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蚕的发生与遗传 1
第一章 细胞分裂与染色体 1
第一节 有丝分裂 1
一、间期 1
二、分裂期 2
第二节 减数分裂 3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与特点 3
二、减数分裂过程 3
三、减数分裂的雌雄差异 4
第三节 染色体 6
一、染色体的形态与数目 6
二、染色体的组型 6
第二章 蚕的发生 8
第一节 精子发生 8
一、雄性内部生殖器官 8
二、精子的形成 10
三、有核和无核精子 10
第二节 卵子的发生 12
一、雌性内部生殖器官 12
二、卵的形成 14
三、成熟卵的构造和化学组成 15
第三节 胚胎发生 17
一、交配 17
二、精子进入卵内的过程 18
三、受精 19
四、胚胎形成 20
五、胚胎发育主要阶段的形态及生理特点 25
第三章 形态性状遗传 29
第一节 形态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 29
一、分离规律 29
二、自由组合规律 30
三、基因的相互作用 31
第二节 蚕的主要形态性状 34
一、卵的性状 34
二、幼虫性状 36
三、茧的性状 39
四、蛹、蛾的性状 40
第四章 连锁群 41
第一节 连锁检索与基因定位 41
一、家蚕性状的连锁 41
二、连锁检索 42
三、基因定位 45
第二节 蚕的连锁群与染色体图 46
一、蚕的连锁群 46
二、蚕的染色体图 52
第五章 性遗传 54
第一节 性别决定 54
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54
二、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 54
第二节 伴性遗传 55
第三节 限性遗传 56
第四节 从性遗传 57
第六章 实用性状的遗传 58
第一节 化性和眠性的遗传 58
一、化性的遗传 58
二、眠性的遗传 60
三、环境对化性和眠性的影响 62
第二节 茧丝性状的遗传 64
一、茧丝长、茧丝量和纤度的遗传 65
二、茧层量的遗传 65
三、解舒率的遗传 65
四、净度的遗传 66
五、茧层练减率的遗传 66
六、产卵量的遗传 67
第三节 食性的遗传 67
一、食性异常突变体 67
二、对人工饲料适应性的遗传 70
第四节 饲料效率的遗传 73
一、饲料效率的概念 73
二、饲料效率的遗传 73
三、突变基因与饲料效率 74
第七章 数量遗传 75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多基因学说 75
一、数量性状的特征 75
二、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学说 75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76
一、遗传力的概念 76
二、遗传力的估算方法 77
三、家蚕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84
四、遗传力在育种上的应用 87
第三节 遗传相关 87
一、相关的概念 87
二、遗传相关系数的测定方法 89
第八章 染色体工程 95
第一节 幼虫斑纹或体色基因的易位及其应用 95
一、幼虫斑纹限性系统 95
二、蚁蚕体色限性系统 97
第二节 卵色基因易位 97
一、田岛黑白卵限性系统 97
二、CTPYHHиKOB黑白卵限性系统 97
第三节 卵色基因易位系的改进与应用 98
一、雌为黑卵雄为淡褐色卵的蚕品种 98
二、白卵雌、黑卵雄的蚕品种 99
第四节 黄茧基因易位 101
第五节 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统 101
第六节 非性连锁的平衡致死系统 103
第七节 新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统 103
一、W·+od染色体易位型的诱导 103
二、在与易位的Z染色体片段对应的部位诱发致死突变 103
三、平衡致死系的作成 104
第八节 蚕的无性繁殖系 105
第九章 蚕的基因工程 108
第一节 分离、克隆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调节 108
一、丝心蛋白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调节 108
二、丝胶基因结构及表达调节 110
三、卵壳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调节 112
四、丝腺核糖体RNA和转移RNA基因结构 114
五、激素基因结构 115
六、其它基因 116
第二节 外源基因转移技术 118
一、转座因子 118
二、显微注射 119
三、外源基因在蚕体表达的试验 121
第三节 用BmNPV作载体在家蚕体内表达外源基因 123
一、BmNPu的基因结构 123
二、BmNPu作为转移载体的特点 124
三、BmNPu载体的构建 124
四、在家蚕体内或培养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 126
