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阴文化 中国文明的滥觞》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西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30140540
  • 页数:249 页
图书介绍:西阴文化发端于陕晋豫交界区。鼎盛时期控制了中原的广大地区,东起豫中平原,西至青海东部,南自汉水中游,北达河曲地带。影响所及更是东越渤海,南抵长江之滨,北逾燕山之阴,奠定了先秦中国的空间基础。西阴文化在其扩张过程中动摇了固有的文化格局,造成了诸多族群的重组与融合。其以绚丽多姿的彩绘“花”纹为旗帜,开启了“华夏”族群浩荡洪流的先河。西阴文化时期,传统的家庭模式趋于瓦解,社会的层级化已然显现,私有观念逐步形成,城市开始出现,成为中国文明的滥觞。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典型遗存分析 4

第一节 陶器分析 4

表一 西阴遗址西阴文化遗存分组表 7

图一 西阴村西阴文化遗存的分组 8

表二 庙底沟H5、H10、H363、H387陶器统计表 10

表三 庙底沟遗址西阴文化遗存分组表 13

图二 庙底沟西阴文化遗存的分组 14

图三 泉护村西阴文化尖底瓶口沿排序 15

图四 仰韶T3⑤的陶器 16

第二节 彩陶图案分析 17

图五 庙底沟西阴文化彩陶图案的分类 21

第三节 西阴文化:命名与内涵 22

一、遗存分析 25

第三章 其他遗存分析 25

第一节 晋西南地区 25

表四 东庄村H104陶器统计表 25

表五 东庄村“仰韶文化遗存”分组表 27

图六 东庄村“仰韶文化遗存”的分组 28

图七 西王村H1的陶器 30

表六 西王村“仰韶早期”遗存陶器统计表 30

图八 北橄遗址西阴文化遗存的分组 32

图九 固镇H15的陶器 33

第二节 关中东部 34

一、遗存分析 34

二、小结 34

表七 固镇H15、H16陶器统计表 34

图一○ 关中东部西阴文化遗存的分组 36

二、小结 38

第三节 关中西部 38

一、遗存分析 38

表八 福临堡F6陶器统计表 39

图一一 福临堡西阴文化遗存的分组 41

图一二 案板H31的陶器 42

图一三 赵家来T101⑥的陶器 44

图一四 浒西庄T25⑦的陶器 45

二、小结 46

一、郑州地区 46

第四节 豫中地区 46

图一五 西山西阴文化遗存的分组 48

图一六 大河村F1的陶器 49

二、嵩山左近 50

图一七 郑州地区西阴文化遗存的分组 51

图一八 中山寨T102③的陶器 52

表九 洪山庙西阴文化遗存陶器统计表 53

三、洛阳盆地周围 54

图一九 邱公城西阴文化瓮棺 54

图二○ 矬李H9的陶器 55

图二一 西高崖H29的陶器 55

四、小结 56

第五节 汉水中游 56

一、遗存分析 56

表一○ 下王岗“仰韶文化”二期遗存陶器统计表 57

表一一 下王岗“仰韶文化”二期墓葬分组表 58

表一二 下王岗“仰韶文化”二期墓葬陶器共存关系表 58

图二二 下王岗西阴文化时期墓葬的分组 59

图二三 下王岗F39的陶器 60

图二四 八里岗M14的陶器 63

图二五 下集G1的陶器 63

图二六 汉水中游地区B类遗存的分组 64

二、小结 64

第六节 汉水上游 65

一、遗存分析 65

图二七 马家营“半坡文化”遗存的分组 67

图二八 汉水上游的西阴文化遗存 68

一、晋中地区 69

二、小结 69

第七节 晋中、桑干河流域与冀中 69

图二九 段家庄H3的陶器 70

图三○ 杏花村H262的陶器 71

二、桑干河流域 71

三、冀中地区 72

四、小结 72

第八节 河曲地带 72

一、遗存分析 72

图三一 河曲地区A类遗存 73

图三二 河曲地区B类遗存 74

图三三 河曲地区C类遗存 75

二、小结 76

一、遗存分析 76

第九节 陇东及邻近地区 76

图三四 吴家坡遗址地层剖面图 78

二、小结 79

图三五 吴家坡H1的器物 79

第四章 西阴文化的时空结构 84

第一节 遗存归类与类型划分 84

图三六 西阴文化钵的排序 84

图三七 西阴文化罐的排序 85

图三八 西阴文化尖底瓶的排序 86

表一三 西阴文化时空结构表 87

图三九 西阴文化第Ⅰ段的分布 87

图四○ 西阴文化第Ⅱ段的分布 90

图四一 西阴文化第Ⅲ段的分布 93

图四二 西阴文化第Ⅳ段的分布 96

图四三 西阴文化第Ⅴ段的分布 97

第二节 西阴文化的分期 98

图四四 大河村F20的部分外来文化因素 98

第三节 西阴文化的年代 99

表一四 西阴文化年代数据一览表 99

第五章 西阴文化聚落形态研究 101

第一节 房屋建筑 101

一、从剖面形态看西阴文化的房屋 101

二、从平面形态看西阴文化的房屋 102

图四五 东庄村F201平、剖面图 103

表一五 地面式单间房屋简表 104

图四六 北橄F7平、剖面图 104

图四七 雕龙碑F1平、剖面图 105

图四八 点军台F3平面图 106

表一六 单间半地穴式房屋简表 108

图四九 东庄村F204平、剖面图 109

图五○ 小赵F1平、剖面图 110

图五一 段家庄F1平、剖面图 111

图五二 白泥窑子CF1平、剖面图 112

图五三 白泥窑子AF5平、剖面图 113

