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编例 1
论文 1
Ⅰ.中国大陆部分 3
一、刘勰生平和著作 3
1.生平 3
2.思想 19
3.卒年 23
4.故居 24
5.成书年代 27
6.篇次原貌 30
7.序志 30
8.灭惑论 33
9.附录:刘子 34
二、《文心雕龙》综论 37
1.概论 37
2.简介 59
3.书名 67
4.性质 69
5.指导思想 72
6.理论体系 74
7.研究方法 80
8.民族特点 84
9.儒家影响 88
10.道家影响 89
11.周易影响 90
12.玄学影响 93
13.佛学影响 96
14.与中国文化 98
15.与《文赋》 101
16.与《诗品》 102
17.与《文选》 104
18.与《史通》 107
19.与中国文论 107
20.札记随笔 112
21.资料选辑 115
三、《文心雕龙》枢纽论 116
1.概论 116
2.原道 120
3.徵圣 137
4.宗经 140
5.正纬 144
6.辨骚 146
四、《文心雕龙》文体论 157
1.概论 157
2.明诗 169
3.乐府 174
4.诠赋 176
5.颂赞 179
6.祝盟 180
7.铭箴 180
8.诔碑 180
9.哀吊 181
10.杂文 181
11.谐? 182
12.史传 183
13.诸子 186
14.论说 187
15.诏策 189
16.檄移 190
17.封禅 190
18.章表 190
19.奏启 190
20.议对 191
21.书记 191
五、《文心雕龙》创作论 192
1.概论 192
2.神思 198
3.体性 220
4.风骨 234
5.通变 252
6.定势 260
7.情采 265
8.镕裁 274
9.声律 279
10.章句 282
11.丽辞 284
12.比兴 286
13.夸饰 292
14.事类 296
15.练字 297
16.隐秀 298
17.指瑕 304
18.养气 305
19.附会 308
20.总术 310
六、《文心雕龙》批评论 312
1.概论 312
2.时序 318
3.物色 323
4.才略 332
5.知音 333
6.程器 345
七、理论专题 347
1.美学 347
2.艺术辩证法 357
3.文艺心理学 358
4.形象思维 361
5.创作方法 364
6.自然观 366
7.真实论 368
8.奇正说 368
9.虚静说 370
10.灵感论 373
11.意象论 373
12.情志论 378
13.文质观 381
14.文气说 383
15.滋味说 388
16.修辞论 389
17.语言学 391
18.术语释义 392
19.文学史论 394
20.民间文学论 402
21.中外比较 403
八、学科综述 412
1.龙学方法论 412
2.龙学史论 420
3.龙学人物 429
4.明清龙学 431
5.纪昀与龙学 434
6.鲁迅与龙学 434
7.黄侃与龙学 435
8.范文澜与龙学 437
9.杨明照与龙学 440
10.周振甫与龙学 442
11.张光年与龙学 443
12.詹鍈与龙学 444
13.王元化与龙学 446
14.王运熙与龙学 448
15.牟世金与龙学 449
16.林杉与龙学 453
17.版本校注 454
18.论著序跋 458
19.论著评介 465
20.学会资讯 469
21.出版信息 480
22.论著提要 483
23.目录索引 495
Ⅱ.台湾、香港部分 500
一、刘勰生平和著作 500
二、《文心雕龙》综论 503
三、《文心雕龙》枢纽论 514
四、《文心雕龙》文体论 521
五、《文心雕龙》创作论 525
六、《文心雕龙》批评论 537
七、理论专题 541
八、学科综述 546
Ⅲ.国外部分 553
一、刘勰生平和著作 553
二、《文心雕龙》综论 554
三、《文心雕龙》枢纽论 558
四、《文心雕龙》文体论 560
五、《文心雕龙》创作论 560
六、《文心雕龙》批评论 563
七、理论专题 563
八、学科综合 565
专著 569
Ⅰ.中国大陆部分 571
一、校注今译 571
二、理论研究 575
三、学科综述 583
四、附录:刘子 584
Ⅱ.台湾、香港部分 585
一、校注今译 585
二、理论研究 586
三、学科综述 591
四、附录:刘子 592
Ⅲ.国外部分 593
西文论著 597
作者索引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