五、研究、开发与应用前景 127
第二篇 蚕的育种 128
第十章 育种目标与任务 128
第一节 我国家蚕育种的进展 128
一、家蚕育种的地位和作用 128
二、我国近代家蚕育种的进展 128
三、建国后三次蚕品种大更新 128
四、近十年我国新育成的蚕品种 130
第二节 家蚕育种技术的发展 132
一、蚕育种技术从传统向科学的转变 132
二、从育种操作三阶段看蚕育种技术的发展 132
三、蚕体遗传学的发展推动着蚕育种技术的革新 132
第三节 家蚕育种的目标 133
一、好养、优质、高产历来是蚕育种的总体目标 133
二、农村、丝厂、种场三满意的品种才能得到推广,但对蚕品种也各有不同的要求 133
第四节 家蚕育种的任务 135
一、四十多年来家蚕育种的发展和成就 135
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家蚕育种新任务 136
第五节 家蚕育种的程序 136
一、确定育种目标 137
二、选择育种素材 137
三、实用蚕品种的育种法 137
四、基础蚕品种的育种方法 138
第十一章 家蚕种质资源的研究及利用 139
第一节 家蚕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性 139
一、种质资源研究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139
二、家蚕种质资源研究是家蚕育种的基础 139
三、种质资源的含义 139
四、种质资源研究的内容 140
第二节 家蚕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141
一、家蚕种质资源的收集 141
二、家蚕种质资源的保存 141
第三节 家蚕种质资源的评价 143
一、生物学性状的评价 143
二、经济性状的评价 145
三、生化学性状的评价 146
第四节 家蚕种质资源的利用 147
一、地方蚕品种的直接利用 147
二、作育种的亲本 147
三、引进种的利用 147
四、野生近缘种的利用 148
第五节 家蚕种质资源的创新 148
一、基础蚕品种的选育 148
二、特殊性状蚕品种的选育 153
第六节 家蚕种质资源库的微机管理系统 156
一、贮存检索的蚕品种及其分类 156
二、贮存检索项目 157
三、信息记录和输出 157
四、软件及流程 157
五、主要功能 158
六、应用实例 158
第十二章 引种与系统育种 163
第一节 引种的意义与方法 163
一、引种的意义 163
二、引种的方法与步骤 163
第二节 系统育种的原理 164
第三节 选择技术 165
一、混合选择 165
二、蛾区选择 165
三、单项性状选择与综合性状选择 166
四、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 168
五、综合性状选择指数的应用 168
第四节 交配 170
一、近亲交配与杂交 170
二、近亲交配的遗传效应与应用 170
三、留种个体的交配方式 172
第五节 品系的建立与系谱记载 172
一、品系的建立 172
二、育种编号与系谱记载 173
第六节 系统育种的实例 174
一、苏17(鲁)、苏16(鲁) 174
二、绫3、绫4、锦5、锦6 176
三、川-、华+ 178
四、苏5(选)、苏6(选) 180
第十三章 杂交育种 184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 184
一、杂交育种的意义和成就 184
二、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 185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择 185
一、具有符合育种目标的突出性状 186
二、应选择不良性状较少的亲本 186
三、双亲性状优缺点能够互补 186
四、选用血缘关系近、配合力好的品种 186
第三节 常用的杂交方式 187
一、单杂交 187
二、复合杂交 187
三、回交 188
第四节 杂交后代的选育 190
一、选育环境的重要性 190
二、春用品种的选育环境 190
三、夏秋用蚕品种的选育环境 190
第五节 杂交后代的选择 191
一、不同世代的选择 192
二、主要性状的选择 193
第六节 杂交育种实例 196
一、春用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育成 196
二、(苏3×秋3)×苏4的育成 203
三、新杭×科明的育成 208
四、浙蕾×春晓的育成 215
五、芙蓉×湘晖的育成 221
六、新菁×朝霞的育成 226
第十四章 诱变育种 227
第一节 诱变因素 227
一、物理诱变因素 227
二、化学诱变因素 234
第二节 突变频率及辐射敏感性 235
一、突变频率 235
二、辐射敏感性 240
第三节 突变的诱发和利用 242
一、限性斑纹系统的诱发和利用 242
二、限性茧色系统的诱发和利用 243
三、限性卵色的诱发和利用 244
第十五章 抗性育种 245
第一节 抗性育种的原理 245
一、抗性的概念 245
二、抗性育种的原理 245
第二节 抗性的遗传 246
一、抗病性遗传 246
二、抗药性遗传 250
三、氟化物抵抗性遗传 254
第三节 抗病育种 254
一、抗病性测定和病原接种 254
