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社会状况——社会思潮和学派(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一) 1
第一节 19世纪中叶的国际环境和日本社会 1
第二节 日本的“儒学派” 4
第三节 日本的“国学派” 6
第四节 日本的“洋学派” 7
第二章 19世纪前叶的国际汉学(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二) 33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概况 33
第二节 19世纪以前西方有关对中国认识的争论 40
第三章 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的交流(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三) 50
第一节 明治维新后的中日关系 51
第二节 明治维新后中日之间的交流 54
第三节 19世纪中叶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动向 58
第四章 明治初期日本学制的变革 65
第一节 日本原来的学制概述 65
第二节 日本的教育变革和“大学纷争” 67
第三节 “教育敕语”和古典讲习科的成立 70
第五章 明治初期日本的中国研究概况 79
第一节 私塾和汉诗文团体 79
第二节 主要的研究著作 88
第六章 明治维新后有关汉学的争论 97
第一节 汉学当不当废? 97
第二节 日本国学和汉学的论争 102
第三节 有关汉字的争论 106
第一编结束语 113
第一章 19世纪末的国际形势和日本社会环境 114
第一节 国际环境和日本的政治与经济 114
第二节 日本国内的思想文化——“民权”和“脱亚入欧” 118
第二章 19世纪末的国际汉学 138
第一节 各国的汉学概况 138
第二节 国际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第三章 19世纪末的日本和中国 163
第一节 对中国的窥窬——以荒尾精为中心 163
第二节 中日间的文化交往 169
第四章 19世纪后期的日本中国研究概况 190
第一节 杂志和团体 190
第二节 汉文作品及汉学著述 196
第五章 日本近代汉学的萌生 215
第一节 全国性教育体制的整备 215
第二节 社会性汉学社团的出现 217
第三节 新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形成 220
第四节 代表性汉学著作的问世 225
第六章 汉学代表性人物概述 233
第一节 文坛的耆旧——传统派(副岛种臣、小野湖山、南摩纲纪、川田瓮江、龟田省轩、依田学海、宫岛诚一郎等) 234
第二节 面向世界的传统改革派(重野安绎、星野恒、管政友、信夫粲、中村正直、冈千仞、竹添井井、根本通明、三岛毅、内藤正直等) 244
第三节 新学风的开创者(那珂通世、三宅米吉、坪井九马三、末松谦崎等) 265
第四节 东京大学的汉学研究者——“东西两腐儒”(岛田重礼、井上哲次郎) 281
第七章 关于汉学的论争 292
第二编结束语 304
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 305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 306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日本国内形势 307
第二章 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 317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 317
第二节 民间和文人的交往 328
第一节 1895—1918年间国际汉学概况(学者和机构) 341
第三章 1895—1918年间的国际汉学 341
第二节 国际汉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著作 356
第三节 西方的中国观 365
第四节 日本汉学界与西方的联系 370
第五节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文物的新发现 379
第四章 1895—1918年间的日本汉学概况 389
第一节 学会和团体 389
第二节 学校体制的整治 392
第三节 文库和图书馆、汉学杂志和刊物 400
第四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一、史学) 406
第五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二、思想、哲学和宗教) 416
第六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三、文学和其他) 424
第五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一)(史学:林泰辅、市村瓒次郎、泷川资言等) 430
第一节 林泰辅 431
第二节 市村瓒次郎和泷川资言 442
第六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二)(哲学与文学:古城贞吉、三宅雪岭等) 451
第一节 古城贞吉 451
第二节 内田周平、三宅雪岭 458
第三节 远藤隆吉、蟹江义丸 464
第四节 山路爱山 477
第七章 东京帝国大学的重镇——白鸟库吉、服部宇之吉 487
第一节 白鸟库吉 487
第二节 服部宇之吉 506
第八章 京都学派的开创者——狩野直喜、内藤湖南 516
第一节 狩野直喜 516
第二节 内藤湖南 530
第九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三) 555
(在社会上活跃的汉学研究者) 555
第一节 传统汉学的后继者(近藤元粹、安井小太郎、西村时彦等) 555
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先驱(森槐南、儿岛献吉郎、笹川种郎〈临风〉) 563
第三节 日本汉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牧野谦次郎、冈田正之) 572
第四节 书画艺术领域的开拓者(长尾雨山、冈仓天心等) 577
第五节 佛教研究的重要人物(小栗栖香顶、南条文雄、大谷光瑞等) 582
第十章 主要论争和有关的看法 591
第一节 关于汉字改革 591
第二节 尧舜抹杀论 594
第三节 关于《支那论》的论争 601
第三编结束语 606
第一部后记 607
第一编 激荡风云的洗礼——日本汉学的起源(1867— 1881
第二编 东西文化交汇的产物——日本汉学的萌生(1882— 1894
第三编 在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上——日本汉学的确立(1895—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