图五四 白泥窑子AF2平、剖面图 114

图五五 白泥窑子AF1平、剖面图 115

图五六 白泥窑子AF4平、剖面图 116

图五七 官地F13平、剖面图 117

图五八 官地F15平、剖面图 118

图五九 后城嘴F4平、剖面图 119

图六○ 鲁家坡F9平、剖面图 119

图六一 庄窝坪F3平、剖面图 120

图六二 章毛勿素F1平、剖面图 121

图六三 师赵村F31平、剖面图及复原图 122

图六四 师赵村F36平、剖面图 123

图六五 师赵村F32平、剖面图 124

图六六 大河村F1~F4平、剖面图 125

图六七 大河村F6~F9平、剖面图 127

图六八 大河村F17~F18、F19~F20平、剖面图 129

图六九 点军台F1平、剖面图 130

图七○ 下集F1、F2平面图 131

图七一 李家沟F1平、剖面图 132

图七二 下王岗长屋平面图和复原图 133

图七三 八里岗F34平、剖面图 134

第二节 灰坑 135

图七四 层位的结构图 136

二、工场 136

一、取土坑 136

图七五 福临堡H41平、剖面图 136

第三节 墓葬 137

四、祭祀坑 137

三、贮藏室 137

一、庙底沟 139

第四节 典型聚落 139

图七六 庙底沟遗址地形图 140

图七七 庙底沟T300区平面图 141

图七八 庙底沟F301平面图 142

图七九 庙底沟F301复原图 143

图八○ 庙底沟F302平、剖面图 144

图八一 庙底沟H22平面图 145

图八二 庙底沟H125平面图 145

图八三 北刘F1平、剖面图 147

二、北刘 147

三、福临堡 148

图八四 福临堡Ⅰ区遗迹分布图 149

图八五 福临堡ⅡA区遗迹分布图 150

图八六 福临堡F6平、剖面图 151

图八七 福临堡F3平、剖面图 152

图八八 福临堡F9平、剖面图 153

图八九 福临堡F7平、剖面图 153

图九○ 福临堡F12平、剖面图 154

图九一 福临堡F11平、剖面图 155

图九二 福临堡H134平、剖面图 156

四、下王岗 157

图九三 下王岗F7平面图 157

图九四 下王岗F29平、剖面图 158

图九五 下王岗F39平面图 159

五、西山 160

图九六 西山城址平面图 161

第一节 西阴文化与半坡文化的关系 165

第六章 西阴文化的起源 165

图九七 庙底沟H1的陶器 170

图九八 师赵村T113⑤的陶器 171

图九九 师赵村T115⑤的陶器 171

图一○○ 大地湾F2的陶器 172

图一○一 下孟村F1的陶器 172

图一○二 北刘H2的陶器 173

图一○三 元君庙M423的陶器 173

图一○四 三关F3的陶器 173

图一○五 王家阴洼M61的陶器 173

第二节 半坡文化的东渐 174

图一○六 椅圈马T0710⑦组的陶器 175

图一○七 大张H1和H4的陶器 176

第三节 后冈一期文化的形成 177

图一○八 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遗存分组 177

图一○九 官地F1的陶器 178

图一一○ 北橄H32和鲁家坡F5的陶器 179

第四节 北橄一期遗存与西阴文化的关系 180

图一一一 童子崖F2的陶器 180

图一一二 北橄一期遗存分组 182

图一一三 晋西南平底壶到尖底瓶的演化 183

第七章 西阴文化与同期诸文化的关系 188

第一节 西阴文化向东北方向的扩张 188

一、马家小村遗存 188

二、红山文化 189

图一一四 马家小村F3的陶器 189

图一一五 红山文化的来源与分期 190

第二节 大司空文化的生成 191

三、小结 191

图一一六 大司空文化的分期 192

一、崧泽文化 193

第三节 对长江下游的争夺 193

图一一七 崧泽遗址崧泽文化遗存分期 194

三、薛家岗文化 195

二、北阴阳营文化 195

图一一八 长江下游的西阴文化因素 196

四、小结 196

一、大汶口文化刘林期 197

第四节 西阴文化的东渐 197

二、白石遗存 198

三、小珠山中层文化 198

图一一九 东渐的西阴文化因素 199

二、油子岭一期遗存 200

一、螺蛳山遗存 200

第五节 西阴文化向长江中游的渗透 200

四、小结 200

四、小结 201

三、大溪文化 201

图一二○ 长江中游的西阴文化因素 202

第一节 良渚文化的兴起 207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的扩张 207

第八章 西阴文化的瓦解 207

图一二一 花厅M20平面图 208

图一二二 花厅北区的大汶口文化陶器 209

图一二三 大汶口墓地的分期 210

第三节 西山文化的形成 211

图一二四 大汶口文化与西山文化的互动 212

第四节 大司空文化的崩溃 213

第五节 庙子沟文化的产生 214

图一二五 王墓山坡上F10的陶器 215

图一二六 青龙泉“仰韶文化”HG的陶器 216

第六节 朱家台文化的生成 216

第七节 西阴文化的彻底解体 217

图一二七 西王村H4的陶器 218

图一二八 福临堡三期遗存 219

图一二九 大地湾四期遗存 220

第九章 结语 226

参考书目 232

Abstract 244

后记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