二、抗病育种的方法与选育效果 261
第四节 耐氟品种选育 266
一、耐氟性测定 266
二、耐氟育种的方法 267
第十六章 杂种优势及其利用 271
第一节 杂种优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71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 271
二、蚕的杂种优势现象 272
三、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 272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度量 273
一、杂种效果(S) 273
二、杂种优势率(V.R.) 274
三、杂种优势指数(V.I) 275
四、势能比值 275
五、超亲杂种优势率 276
六、竞争杂种优势率 276
第三节 配合力及其测定 276
一、配合力的概念 276
二、配合力的测定 277
三、配合力测验的应用 280
第四节 杂种优势的利用 281
一、单杂交种 281
二、多元杂种 283
三、双交杂种 287
第十七章 品种鉴定与性状调查 289
第一节 品种鉴定的意义和程序 289
第二节 品种鉴定的基本要求 291
一、网点设置 292
二、条件方法 292
三、对照品种 293
四、设区排列 295
五、数据处理与综合评价 295
第三节 品种鉴定的组织实施 297
一、实验室鉴定 297
二、农村生产鉴定 299
第四节 主要鉴定项目的调查与计算 300
一、蚕种催青收蚁阶段 301
二、稚蚕饲育阶段 301
三、壮蚕饲育阶段 301
四、蚕茧调查阶段 302
五、鲜茧烘干阶段 303
六、丝质鉴定阶段 303
七、综合分析阶段 305
第五节 实用蚕品种审定标准 306
一、国家级审定标准 306
二、省级审定标准 307
第十八章 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308
第一节 试验资料的特征数 308
一、平均数 308
二、方差与标准差 308
三、变异系数 309
四、标准误 310
第二节 显著性检验 310
一、显著性检验的原理与步骤 310
二、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显著性检验 311
第三节 方差分析 313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314
二、方差分析中百分率数据的转换 319
第四节 完全随机设计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319
一、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320
二、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322
第五节 随机区组设计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330
一、单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330
二、两因素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332
第六节 品种区域化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336
一、品种多点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336
二、品种稳定性测定 341
三、品种多点多年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 342
第七节 蚕桑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包 348
一、基本概念 348
二、蚕桑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包 348
三、应用与展望 349
第三篇 良种繁育 352
第十九章 现行蚕品种性状 352
第一节 春用蚕品种性状 352
第二节 夏秋用蚕品种性状 362
第二十章 蚕种场设计 374
第一节 场址选择 374
一、专业种场 374
二、原蚕区种场 374
第二节 生产用房的配备 375
一、生产用房的数量 376
二、房屋建筑设计要求 376
三、人员配备和劳动组织 377
第三节 桑叶、蚕具的配备 378
一、桑叶的配备 378
二、蚕具的配备 379
第二十一章 原种催青 382
第一节 催青准备 382
一、桑芽发育调查 382
二、催青室的布置 383
三、催青原种的运输 383
四、预解胚子 384
第二节 催青适期 384
一、春期原种催青日期的确定 384
二、秋期原种催青日期的确定 386
三、对交品种的催青开差 386
第三节 催青方法 387
一、催青方法的科学依据 387
二、催青方法 390
三、催青标准 390
第四节 催青中的技术处理及注意事项 392
一、催青中的技术处理 392
二、催青中的注意事项 394
第二十二章 原蚕饲育 397
第一节 收蚁 397
一、收蚁准备 397
二、收蚁时间 398
