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插图 2
图一:河宕遗址在现今佛山市禅城区中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2
图二:发掘期间河宕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3
第二章 地层堆积 6
图三:河宕遗址发掘探方位置图 7
图四:甲区T9—T10—T11—T12西剖面图 10
图五:乙T1南剖面图 11
图六:乙T2南剖面图 13
图七:乙T5西剖面图 14
第一节 红烧土构件 15
第二节 红烧土遗迹 15
第三章 生活居住遗迹 15
图八:甲区T10③、T11③层红烧土硬块图 16
图九:甲区T10—T11—T12第②层遗迹平面图 18
图一○:甲区T9—T10—T11—T12第③层遗迹平面图 19
第三节 窖穴和柱子洞遗迹 20
图一一:甲区第③层六种型柱洞平剖面示意图和甲T12D13剖面图 22
图一二:甲T1③H11、甲T2③H1平剖面图 24
图一三:甲T10③H1、H2、H3、H6平剖面图 26
图一四:甲T11③H1、H2、H5、H6、H7平剖面图 27
图一五:乙区T1、T2、T5、T6、T7第③层遗迹平面图 29
图一六:乙T2③H1、乙T2③H4平剖面图 30
图一七:乙T7—T2Ha、Hb平剖面图 32
第一节 石器生产工具 33
第四章 文化遗物 33
图一八:第③层石锛 34
图一九:第③层石器 36
图二○:第②层石器 39
图二一:第②层石器 41
第二节 骨角牙蚝壳器 42
图二二:第③层骨器 44
图二三:第③层骨器 45
第三节 陶纺轮 46
图二四:穿孔蚝壳铲形器 47
图二五:陶纺轮 49
图二六:陶纺轮 50
图二七:陶纺轮 52
图二八:陶纺轮 53
图二九:陶纺轮 55
图三○:陶纺轮 56
第四节 生活用具——陶器 57
图三一:第③层夹砂陶釜 63
图三二:第③层夹砂陶釜 64
图三三:第③层夹砂陶釜 66
图三四:第③层夹砂陶罐 67
图三五:第③层夹砂陶罐圈足 69
图三六:鼎足与支座 70
图三七:第③层泥质陶罐 73
图三八:第③层泥质陶罐 75
图三九:第③层泥质陶罐圈足 77
图四○:第③层泥质陶器 78
图四一:第③层泥质盘豆类 80
图四二:第③层泥质盘豆类 82
图四三:第③层泥质盘豆类 84
图四四:第③层彩陶盘豆类 85
图四五:第③层盘豆类圈足 87
图四六:第②层夹砂陶釜 90
图四七:第②层夹砂陶釜 92
图四八:第②层夹砂陶罐 94
图四九:第②层泥质陶罐 96
图五○:第②层泥质陶罐圈足 98
图五一:第②层陶豆 100
图五二:第②层盘豆圈足 101
第五节 陶器刻划符号 102
第六节 动物遗骨和贝壳类自然遗物 105
第五章 墓葬 109
第一节 层位与分布 109
第二节 墓葬形制 110
图五三:甲区墓葬平面分布图 111
第三节 葬式和葬俗 112
图五四:甲区M1、M6、M9、M11平面图 113
图五五:甲区M13、M15、M16、M17平面图 115
图五六:甲区M21、M22、M28、M33平面图 116
图五七:甲区M34、M36、M54、M55平面图 118
图五八:甲区M57、M62、M65平面图 119
图五九:乙区M2、M3平面图 120
第四节 体质形态与人种鉴定 121
第五节 拔牙习俗 123
第六节 墓葬随葬品 124
图六○:墓葬随葬品——陶器 125
图六一:墓葬随葬品——陶纺轮 126
图六二:墓葬随葬品——石器 129
图六三:墓葬随葬品——象牙器 130
第七节 墓葬分类及其年代推断 131
第六章 小结与讨论 135
附表: 149
附表一:甲区T1、T2、T10、T11第③层陶片(共10600片)纹饰分类统计表 149
附表二:甲区T1、T2、T10、T11第②层陶片(共6854片)纹饰分类统计表 151
附表三:甲区探方出土小件器物登记表 153
附表四:陶器刻划符号登记表 154
附表五:陶纺轮登记表 160
附表六:甲区墓葬登记表 162
附表七:乙区墓葬登记表 171
附录: 172
附录一:对河宕和狮子桥遗址出土陶片的一些看法 172
附录二:佛山河宕遗址出土部分脊椎动物遗骨的鉴定意见 174
附录三:广东佛山河宕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人骨 176
附录四:广东增城金兰寺遗址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 190
中文提要 195
Abstract 196
编后记 198