十、大青龙汤 158
二十一、真武汤 158
二十二、小青龙汤 159
二十三、葛根汤 159
二十四、人参败毒散(附:败毒散、荆防败毒散、银翘败毒散、败毒散加黄芩汤、硝黄败毒散、消风散毒散、仓廪散) 159
二十五、小柴胡汤 160
二十六、逍遥散(附:丹桅逍遥散、逍左合剂、逍柴合剂) 161
二十九、大柴胡汤(附:柴胡芒硝汤、桂枝加大黄汤) 162
二十八、痛泻要方 162
二十七、藿香正气散 162
三十、参苏饮(附:香苏饮) 163
三十一、平胃散(附:加味平胃散、参苓平胃散、香莲平胃散、平陈汤、胃苓汤、柴平合剂、不换金正气散) 163
三十二、参苓白术散 164
三十三、复元活血汤 165
三十四、小续命汤 165
三十五、地黄饮子 165
三十六、独活寄生汤(附:三痹汤) 166
三十七、参附汤(附:芪附汤、术附汤) 166
三十九、清暑益气汤 167
三十八、归脾汤 167
四十一、六一散 168
四十二、五苓散(附:四苓散、猪苓汤) 168
四十、生脉散 168
四十三、茵陈蒿汤(附:茵陈五苓散、茵陈附子汤、柏皮桅子汤) 169
四十四、八正散 169
四十五、五淋散 170
四十六、黄连阿胶汤 170
四十七、附子泻心汤(附:大黄附子汤) 171
四十八、半夏泻心汤 171
四十九、白虎汤(附:人参白虎汤、苍术白虎汤) 171
五十、升阳散火汤 172
五十一、泻白散 172
五十二、龙胆泻肝汤 172
五十三、左金丸(附:戊已丸、连附六一汤) 173
五十四、辛夷散 173
五十六、玉女煎 174
五十七、二陈汤(附:导痰汤、温胆汤、润下丸) 174
五十五、妙香散 174
五十八、金沸草散 175
五十九、涤痰汤 175
六十、小陷胸汤(附: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175
六十一、十枣汤(附:控涎丹、葶苈大枣肺汤) 176
六十二、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 177
六十三、桑螵蛸散 178
六十四、当归六黄汤 178
六十五、牡蛎散(附:扑汗法) 178
六十七、乌梅丸 179
六十六、桃花汤 179
六十八、真人活命汤 180
六十九、胶艾汤(附:妇人良方胶艾汤、妇宝调经丹) 180
七十、当归散 181
七十一、达生散(附:紫苏饮子) 181
七十二、交加散 181
七十三、失笑散(附:独圣散) 182
七十四、如圣散(附:升阳举经汤) 182
七十五、生化汤(附:猪蹄汤)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