三、收蚁方法 398
四、注意事项 398
第二节 桑叶管理 399
一、影响叶质的因素 399
二、桑叶选择 401
三、桑叶保鲜和添水 402
四、体重调节 403
第三节 饲育技术 404
一、调桑 404
二、给桑 405
三、扩座、除沙 406
四、防病卫生 406
第四节 眠起处理和发育调节 407
一、眠起处理 407
二、发育调节 408
三、发育观察 408
第五节 气象调节 408
一、温度 409
二、湿度 409
三、空气与气流 410
四、光线 410
五、饲育环境与化性的关系 410
第六节 上蔟与采茧 412
一、上蔟准备 412
二、上蔟时间和方法 412
三、蔟中管理 412
四、早采茧 414
第二十三章 种茧的评选和保护 416
第一节 种茧保护的环境条件 416
一、温度 416
二、湿度 417
三、空气和光线 418
第二节 种茧调查 418
一、种茧的品质标准 420
二、检验项目及时间 420
三、检验方法 421
第三节 种茧选择 423
一、种茧选择 423
二、种茧运输 424
第四节 削茧鉴蛹 424
一、削茧 425
二、鉴别 425
三、摊蛹 425
四、防止不良蛹的发生 426
第五节 发蛾调节 427
一、蛹体发育的观察 427
二、发蛾调节的方法 428
三、种茧(蛹期)冷藏抑制 428
第二十四章 发蛾制种 429
第一节 制种准备 429
一、产卵材料的准备 429
二、房屋用具的准备 430
三、组织分工 430
第二节 制种形式 430
一、原原种 430
二、原种 430
三、普通种 430
第三节 制种技术 431
一、发蛾、捉蛾、选蛾 431
二、交配与理对 432
三、拆对产卵 435
四、雄蛾管理 437
五、袋蛾收种 438
六、送种 439
七、蛾盒处理 439
第四节 越年种的估产 440
第二十五章 蚕种保护 441
第一节 蚕卵的滞育 441
第二节 蚕卵的发育过程 441
一、前滞育期 442
二、滞育期 443
三、越冬期 443
四、临界期 444
五、催青期 444
第三节 春制越年种的保护 445
一、产卵初期的保护 446
二、夏、早秋期的保护 446
三、中秋、初冬期的保护 448
四、冬期的保护 450
五、散卵型保护技术 450
第四节 秋制越年种的人工越夏 451
第五节 蚕种越冬后的冷藏 452
一、冷藏的目的及作用 453
二、冷藏的适温 453
三、冷藏的方法 454
第六节 死卵的种类与防止 457
一、死卵的种类和发生原因 457
二、防止死卵发生的措施 459
第七节 催青孵化试验和蚕种出库配发 460
一、催青孵化试验 460
二、蚕种出库配发 460
第八节 有关蚕种保护的试验与探索 460
一、各种温度对蚕卵滞育的作用 460
二、日本蚕种保护的部分试验 461
三、蚕种长期冷藏随时孵化周年供种的探索 463
第二十六章 蚕种质量检验 466
第一节 蚕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验 466
一、检验项目及标准 466
二、检验方法 466
三、蚕种生产过程中质量检验的相应制度 469
第二节 母蛾镜检 471
一、集团镜检法 471
二、普通镜检法 477
三、检种中的注意事项 478
第三节 蚕种成品质量检验 479
一、检验项目 479
二、检验标准 479
三、检验程序与办法 481
第二十七章 蚕种的浴消和整理 483
第一节 蚕种浴消的适期 483
第二节 散卵蚕种的浴消 485
一、浴消前的准备 485
二、散卵浴消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486
三、越年蚕种的浸酸脱粒 488
第三节 平框蚕种的浴消 488
第四节 蚕种的装盒与整理 489
一、散卵的称量与装盒 489
二、平框蚕种的整理 489
第二十八章 蚕种的人工孵化法 490
第一节 盐酸的性质及其鉴定 490
一、盐酸比重与浓度 490
二、盐酸比重与温度 491
三、浸酸中盐酸浓度的变化 491
四、盐酸的稀释法 492
五、盐酸中的杂质鉴定 492
第二节 即时浸酸孵化法 492
一、浸酸适期 493
二、盐酸刺激量与浸酸标准 494
第三节 冷藏浸酸孵化法 495
一、蚕种点收与净种率估计 495
二、冷藏的作用 495
三、入库适期 495
四、冷藏温度与期限 496
五、蚕种出库后到浸酸的有效时间 497
六、冷藏浸酸种的浸酸标准 497
七、中止冷藏 498
第四节 滞育卵冷藏浸酸孵化法 498
第五节 室温盐酸孵化法 499
第六节 浸酸设备及操作程序 500
一、浸酸设备 500
二、浸酸程序 501
第七节 温汤孵化法 502
第八节 蚕种浸酸前后的冷藏抑制 504
一、即时浸酸种浸酸前后的冷藏 504
二、冷藏浸酸种浸酸前后的冷藏 504
第九节 冷藏浸酸种的全年利用 505
一、冷藏浸酸种阶梯式冷藏法 505
二、滞育卵冷藏浸酸及长期冷藏法 506
第二十九章 原种和原种繁育与种性保持 507
第一节 原原种繁育的特点 507
一、单蛾育 507
二、种茧评选步骤 508
三、制种特点 510
第二节 原种繁育的特点 510
一、蛾区蚁量育 510
二、原种的交配 511
三、制种特点 511
第三节 蚕品种种性的保持 511
一、种性保持的意义 511
二、种性保持的方法 512
参考书目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