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逄锦聚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584931X
  • 页数:454 页
图书介绍: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本课题进行了新的概括,认为以下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1)商品具有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一起共同构成商品的实体;(2)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价值是人类劳动一般是抽象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3)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的。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进一步阐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任务;二、对价值创造、价值形式与财富创造等基本范畴再界定;三、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进行再探讨;四、对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与价值创造关系的新探讨;五、关于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六、关于剩余价值、剥削与劳动价值论。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 1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的历史条件 1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2

二、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渊源 6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3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 14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8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 35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价值 35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41

三、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43

第二章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评论 49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49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第一次争论——关于《资本论》第3卷的价格理论是否与第1卷的价值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50

二、20世纪40~50年代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第二次争论——关于“转形问题”能否求解 59

三、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劳动价值论是否“必要” 67

第二节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 79

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讨论 80

二、关于“生产劳动”的讨论 85

三、关于“价值创造源泉”的讨论 90

四、新世纪之初在“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下展开的新一轮大讨论 95

第三节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简要评析 109

一、对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简要评析 109

二、对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讨论的简要评析 114

第三章 历史条件的变化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遇到的挑战 120

第一节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 121

一、工业经济时代 121

二、知识经济时代 126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30

第二节 从无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 133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时的阶级关系 133

二、创立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138

三、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劳动价值论新的历史使命 141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遇到的新挑战 143

一、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问题 144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新问题 147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创新 152

第四章 价值创造、价值形成与财富创造 163

第一节 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163

一、对马克思以前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分析的历史考察 163

二、马克思对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科学分析 173

三、马克思之后关于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不同观点 177

第二节 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 180

一、理论界分歧的症结 180

二、价值形成 182

三、价值创造 188

一、什么是财富 193

第三节 财富、财富创造和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统一问题 193

二、财富创造 197

三、关于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统一问题 205

第五章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213

第一节 马克思生产性劳动理论的来源和主要内容 213

一、马克思生产性劳动理论的来源 213

二、马克思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主要理论分析 219

一、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性劳动 22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 225

二、社会主义生产性劳动的本质属性 229

三、劳务生产的价值创造 232

第三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性劳动的发展 237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性劳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37

二、生产性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 240

三、智力劳动创造价值 244

第六章 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与价值创造 247

第一节 实践提出的课题 247

一、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 248

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49

三、劳动结构明显变化 250

四、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251

五、社会财富极快增加 251

第二节 西方经济理论对科技促进财富增加的解释 252

一、对经济增长的传统解释 252

二、新增长理论之一:人力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255

三、新增长理论之二:资本积累中所体现的技术进步的作用 259

四、新增长理论之三:分工的演进及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 259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及对科技促进财富增长的新解释 263

一、关于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发挥作用的定性解释 263

二、关于知识、科技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数学分析 265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一致性 275

四、进一步的证明 278

一、我国科学规模与价值创造的相关关系 283

第四节 科技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 283

二、科技进步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的实证分析 289

第七章 关于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298

第一节 两类不同的分配理论 298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299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 302

三、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指导意义和西方分配理论的借鉴价值 307

第二节 关于按劳分配 310

一、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实质 311

二、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若干前提 31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317

第三节 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相结合 318

一、准确地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318

二、我国现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321

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形式 325

四、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结合 327

五、个理论问题——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332

第八章 剩余价值、剥削与劳动价值论 335

第一节 剩余价值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335

一、剩余劳动的一般和特殊 336

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 338

三、剩余价值特殊性的表现形态 3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347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各种要素在剩余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347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 354

第三节 关于剥削的认识 356

一、剥削是否存在 356

二、如何认识当代阶层的变化 361

附录 中国现阶段私营经济中分配关系 374

第一节 中国现阶段私营企业的产生、初始资金来源和生产经营状况 375

一、现阶段私营企业的产生 375

二、现阶段私营企业初始资金积累的途径及私营企业的形成方式 379

三、私营企业的资本规模和生产经营状况 384

第二节 中国现阶段私营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390

一、私营企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及劳资关系 390

二、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财产及生活水平 405

三、私营企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需要解决的问题 411

第三节 中国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415

一、政府对现阶段私营企业收入再分配的税收调节 416

二、完善税收制度,加强政府对私营企业收入分配关系的调节 418

三、政府调节私营企业收入再分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421

四、政府调节私营企业收入分配关系的其他对策 425

第四节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28

一、对有关理论问题的看法 428

二、关于私营企业的性质、经济地位和作用 429

三、关于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基本状况的判断 431

四、关于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基本状况的判断 440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43

参考文献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